辛味中药列表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辛味中药列表 > 第1页

辛味中药列表。辛味中药是指中药五味属性中属于辛味的中药。 中药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中药列表

八宝茶

别名:甘青卫矛

味性:苦;辛;微寒。

归经:肝经。

主治:祛瘀调经;通络止痛。主有经不调;产后瘀阴腹痛;跌打肿痛;半身不遂。八宝茶

八角枫
八角枫八角枫

别名:白金条[侧根名]、白龙须[须状根名]、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将军、割舌罗、五角枫、七角枫、野罗桐、花冠木

味性:辛,微温。

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淤止痛。用于风湿关节通,跌打损伤,精神分裂症。八角枫

八角枫根
八角枫根原生态八角枫根

别名:白龙须、白金条、白筋条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肝;肾;心经。

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八角枫根

八角枫花

别名:牛尾巴花

味性:味辛;性平。

归经:归肝;胃经。

主治:散风;理气;止痛。主头风头痛;胸腹胀痛。八角枫花

八角枫叶

别名:大风药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归肝;肾经。

主治:化瘀接骨;解每杀虫。主跌打瘀肿;骨折;疮肿;乳痈;乳头皲裂;漆疮;疥癣;刀伤出血。八角枫叶

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原生态八角茴香八角茴香

别名:大茴香、大料、五香八角、舶上茴香、舶茴香、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原油茴、大八角、八角珠、八月珠

味性:辛,温。

归经:入脾、肾经。

主治:温中理气,健胃止呕。用于呕吐,腹胀,腹痛,疝气痛。八角茴香

八角金盘
八角金盘

别名:手树、金刚纂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化痰止咳;散风除湿;化瘀止痛。主咳嗽痰多;风湿痹痛;痛风;跌打损伤。八角金盘

八角莲
八角莲原生态八角莲八角莲

别名: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

味性:苦辛,平。

归经:肺;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祛瘀消肿。治痈肿,疔疮,瘰疬,喉蛾,跌打损伤,蛇咬伤。八角莲

八角莲叶
八角莲叶

别名:鬼臼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

归经:肺经。

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平喘。主痈肿疔疮;喘咳。八角莲叶

八角乌

别名: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味性:辛、甘、微苦,凉。

主治:活血止血,散结消肿。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八角乌

八角香

别名:蜘蛛草、白花蟹甲草、羊角天麻

味性:辛,温。

主治:散瘀;解毒;杀虫。主风湿浮肿;无名肿毒;瘌癣。八角香

八楞木

别名:八棱麻、青竹标、八面风、三棱草

味性:辛苦,平。

主治:祛风活血。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风。八楞木

八仙草
八仙草

别名:猪殃殃、小锯藤、锯子草、小茜草、小飞扬藤、红丝线、血见愁、细茜草、拉拉藤、小舒筋

味性:苦辛,寒。

归经:少阴;太阴经。

主治:清湿热,散瘀,消肿,解毒。治淋浊,尿血,跌打损伤,肠痈,疖肿,中耳炎。八仙草

八仙过海

味性:味辛;性温。

归经:肺;肝;胃;大肠经。

主治: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截疟。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四技麻木;腰膝痿软;急性胃肠炎;疟疾。八仙过海

八仙花
八仙花

别名:粉团花、紫阳花

味性:苦微辛,寒。

主治:抗疟药,功效与常山相仿。又用于心脏病。八仙花

巴豆
巴豆原生态巴豆巴豆巴豆

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巴菽、刚子、老阳子、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巴仁、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味性:辛,热。

归经:入胃、大肠经。

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巴豆(图)

巴豆壳

别名:巴豆皮

味性:辛;温。

归经:肠经。

主治:温中消积,解毒杀虫。主泄泻;痢疾;腹部胀痛;瘰疬痰核。巴豆壳

巴豆树根

别名: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

味性:辛;温。

归经:心;肝;肾经。

主治:治痈疽,疔疮,跌打损伤,蛇伤,风湿痹痛,胃痛。巴豆树根

巴豆霜
巴豆霜

味性:辛,热。

归经:归胃、大肠经。

主治:峻下积滞,逐水消肿,豁痰利咽。用于寒积便秘,乳食停滞,下腹水肿,二便不通,喉风,喉痹。巴豆霜

巴豆叶

别名:双眼龙叶、大叶双眼龙叶)、大叶双眼龙叶

味性:辛;温。

归经:三焦;大肠经。

主治:治疟疾,疮癣,跌打损伤,蛇伤。巴豆叶

巴豆油

味性:辛,热。

归经:心;大肠经。

主治:通关开窍;峻下寒积。主厥证;喉痹;寒积腹痛。巴豆油

巴茅果

别名:牛草果

味性:性温,味辛。

主治:顺气,发表,除瘀。巴茅果

巴掌草

别名:千灵丹、红草鞋、狮子利、狮子尾、狗舌草

味性:辛,平。

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脾肿大;肺结核咳血;跌打损伤。巴掌草

芭蕉花

味性:甘谈微辛,凉。

归经:心;肝;胃;大肠经。

主治:化痰消痞;散瘀;止痛。主胸膈饱胀;脘腹痞疼;吞酸反胃;呕吐痰涎;头目昏眩;心痛;怔忡;风湿疼痛。芭蕉花

芭茅果

别名: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

主治: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芭茅果

拔毒草

别名:筋骨草、散血草

味性:味苦;辛;性寒。

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主肺热咳嗽;吐血;衄血;赤痢;淋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拔毒草

霸王根

味性:辛,温。

归经:胃经。

主治:行气宽中。主气滞腹胀。霸王根

霸王七

别名:万年炦、炦七、万年巴、成年

味性:辛;苦;性微寒。

归经:肝经。

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治跌打损伤及痈疮。霸王七

白背枫

别名:驳骨丹、独叶埔姜、白鱼号、白花洋泡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风利湿,行气活血。用于妇女产后头风痛、胃寒作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外用治皮肤湿痒、阴囊湿疹、无名肿毒。白背枫

白背三七茎叶

味性:咸微辛,寒。

主治:清热,舒筋,止血,祛瘀。治百日咳,风湿痛,骨折、创伤出血,痈肿疮疖。白背三七茎叶

白背小报春

味性:辛;微甘;性凉。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肺热咳嗽;口舌糜烂;咽喉红肿;目赤肿痛;小便淋沥涩痛;跌打瘀肿;风湿痹痛。白背小报春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别名:三条筋、三根筋、香叶、糯叶、湄潭台乌

味性:辛,温。

主治:止血,生肌,排石。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白补药

别名:翻天雷公

味性:辛,平。

主治:补虚益损;强筋壮骨。主肺病;虚弱干瘦;头目眩晕;劳伤盘骨。白补药

白侧耳
白侧耳

别名:白耳菜、叫天鸡、光板、金苦板、苍耳七、金钱灯塔草、金筶板、梅花草、黄草、小白花、山慈姑、马尿花、马蹄草、紫葳草、肺心草、白折耳、水折耳

味性:辛;苦;寒。

归经:肺经。

主治:镇咳,止血,利湿,治虚劳咳嗽,咳血,吐血,亦痢,白带,疔疮。白侧耳

白菖

别名:泥昌、水昌、水宿、茎蒲、水菖蒲、溪荪、兰荪、地心、泥菖蒲、蒲剑、水八角草、家昌蒲、臭蒲、大叶菖蒲、土蒿蒲

味性:苦辛,温。

主治:化痰,开窍,健脾,利湿。治癫痫,惊悸健忘,神志不请,湿滞痞胀,泄泻痢疾,风湿疼痛,痈肿疥疮。白菖

白地紫菀

别名:大火草、牛耳朵火草、白叶不翻、小一支箭、白头翁

味性:辛微苦,平。

主治: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捎积杀虫。治痢疾,胃痛,感冒咳嗽,气喘痰多,消化不良,蛔虫症,扁桃体炎,外用可以止血。白地紫菀

白豆蔻壳

别名:豆蔻壳、白蔻衣

味性:味微辛。

主治:宽胸开胃。白豆蔻壳

白独活

别名:独活、朱噶尔、法洛海、白羌活、藏当归、香白芷、骚独活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散风止咳;除湿止痛。主感冒;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麻风;风湿疹。白独活

白杜鹃花

别名:白花杜鹃、白映山红

味性:辛、酸,温。

主治:止咳,固精,止带。用于咳嗽,遗精,白带。白杜鹃花

白肚

味性:辛;平。

主治:活血通络。主风湿疼痛;跌打肿痛。白肚

白对节子叶

味性:味苦;辛;性平。

主治:祛风通络;疗疮止痒。主风湿痛;中风瘫痪;疮疡;风疹。白对节子叶

白粉藤

别名:独脚乌桕、夜牵牛、白面水鸡、青龙跌打、山葫芦、山鸡蛋、飞龙接骨

味性:根:微辛,平。

主治:藤、叶:苦,寒。根:化痰散结,消肿解毒,祛风活络。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扭伤骨折,腰肌劳损,风湿骨痛,坐骨神经痛,疮疡肿毒,毒蛇咬伤。;藤、叶:拔毒消肿。用于疮疡肿毒,小儿湿疹。白粉藤

白桂

别名:三股筋、滇新樟、沙癞叶、香味叶、羊角香、梅根、茶蚬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主治感冒,月经不调,寒性胃痛,腹胀,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骨折,湿疹疥疮。白桂

白鹤菌

味性:微辛;性平。

主治:祛风除湿;清肺止咳。主风湿痹痛;肺结核;支气管炎;咳嗽痰喘。白鹤菌

白鹤藤

别名:白面水鸡、白背丝绸、白底丝绸、绸缎藤、银背藤、一匹绸

味性:苦辛,凉。

主治:化痰止咳,理血祛风。治热咳,痰喘,吐血,崩,带,跌打损伤,风湿痛,疮毒。白鹤藤

白花菜
白花菜白花菜

别名:羊角菜、屡析草、臭花菜、臭豆角、猪屎草、五梅草、白花仔草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白花菜(图)

白花菜子
白花菜子

别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臭花菜籽

味性:苦、辛,温。

归经:心;脾经。

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白花菜子

白花穿心莲

味性:味辛;苦;性凉。

主治:散风热;宣肺气;调肠胃。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喘;呕吐;泄泻。白花穿心莲

白花射干

别名:冷水丹

味性:苦;辛;寒。

归经:肺;胃;肝经。

主治:治咽喉肿痛,肝炎,胃痛,乳腺炎,牙龈肿痛。白花射干

白花藤

别名:大发汗、白藤、大豆毛、断肠叶、活血大力王

味性:辛;苦;性温。

归经: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主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白花藤

白花甜蜜蜜

别名:白花枝子花、蜜罐罐、戈壁青兰、白花夏枯草、白甜蜜蜜

味性:苦、辛,寒。

主治:清肝;散结;止咳。主高血压;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白花甜蜜蜜

白花夏枯草

别名:白甜蜜蜜

味性:苦辛,寒。

主治:平肝,清热。治高血压,淋巴结炎,肺热咳嗽。白花夏枯草

白花苋
白花苋

别名:烂脚蒿、白牛膝、土牛膝、怀牛膝

味性:微辛,平。

主治:活血散瘀;清热除湿。主月经不调;血瘀崩漏;经闭;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湿热黄疸;痢疾;角膜云翳。白花苋

白花岩青兰

味性:辛,凉。

主治:分散风热,凉血降压。用于感冒发热,高血压病,腹满。白花岩青兰

白花映山红

别名:白杜鹃花、照山白、白艳山红、白映山红

味性:辛;甘;性温。

主治:和血,散瘀。治吐血,肠风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损伤。白花映山红

白降丹
白降丹

别名:降丹、降药、水火丹

味性:辛;热。

归经:脾经。

主治:消痈;溃脓;蚀腐;杀虫。主痈疽发背;疔疮;瘰疬;脓成不溃;腐肉难消;风癣疥癞。白降丹

白胶香

别名:枫香脂、枫脂、白胶、芸香、胶香

味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脾、肝二经。

主治:活血,凉血,解毒,止痛。治痈疽,疮疥,瘾疹,瘰疬,金疮,齿痛,吐血,衄血。白胶香

白脚威灵

别名:紫威灵

味性:苦、辛,微寒。

主治:健脾消食,止痛,除湿,消炎。;主治消化不良,腹胀闷,风湿关节痛,偏头痛,疮疖。用量0.3~1两。;据报道还可治食道癌,胃癌。研粉冲服,每次1~2钱,日2~3次。白脚威灵

白芥

别名:胡芥、蜀芥、辣菜、白辣菜

味性:辛;温。

归经:肺经。

主治:温中散寒。治咳嗽气急,胃、腹冷痛。白芥(图)

白九股牛

别名:牛角七、蜜油参、九股牛、松皮九股牛、牛尾独活

味性:辛、微甘,平。

主治:托毒外出,补中益气。用于淋巴腺炎,疖,痈,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气虚头晕,耳鸣。白九股牛

白酒草

别名:山地菊、假蓬、酒药草、小白酒草、刀口药、石青菜、毛青菜、毛柴胡、山地菊菊

味性:辛、微苦,平。

主治:清热止痛;祛风化痰。主肋膜炎;肺炎;咽喉肿痛;小儿惊风。白酒草

白蔻
白蔻

味性:味辛;性温。

主治:行气开胃。主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白蔻

白蜡树皮

味性:性微温,味辛。

主治:治疟疾,月经不调,小儿头疮。白蜡树皮

白辣蓼

别名:蓼子草、马蓼、假长尾叶蓼、假长尾蓼、山蓼

味性:辛;性温。

归经:肝;胃;大肠经。

主治:解毒;除湿。主肠炎;菌痢;无名肿毒;阴疳;瘰疬;毒蛇咬伤;风湿痹痛。白辣蓼

白兰花
白兰花

别名:白玉兰、白缅花、白兰、白木兰、黄桷兰、缅桂花

味性:苦辛,温。

主治:止咳,化浊。治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妇女白带。白兰花

白兰花叶

味性:苦;辛;性平。

主治:清热利尿;止咳化痰。主泌尿系感染;小便不利;支气管炎。白兰花叶

白郎花

味性:味苦辛,性凉。

主治:行气活血。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白郎花

白狼毒

别名:狼毒[东北]、狼毒疙瘩、黄皮狼毒、大猫眼草、猫眼根、山红萝卜根

味性:辛,平。

主治:破积杀虫,除湿止痒。用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皮肤结核,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慢性支气管炎,阴道滴虫。白狼毒

白榔皮

别名:色告白、榔皮树

味性:辛;苦;平。

主治:祛风利湿;接骨。主风湿痹痛;水肿;小便不利;骨折。白榔皮

白竻薳

别名:白茨叶、白竻花叶

味性:苦辛,微寒。

主治:治痈肿,疗疮,疥癞,创伤,胃痛。白竻薳

白簕枝叶

别名:白茨叶、白勒远

味性:味苦;辛;性微寒。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除湿敛疮。主感冒发热;咳嗽胸痛;痢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刀伤;痈疮疔疖;口疮;湿疹;疥疮;毒虫咬伤。白簕枝叶

白冷草

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

味性:辛;苦;微温。

主治:理气活血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白冷草

白犁头草

味性:辛、酸,寒。

主治:解热,拔毒,散瘀。;疖肿,疮疡,急性乳腺炎,跌打肿痛:用鲜全草适量加红糖少许,共捣烂外敷。;急性结膜炎,乳汁不通:用全草3~5钱,水煎服。白犁头草

白龙穿彩

别名:白龙串彩、白龙苍、白龙昌菜、白花益母草、脓疮草

味性:辛、微苦,平。

主治:调经活血;清热利水。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急性肾炎;乳腺炎;丹毒;疖肿;脓疮。白龙穿彩

白马骨
白马骨

别名:六月雪、路边金、满天星、路边鸡、六月冷、曲节草、路边荆、鱼骨刺、光骨刺、过路黄荆、硬骨柴、天星木、凉粉草、细牙家、白点秤、鸡骨头草、鸡脚骨、路边姜、鸡骨柴、千年勿大、白马里梢、野黄杨树、永勿大、米筛花、冻米柴、月月有、朱米雪、白金条、坐山虎、千年树、白花树、铁线树、黄羊脑、五经风、鸡骨头柴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肝;脾经。

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风湿腰腿痛,痢疾,水肿,目赤肿痛,喉痛,齿痛,妇女白带,痈疽,瘰疬。白马骨

白毛藤根

别名:排风藤根

味性:味苦;辛;性平。

主治:治风火牙痛,头痛,瘰疬,痈肿,痔漏。白毛藤根

白木

别名:野黄皮、鸡卵黄、小柑、小郎伞、搽散、野辣椒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肝;肾经。

主治:治跌打肿痛,骨折,扭伤,风湿痛,喉痛。白木

白楠木

别名:美人柴、粘柴

味性:甘;微辛;凉。

主治:清热解毒;润燥通便。主烫伤;大便秘结。白楠木

白牛胆
白牛胆

别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大力王、白羊风、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味性:味辛;甘;微苦;性温。

归经:入肝、肺、脾、胃诸经。

主治: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白牛胆

白牛胆根

别名: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风、寻骨风、铁杆香、白面风根

味性:味辛;甘;性温。

主治:祛风散寒;止咳定喘;行气止痛。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头痛;牙痛;胃痛;疝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肾炎水肿。白牛胆根

白千层叶

味性:辛涩,温。

主治:祛风止痛;利湿止痒。主感冒发热;风湿骨痛;腹痛泄泻;风疹;温疹。白千层叶

白千层油

味性:味辛;性平。

归经:归肝;胃;心经。

主治:祛风通络;理气止痛;杀虫。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脘腹胀痛;牙痛;头痛;疝气痛;跌打肿痛;疥疮。白千层油

白绒草

别名:白花茶匙红、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绣球防风、白风轮菜、银针七、北风草、灯笼花

味性:甘、微辛,平。

主治:清肺止咳,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白绒草

白三百棒

别名:红三百棒

味性:辛麻,温。

主治:温经通络,止血接骨。外用治开放性骨折。白三百棒

白沙虫药

别名:痢药、方茎紫苏、鸡苏、假荨麻、烂脚草、臭蒿子

味性:辛,温。

主治:理气利湿,解毒。治痢疾,烂脚丫。白沙虫药

白沙蒿
白沙蒿

别名:籽蒿、扑勒蒙、白砂蒿、油砂蒿

味性:辛,温。

主治:理气;通便;解毒。主大便不通;腥胀腹痛;肋腺炎;扁桃体炎;痈肿疮疖。白沙蒿

白山蓼

味性:辛;性温。

主治:消食化滞;止泻。主消化不良;腹泻。白山蓼

白山苔

味性:苦;辛;性微寒。

归经:肝;胃经。

主治:调经。治月经不调,不孕,胃溃疡。白山苔

白升麻

味性:辛;凉。

归经:肺经。

主治:清热解表;升阳。主风热头痛;水泻。白升麻

白苏
白苏

别名:野苏麻、白苏子、玉苏子、苏梗

味性:辛,温。

主治:散寒解表,理气宽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咳嗽,胸腹胀满。白苏

白苏梗

味性:味辛;性温。

归经:入肺、脾二经。

主治:顺气消食;止痛;安胎。主食滞不化;脘腹胀痛;感冒;胎动不安。白苏梗

白苏叶

别名:荏叶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经。

主治:解表,散寒,理气,消食。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食积,吐泻,冷痢。白苏叶

白苏子
白苏子

别名:荏子、玉苏子、玉竹子

味性:辛;温。

归经:肺;脾;大肠经。

主治:下气;消痰;润肺;宽肠。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白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