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膀胱经的辛味中药列表
|
- 滨海前胡
- 测试
- 长石
- 川防风
- 慈姑
- 倒扣草
- 滇常山
- 滇瑞香
- 独活
- 杜衡
- 防风
- 防已
- 粉霜
- 藁本
- 广防己
- 桂枝
- 过江龙
- 过坛龙
- 汉中防己
- 黑面防己
- 红皮
- 花椒根
- 华南舌蕨
- 黄蜀葵花
- 茴香
- 活血丹
- 菅茅根
- 椒目
- 金钱草
- 金丝木通
- 井边草
- 绢毛木姜子
- 辣根
- 辣辣菜
- 老鹳草
- 竻慈姑
- 棱枝卫矛
- 梨叶
- 连钱草
- 镰叶瘤足蕨
- 鹿耳翎
- 骆驼蹄草
- 麻黄
- 麻叶
- 麻鱼骨
- 满江红
- 蔓荆子
- 蒙自水芹
- 木防己
- 木天蓼根
- 南蛇藤
- 南蛇藤根
- 泥鳅滑液
- 千斤拔
- 千金子
- 羌活
- 球果藤
- 三白草
- 三白草根
- 三出叶委陵菜
- 三叶铜钱草
- 山胡椒叶
- 山黄皮
- 山麻黄
- 山木通
- 山牛毛毡
- 山枇杷
- 山漆树
- 水前草
- 葶苈子
- 桐叶千金藤
- 碗蕨
- 威灵仙
- 乌药
- 蜈蚣七
- 蟋蟀
- 小茴香
- 小芸木
- 莕菜
- 岩葱
- 茵陈蒿
- 迎春花
- 蝇子草
- 柚皮
- 圆节山蚂蝗
- 芝麻菜
- 竹叶防风
味性:苦;辛;平。
归经:肾;膀胱经。
主治:祛风止痛;利湿通淋。主跌打骨折;小便淋痛
别名:竹节防风、毛前胡、西风、西风土藁本、防风
味性:性温,味甘辛。
归经:归肺;膀胱肝;脾经。
主治: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川防风
别名:牛舌大黄、牛舌头、鱼鳞菜、倒钩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鸡骨草、牛七风、白牛七、鹅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挂草、鸡骨癀、牛獭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鸭脚节、铁马鞭、撮鼻草、倒勒草、鸡豚草、土常山、掇鼻草
味性:苦辛,寒。
归经:肝;肺;膀胱经。
主治:清热,解表,利水,活血。治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倒扣草
别名:桂花矮陀陀、黄山皮条、构皮岩陀、万年青矮陀陀、桂花岩陀、野瑞香、西南瑞香、小鼠皮、开花矮陀陀、细叶寡鸡蛋树皮、鼠皮黄、山皮条、雪花枸、月月绿、金腰带、矮陀陀、冷水跌打、银丝矮陀、黄皮杜仲、黄根枸皮、千年不落叶
味性:辛涩,温。
归经:肝;膀胱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络行气止痛。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胃痛。滇瑞香
别名:香独活、肉独活、川独活、资丘独活、独摇草、独滑、长生草、胡王使者、资历邱独活、巴东独活、绩独活、大活、山大活、玉活
味性:辛苦,温。
归经:归肾;膀胱经。
主治: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主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头痛齿痛。独活(图)
- 《中国药典》独活
- 《中药大辞典》独活
- 《中华本草》独活
- 《本草纲目》独活
- 《本草备要》独活
- 《本草便读》独活
- 《本草乘雅半偈》独活
- 《本草从新》独活
- 《本草撮要》独活
- 《本草分经》独活
- 《本草害利》独活
- 《本草害利》独活
- 《本草经集注》独活
- 《本草求真》独活
- 《本草图经》独活
- 《本草新编》独活
- 《本草易读》独活
- 《本草择要纲目》独活
- 《本经逢原》独活
- 《得配本草》独活
- 《滇南本草》独活
- 《雷公炮炙论》独活
- 《雷公炮制药性解》独活
- 《名医别录》独活
- 《神农本草经》独活
- 《中药炮制》独活
- 《汤液本草》独活
- 《吴普本草》独活
- 《新修本草》独活
- 《药鉴》独活
- 《药笼小品》独活
- 《证类本草》独活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独活
- 《中药学》独活
- 《千金翼方》独活
- 《冯氏锦囊秘录》独活
- 《顾松园医镜》独活
- 《医学入门》独活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怀、蘅薇香、牡、土卤、楚蘅、杜蘅、土杏、马蹄香、榷香、杜衡葵、土细辛、钹儿草、杜葵、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杜、蘹香
味性:辛;温。
归经:肺;肝;肾;膀胱经。
主治: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痧气腹痛。杜衡(图)
别名:铜芸、茴芸、茴草、百枝、闾根、百蜚、屏风、风肉、回云、回草、百种
味性:辛甘,温。
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主治:解表祛风,胜湿,止痉。用于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防风(图)
- 《中国药典》防风
- 《中药大辞典》防风
- 《中华本草》防风
- 《本草纲目》防风
- 《本草备要》防风
- 《本草便读》防风
- 《本草乘雅半偈》防风
- 《本草崇原》防风
- 《本草从新》防风
- 《本草撮要》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分经》防风
- 《本草害利》防风
- 《本草经解》防风
- 《本草经集注》防风
- 《本草蒙筌》防风
- 《本草求真》防风
- 《本草图经》防风
- 《本草新编》防风
- 《本草易读》防风
- 《本草择要纲目》防风
- 《本经逢原》防风
- 《长沙药解》防风
- 《得配本草》防风
- 《雷公炮制药性解》防风
- 《名医别录》防风
- 《神农本草经》防风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防风
- 《中药炮制》防风
- 《吴普本草》防风
- 《新修本草》防风
- 《药鉴》防风
- 《药笼小品》防风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防风
- 《证类本草》防风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防风
- 《中药学》防风
- 《千金翼方》防风
- 《外科全生集》防风
- 《冯氏锦囊秘录》防风
- 《侣山堂类辩》防风
- 《顾松园医镜》防风
- 《医学入门》防风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滇防己、木防己、百解头、防己、水防己、百银头、藤防己、黑蛇胆、大痧药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膀胱、肺经。
主治:祛风止痛,清热利水。用于湿热身痛,风湿痹痛,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广防己(图)
别名:蒲地虎、地蜈蚣、地刷子、伸筋草、扁心草、小伸筋、木金草、公鱼秧草、风尾草、马尾松、猴子草、猴子尾巴、舒筋草、乌龙不过江、过山龙、扫天晴明草、扁叶石松、凤尾草、仙人撒网、大伸筋、筋骨草铺地虎、盘甲草、风藤草
味性:辛;温;苦。
归经:肝;膀胱经。
主治:疏风胜湿,舒筋活络,利尿,散瘀。治湿痹麻木不仁,筋骨疼痛,淋病,跌打损伤。过江龙
别名:铁线草、黑骨芒、秧居草、铁线蕨、黑骨芒箕、螺厥蕨、黑脚蕨、五爪黑蕨、乌脚枪、螺靥蕨、铁脚路箕、铁鲁基、乌蝇翼、小熊胆、鸡爪莲、乌脚路基、铁笊篱、铁脚狼萁、双甲草、鸡骨草、乌脚鸡、五爪蕨、铁狼萁、铁脚路萁、黑骨芒萁、旱猪毛七、黑骨头、铁丝分筋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肝;膀胱;大肠经。
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散结。主流感发热;泄泻痢疾;黄疸;石淋;痈肿;瘰疬;蛇虫咬伤;跌打肿痛。过坛龙
别名:耳叶马兜铃、木防己、麻疯龙、暗消、假通城虎、假大薯、鬼灯笼、藤子防己、小提萝、大暗消、白解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肺;心;肝;膀胱;大肠经。
主治:利水,除湿,止痛,消炎。用于泌尿道感染,水肿,风湿关节疼痛,胃溃疡。黑面防己
别名:遍地香、地钱儿、钹儿草、连钱草、铜钱草、白耳莫、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莲、午年冷、遍地金钱、金钱早草、金钱 艾、也蹄草、透骨消、透骨风、过墙风、甾骨风、蛮子草、胡薄荷、穿穿墙草、团经药、风草、肺风草、金钱薄荷、十八缺草、江苏金钱草、一串钱、四方雷公根、马蹄筋骨草、破铜钱、对叶金钱草、疳取草、钻地风、接骨消
味性:味苦;辛;性凉。
归经:肝;胆;膀胱经。
主治: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主热淋石淋;湿热黄疸;疮痈肿痛;跌仆损伤。活血丹
别名:大金钱草、对座草、路边黄、遍地黄、铜钱草、一串钱、寸骨七、遍地香、地钱几、钹儿草、连钱草、白耳草、乳香藤、九里香、半池莲、千年冷、遍地金钱、金钱艾、马蹄草、透骨消、透骨风、过墙风、巡骨风、蛮子草、胡薄荷、穿墙草、团经药、风草、肺风草、金钱薄荷、十八块草、江苏金钱草、神仙对坐草、地蜈蚣、蜈蚣草、野花生、仙人对坐草、四川大金钱草、对坐草、临时救、黄疸草、一面锣、金钱肺筋草、藤藤侧耳根、白侧耳根、铜钱花、水侧耳根、大连钱草、黄花过路草、龙鳞片、真金草、走游草、铺地莲莲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肝;胆;肾;膀胱经。
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消肿。用于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肝胆结石,尿路结石。金钱草(图)
别名:黑枸杞、凤尾草、井口边草
味性:辛;微苦;凉。
归经:肝;大肠;膀胱经。
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主痢疾;腹泻;水肿;肝炎;胆囊炎;喉痹;泌尿系感染;痈肿疮毒;风湿痹痛;跌打肿痛;骨折。井边草
别名: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生扯拢、破铜钱、老鸹筋、五齿耙、老鸹嘴、鹌子嘴、五齿粑
味性:苦辛,平。
归经:脾;膀胱经。
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泻利。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老鹳草
别名:天河芋、刺芋、水竻钩、勒蒙、竻芋、竻藕、勒茹茹、水刺芋、勒慈茹、勒芋、巧南、野茨茹、山茨茹、水勒芋、有勒慈姑、旱慈姑
味性:味苦;辛;性凉。
归经:心;肺;膀胱经。
主治:清热,利尿,解毒。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小便黄赤,皮肤热毒。竻慈姑
别名:活血丹、金钱草[上海、江苏]、金钱薄荷、落地金钱、肺风草、十八缺、透骨消[四川]、金钱草、大叶金钱草、透骨消
味性:辛、微苦,微寒。
归经:归肝、肾、膀胱经。
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排石,散瘀消肿。用于尿路结石、肝胆结石、湿热黄疸、跌扑损伤。连钱草(图)
别名:鹿耳苓、鹿耳草、八十缺、毛六猬、六角瓣、六什头、六毒草、八楞风、八面风、蜡达草、六十瓣、六角心、羊仔菊、臭灵丹、辘轴风、四方根、羊耳三稔、陆续消、六耳消、土防风、六盘金、羊毛草、六角草、毛六猖、八面凤、辅轴风、八棱锋、八面锋、六角仙、羊仔草、狗咬癀、洋桃瓣、丝肚草、鹿都草、劳毒草、百草王、六耳铃、四棱锋、六达草、四方艾、三面风、六耳棱
味性:辛,温。
归经:入肺、脾、膀胱三经。
主治:祛风,除湿,化滞,散瘀,消肿,解毒。治感冒咳嗽身疼,腹痛泻痢,风湿关节痛,妇女经闭,跌打损伤,疔痈瘰疬,湿毒瘙痒。鹿耳翎
别名:色道麻、结力根[蒙古]、龙沙、卑相、卑盐、狗骨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肺;膀胱经。
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图)
- 《中国药典》麻黄
- 《中药大辞典》麻黄
- 《中华本草》麻黄
- 《本草纲目》麻黄
- 《本草备要》麻黄
- 《本草便读》麻黄
- 《本草乘雅半偈》麻黄
- 《本草崇原》麻黄
- 《本草从新》麻黄
- 《本草撮要》麻黄
- 《本草分经》麻黄
- 《本草分经》麻黄
- 《本草分经》麻黄
- 《本草分经》麻黄
- 《本草害利》麻黄
- 《本草害利》麻黄
- 《本草害利》麻黄
- 《本草经解》麻黄
- 《本草经集注》麻黄
- 《本草蒙筌》麻黄
- 《本草求真》麻黄
- 《本草思辨录》麻黄
- 《本草图经》麻黄
- 《本草新编》麻黄
- 《本草衍义》麻黄
- 《本草易读》麻黄
- 《本草择要纲目》麻黄
- 《本经逢原》麻黄
- 《长沙药解》麻黄
- 《得配本草》麻黄
- 《滇南本草》麻黄
- 《雷公炮炙论》麻黄
- 《雷公炮制药性解》麻黄
- 《名医别录》麻黄
- 《神农本草经》麻黄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麻黄
- 《中药炮制》麻黄
- 《汤液本草》麻黄
- 《吴普本草》麻黄
- 《新修本草》麻黄
- 《药鉴》麻黄
- 《药笼小品》麻黄
- 《药性切用》麻黄
- 《药征》麻黄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麻黄
- 《证类本草》麻黄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麻黄
- 《中药学》麻黄
- 《千金翼方》麻黄
- 《瘴疟指南》麻黄
- 《外科全生集》麻黄
- 《冯氏锦囊秘录》麻黄
- 《医学衷中参西录》麻黄
- 《顾松园医镜》麻黄
- 《医学入门》麻黄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红浮飘、红浮萍、紫薸、三角薸、草无根、水浮漂、红浮漂、浮飘、浮漂、带子薸、紫萍、红叶草、绿萍
味性:辛,寒。
归经:肺;膀胱经。
主治:发汗,祛风,透疹。治风湿疼痛,风瘙瘾疹,麻疹透发不出,癣疮,火伤。满江红
别名:白背木耳、白背杨、水捻子、白布荆、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肝;胃;膀胱经。
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蔓荆子(图)
- 《中国药典》蔓荆子
- 《中药大辞典》蔓荆子
- 《中华本草》蔓荆子
- 《本草备要》蔓荆子
- 《本草便读》蔓荆子
- 《本草崇原》蔓荆子
- 《本草从新》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撮要》蔓荆子
- 《本草分经》蔓荆子
- 《本草害利》蔓荆子
- 《本草经解》蔓荆子
- 《本草求真》蔓荆子
- 《本草新编》蔓荆子
- 《本草易读》蔓荆子
- 《本草易读》蔓荆子
- 《本草择要纲目》蔓荆子
- 《本经逢原》蔓荆子
- 《得配本草》蔓荆子
- 《雷公炮制药性解》蔓荆子
- 《中药炮制》蔓荆子
- 《汤液本草》蔓荆子
- 《药笼小品》蔓荆子
- 《玉楸药解》蔓荆子
- 《中药学》蔓荆子
- 《冯氏锦囊秘录》蔓荆子
- 《顾松园医镜》蔓荆子
- 《医学入门》蔓荆子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土防己[江西]、青藤根[广东]、青藤香、钻骨龙、金锁匙[广东]、广防己、土防己、土木香、白木香、牛木香、金锁匙、紫背金锁匙、百解薯、青藤根、钻龙骨、青檀香、银锁匙、板南根、白山蕃薯、青藤仔、千斤坠、圆藤根、倒地铃、穿山龙、盘古风、乌龙、大防己、蓝田防己
味性:苦;辛;寒。
归经:膀胱;肾;脾;肺经。
主治:祛风止痛,行水清肿,解毒,降血压。用于风湿痹痛、神经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外治跌打损伤、蛇咬伤。木防己
别名:合欢花[东北]、南蛇风、黄果藤、金银柳、金红树、果山藤、药狗旦子、蔓性落霜红、过山风、挂廊鞭、香龙草、穷搅藤、老石棵子、地南蛇、过山龙、大伦藤、大南蛇、白龙、老龙皮、臭花椒、穿山龙、老牛筋、过山枫、挂廓鞭
味性:苦;辛;微温。
归经:肝;膀胱经。
主治:祛风湿,活血脉。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小儿惊风,痧症,痢疾。南蛇藤
别名:蔓性千斤拔、一条根、老鼠尾、吊马墩、吊马桩、金牛尾、箭根、钉地根、土黄芩[广西、广东]、钻地风[四川]、土黄鸡、金鸡落地、透地龙、牛大力、千里马、牛顿头、千斤吊、钉根藜、土黄耆、大力黄、牛尾荡、土黄昏、千尾荡、三股丝、千金坠
味性:甘辛,温。
归经:肺;肾;膀胱经。
主治:祛风利湿,消瘀解毒。治风湿痹痛,慢性肾炎,跌打损伤,痈肿,喉蛾。千斤拔
别名:续随子、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滩板救、拒冬实、拒冬子、百药解、千金药解
味性:辛、温。
归经:肺;胃;膀胱经。
主治:逐水消肿;解毒杀虫。主水肿;腹水;二便不利;经闭;疥癣癞疮;痈肿;毒蛇咬伤及疣赘。千金子(图)
别名:蚕羌、竹节羌、大头羌、狗引子花、曲药、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味性:辛苦,温。
归经:归膀胱;肾经。
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羌活(图)
别名: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鸡、水伴深乌、白面姑、过塘莲、三点白、水牛草、水九节莲、白花莲、白叶莲、一白二白、田三白、土玉竹、白黄脚、五叶白、白桔朝、白花照水莲、天性草、白舌骨、塘边藕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主治:清利湿热,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三白草(图)
别名:假黄皮、野黄皮、五薯叶、小叶臭黄皮、鸡母黄、臭黄皮叶、过山香、蕃仔香草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肾;肺;膀胱经。
主治: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截疟。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腹泻痢疾;风湿水肿;尿路感染;湿疹;疥癣;疮疖;蛇伤。山黄皮
别名:铁脚威灵仙、百条根、老虎须、铁扫帚、能消、葳灵仙、葳苓仙、灵仙、黑脚威灵仙、九草阶、风车、鲜须苗、黑骨头、黑木通、铁杆威灵仙、铁搧帚、七寸风、铁脚灵仙、牛闲草、牛杆草、辣椒藤、铁灵仙、灵仙藤、黑灵仙、黑须公、芝查藤根
味性:辛咸,温。
归经:归膀胱经。
主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骨哽咽喉。威灵仙(图)
- 《中国药典》威灵仙
- 《中药大辞典》威灵仙
- 《中华本草》威灵仙
- 《民间方》威灵仙
- 《本草纲目》威灵仙
- 《本草备要》威灵仙
- 《本草便读》威灵仙
- 《本草乘雅半偈》威灵仙
- 《本草从新》威灵仙
- 《本草撮要》威灵仙
- 《本草分经》威灵仙
- 《本草蒙筌》威灵仙
- 《本草求真》威灵仙
- 《本草图经》威灵仙
- 《本草新编》威灵仙
- 《本草衍义》威灵仙
- 《本草易读》威灵仙
- 《本草择要纲目》威灵仙
- 《本经逢原》威灵仙
- 《得配本草》威灵仙
- 《滇南本草》威灵仙
- 《雷公炮制药性解》威灵仙
- 《中药炮制》威灵仙
- 《汤液本草》威灵仙
- 《药笼小品》威灵仙
- 《药性切用》威灵仙
- 《玉楸药解》威灵仙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威灵仙
- 《证类本草》威灵仙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威灵仙
- 《中药学》威灵仙
- 《顾松园医镜》威灵仙
- 《医学入门》威灵仙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天台乌、台乌、矮樟、香桂樟、铜钱柴、班皮柴、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根、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
味性:辛;温。
归经:脾;胃、肝、肾、膀胱。
主治: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乌药(图)
- 《中国药典》乌药
- 《中药大辞典》乌药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乌药
- 《本草备要》乌药
- 《本草便读》乌药
- 《本草乘雅半偈》乌药
- 《本草从新》乌药
- 《本草撮要》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经解》乌药
- 《本草蒙筌》乌药
- 《本草求真》乌药
- 《本草思辨录》乌药
- 《本草图经》乌药
- 《本草新编》乌药
- 《本草衍义》乌药
- 《本草易读》乌药
- 《本草择要纲目》乌药
- 《本经逢原》乌药
- 《得配本草》乌药
- 《滇南本草》乌药
- 《雷公炮制药性解》乌药
- 《中药炮制》乌药
- 《汤液本草》乌药
- 《药鉴》乌药
- 《药笼小品》乌药
- 《玉楸药解》乌药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乌药
- 《证类本草》乌药
- 《中药学》乌药
- 《冯氏锦囊秘录》乌药
- 《顾松园医镜》乌药
- 《医学入门》乌药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鸡嗦子花、凤凰抱蛋、独龙抢宝
味性:苦辛,温。
归经:脾;肝;肾;膀胱经。
主治: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镇痛。用于全身浮肿,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白带,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蜈蚣七
别名:谷茴香、谷茴、蘹香、蘹香子、茴香子、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香、香子、小香、茴香、香丝菜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肝;肾膀胱;胃经。
主治:行气止痛,健胃散寒。用于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经,疝痛,睾丸鞘膜积液,血吸虫病。小茴香(图)
别名:癞蛤蟆跌打[云南]、鸡屎木、山黄皮[广西]、山黄皮、癞蛤蟆跌打、野黄皮、山萸皮、野茶辣、小黄皮、半边风
味性:苦、辛,温。
归经:胃;膀胱;肺经。
主治:疏风,祛湿,温中,散瘀。治感冒,疟疾,风涅痹痛,胃痛,跌打损伤。小芸木
别名:莲叶莕菜、大紫背浮萍、水葵、水镜草、水荷叶、荇菜、莕、接余、菨余、凫葵、荇丝菜、金莲儿、藕蔬菜、靥子菜、金莲子、莕公须、莕丝菜、符丝菜、金莲几、水铜钱、马脚草、马脚莲、莲花菜、小萍蓬草、小叶荷叶
味性:辛,寒。
归经:膀胱经。
主治:清热,利尿,消肿,解毒。治寒热,热淋,痈肿,火丹。莕菜
别名:因尘、马先、茵蔯蒿、茵陈、因陈蒿、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臭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
味性:苦辛,凉。
归经:归脾;胃;膀胱经。
主治:清热利湿;退黄。主黄疸;小便一利;湿疮瘙痒。茵陈蒿
别名:银柴胡[陕西]、土桔梗[陕西眉县]、脱力草、粘蝇草、野蚊子草、鹤草、洒线花、沙参、粘蝇花、苍蝇花、土桔梗、银柴胡、蚊子草、白接骨丹、水白参、白花壶瓶、小叶鲤鱼胆、瞿麦沙参、八月白、白花瞿麦、小仙桃草、白葫芦、蛇王草、消浮参、白花石竹、瘰疬根、本瞿麦、旧麦
味性:辛、涩,凉。
归经:大肠;膀胱经。
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痢疾,肠炎;外用治蝮蛇咬伤,扭挫伤,关节肌肉酸痛。蝇子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