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穴位(acupoint),学名腧穴(读shù), 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疗法主要的施术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又称孔穴穴道等。

”通“”,或从简作“”,输有转输的含义,俞有气血留存的含义。“”是空隙的意思。由于输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五输穴中,俞穴名称多使用在特定穴中的背俞穴中,所以对穴位进行总称呼时使用“腧穴”二字。《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目录

  1.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1. 找穴位的窍门
    2. 取穴要领
      1. 中医常用穴位取穴法相关视频
  2. 人体穴位的作用
  3. 按功能分类的人体穴位列表
    1. 解表穴(12穴)
    2. 清热穴(85穴)
      1. 清心热穴
      2. 清肺热穴
      3. 清肝胆热穴
      4. 清胃肠热穴
      5. 清三焦热穴
      6. 清热解毒穴
    3.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4. 消食导滞穴(16穴)
    5. 益气壮阳穴(28穴)
    6. 补阴穴(9穴)
    7. 温里穴(13穴)
    8. 平肝息风穴(15穴)
    9. 理气穴(49穴)
    10. 理血穴(10穴)
    11. 调经止带穴(26穴)
    12. 利水通淋穴(15穴)
    13. 安神穴(19穴)
    14. 开窍苏厥穴(28穴)
    15. 利窍穴(63穴)
      1. 利目穴
      2. 利鼻穴
      3. 利耳穴
      4. 利口舌咽喉穴
      5. 通利诸窍穴
    16. 袪风除湿穴(12穴)
    17. 舒筋活络穴(54穴)
  4. 按经脉分类的人体穴位列表
  5. 按位置分类的常用穴位列表
  6. 五输穴
  7. 人体穴位的分类
  8. 人体穴位的命名
    1. 穴位的别名
  9. 穴位来源
  10. 人体穴位的数目
  11. 腧穴研究的发展
  12. 腧穴相关条目
  13. 人体穴位专题
    1. 腧穴相关电子书
  14. 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的定位方法

参看:人体穴位图

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骨度折量法、体表标志法和手指比量法。

  • 骨度折量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虚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据屈膝时外膝眼外踝中点连线分为16寸(16等分)来取定。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
  • 体表标志法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等。
  • 手指比量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注:“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图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时,请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找穴位的窍门

穴道,也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道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1. 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 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 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 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5. 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道的重要标志。

取穴要领

临床取穴常以骨度法为主,再结合其他取穴方法。同时还必须注意患者的体位、姿势,并且要上下左右互相参照。取穴的原则要领大致可以归纳为:

  1. 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 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 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
    某些穴位应采取坐姿取穴,而某些穴位则以卧式取穴为宜;有些穴位应伸直肢体取之,而有些穴位则应屈曲肢体取之。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可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
  4. 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说,正确的取穴方法,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全身的经穴,督脉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时,主要观察筋骨的凹陷等骨性标志;而取肢体内侧面的穴位时,除注意体表标志外,还应注意动脉的搏动等。

中医常用穴位取穴法相关视频

人体穴位的作用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结果。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应特点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现在常用的方法有:

  1. 扪穴诊断法,如同时压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属胃病,右穴敏感者属十二指肠病。
  2. 望穴诊断法,如望舌下静脉(金津、玉液)对人体内瘀血有意义。
  3. 耳穴望诊法,察看耳部皮肤的变色、变形、变性等。
  4. 仪器测定法,多利用穴位的导电特性诊断疾病。

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按功能分类的人体穴位列表

功效分类法,即根据腧穴功效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辨证施治之间的联系。将十四正经的全部腧穴和常用经外奇穴根据其主要功效加以分类,分别归属于等17项类别之下,便于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恰当腧穴。此分类法,不仅可供针灸等专业人员参考,还特别适用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医生根据中医辩证的结果而选用相应的腧穴,使其能够快捷、便利、准确地掌握针灸、按摩等手段治疗疾病。

解表穴(12穴)

参看:解表穴

风府穴大椎穴陶道穴玉枕穴大杼穴风门穴风池穴当阳穴颞颥穴太阳穴百虫窝穴京骨穴

清热穴(85穴)

参看:清热穴

清心热穴

天柱穴小海穴少海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少府穴曲泽穴筑宾穴

清肺热穴

上星穴尺泽穴孔最穴鱼际穴虎口穴前谷穴百劳穴灸痨穴身柱穴灵台穴

清肝胆热穴

阳白穴头临泣穴五处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浮白穴脑空穴头窍阴穴完骨穴浊浴穴五枢穴足五里穴胆囊穴光明穴中封穴足临泣穴地五会穴侠溪穴

清胃肠热穴

曲池穴手三里穴下廉穴合谷穴三间穴二白穴下极俞穴下腰穴尾穷骨穴长强穴阳纲穴肓门穴小肠俞穴阑尾穴下巨虚穴解溪穴冲阳穴内庭穴

清三焦热穴

瘈脉穴消泺穴天井穴支沟穴外关穴阳池穴渊腋穴

清热解毒穴

夹承浆穴地合穴龈交穴颊里穴角孙穴耳尖穴颧髎穴肘尖穴温溜穴偏历穴阳溪穴二间穴臂间穴八邪穴大指甲根穴乳上穴腰俞穴昆仑穴外踝尖穴八风穴内踝尖穴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参看:止咳平喘化痰穴

天突穴气舍穴水突穴天府穴列缺穴小指尖穴璇玑穴华盖穴紫宫穴玉堂穴肋头穴胸堂穴俞府穴彧中穴神藏穴灵墟穴神封穴气户穴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云门穴中府穴周荣穴天溪穴崇骨穴灸哮穴定喘穴魄户穴譩譆穴丰隆穴

消食导滞穴(16穴)

参看:消食导滞穴

上脘穴中脘穴建里穴下脘穴脐中四边穴幽门穴不容穴承满穴梁门穴关门穴太乙穴长谷穴食窦穴腹哀穴接脊穴四缝穴

益气壮阳穴(28穴)

参看:益气壮阳穴

百会穴石关穴商曲穴神阙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胃上穴大巨穴提托穴脊中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脾俞穴肾俞穴中膂俞穴意舍穴胃仓穴志室穴京门穴环跳穴足三里穴仆参穴束骨穴太溪穴商丘穴公孙穴太白穴

补阴穴(9穴)

参看:补阴穴

肺俞穴膏肓穴腰眼穴小儿龟胸穴脐上脐下穴大赫穴横骨穴照海穴然谷穴

温里穴(13穴)

参看:温里穴

龙颔穴三角灸穴大横穴腹结穴胃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会阳穴关仪穴地机穴漏谷穴大都穴

平肝息风穴(15穴)

参看:平肝息风穴

鼻交頞中穴发际穴神庭穴前顶穴本神穴率骨穴天冲穴后顶穴强间穴滑肉门穴筋缩穴太冲穴行间穴足心穴里内庭穴

理气穴(49穴)

参看:理气穴

天容穴人迎穴缺盆穴极泉穴天泉穴侠白穴青灵穴经渠穴中泉穴中魁穴膻中穴中庭穴步廊穴胸乡穴辄筋穴天池穴乳根穴期门穴日月穴大包穴鸠尾穴巨阙穴腹通谷穴阴都穴肓俞穴天枢穴外陵穴章门穴府舍穴气冲穴羊矢穴急脉穴至阳穴中枢穴血压点穴厥阴俞穴督俞穴胃管下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肘椎穴膈关穴魂门穴痞根穴后腋穴上巨虚穴阳陵泉穴外丘穴中都穴

理血穴(10穴)

参看:理血穴

太渊穴养老穴阴交穴膈俞穴竹杖穴阳刚穴闾上穴血海穴三阴交穴合阳穴

调经止带穴(26穴)

参看:调经止带穴

中注穴经中穴四满穴气穴气门穴绝孕穴维胞穴归来穴子宫穴冲门穴带脉穴维道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白环俞穴阴廉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蠡沟穴交信穴营池穴水泉穴独阴穴

利水通淋穴(15穴)

参看:利水通淋穴

水分穴利尿穴中极穴水道穴曲骨穴三焦俞穴胞肓穴膀胱俞穴淋泉穴委阳穴箕门穴阴陵泉穴复溜穴大钟穴陷谷穴

安神穴(19穴)

参看:安神穴

安眠穴伴星穴燕口穴支正穴阳谷穴手逆注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灵道穴大陵穴臣觉穴巨阙俞穴神道穴神堂穴心俞穴腰奇穴女膝穴足通谷穴

开窍苏厥穴(28穴)

参看:开窍苏厥穴

水沟穴兑端穴承浆穴悬命穴内迎香穴四神聪穴劳宫穴后溪穴少泽穴少冲穴关冲穴中冲穴商阳穴少商穴十宣穴十王穴夺命穴乳中穴会阴穴委中穴金门穴隐白穴大敦穴厉兑穴足窍阴穴至阴穴气端穴涌泉穴

利窍穴(63穴)

参看:利窍穴

利目穴

睛明穴攒竹穴瞳子髎穴球后穴承泣穴四白穴鱼腰穴上明穴丝竹空穴睛中穴眉冲穴承光穴目窗穴头维穴翳明穴天牖穴拳尖穴大骨空穴凤眼穴

利鼻穴

迎香穴上迎香穴禾髎穴素髎穴囟会穴通天穴承灵穴散笑穴鼻流穴

利耳穴

耳门穴听宫穴颅息穴听会穴会宗穴

利口舌咽喉穴

正营穴脑户穴哑门穴颊车穴大迎穴上廉泉穴廉泉穴洪音穴扶突穴天鼎穴唇里穴聚泉穴海泉穴金津穴玉液穴龙玄穴

通利诸窍穴

巨髎穴印堂穴曲差穴上关穴耳和髎穴络却穴下关穴翳风穴天窗穴四渎穴三阳络穴中渚穴液门穴小骨空穴

袪风除湿穴(12穴)

参看:袪风除湿穴

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阴市穴髋骨穴梁丘穴鹤顶穴膝眼穴犊鼻穴条口穴陵后穴膝关穴

舒筋活络穴(54穴)

参看:舒筋活络穴

牵正穴地仓穴肩髎穴肩贞穴臑会穴臂臑穴手五里穴肘髎穴上廉穴清冷渊穴手踝穴腕骨穴肩前穴泽前穴腰痛点穴(威灵穴精灵穴)、落枕穴五虎穴新设穴颈臂穴肩井穴天髎穴巨骨穴秉风穴曲垣穴天宗穴肩中俞穴肩外俞穴附分穴悬枢穴肩头穴臑俞穴夹脊穴新建穴居髎穴十七椎穴秩边穴髀关穴拇趾里横纹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穴阳交穴阳辅穴悬钟穴丘墟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膝旁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申脉穴

按经脉分类的人体穴位列表

经脉分类法,即根据十四经脉循行路线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经脉之间的联系。每条经脉都有若干腧穴归属其下:


按位置分类的常用穴位列表

穴位部位分类法,即根据人体解剖位置而排列腧穴的方法。该方法强调腧穴与所在部位之间的联系。历代医家对人体部位的划分虽不尽相同,但一般多以头面颈项、胸膺胁腹、肩背腰尻、腋胁侧腹、四肢内外等为基准。部位分类法涉及全身所有体穴,既包括经穴也包括经外奇穴

参看:人体穴位图

五输穴

参看: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统称。

人体穴位的分类

分布于人体的腧穴很多,按穴位的类型,大体可分为3类:

  1. 经穴。又称十四经穴,是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循行路线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计361个。
  2.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部位及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称为奇穴。
  3.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是病症在体表上的反应点,无固定部位,往往随病而起,病愈即失。

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应点,其分布呈倒置胎儿状。

腧穴虽有分类,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构成了腧穴体系。

人体穴位的命名

穴位图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冀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历代医家以腧穴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了解腧穴命名的含义,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兹将穴位名称择要分类说明如下:

  1. 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既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腕旁的腕骨,乳下的乳根,面部颧骨下的颧髎,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 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牵正等。
  3. 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如日、月、星、辰等和地貌名称如山、陵、丘、墟、溪、谷、沟、泽、池、泉、海、渎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商丘、丘墟太溪合谷、水沟、曲泽曲池涌泉小海四渎等。
  4. 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 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印堂巨阙脑户屋翳膺窗、库房、地仓气户梁门等。
  6. 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腑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阳陵泉心俞肝俞三阴交三阳络百会气海血海神堂魄户等。

穴位的别名

中医书籍中,有关针灸、按摩等古籍很多,但相应的别名也层出不穷,有时不同书上的多个的穴位名称其实对应的是同一个穴位。但有些穴位的别名虽然相同,但并非就是同一穴位,这是由于不同朝代的医师对某些穴位的命名不同所致。请注意区别。

参看:人体穴位别名表。  

穴位来源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类经.人》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人体穴位的数目

内经》称人体有穴位365个, 实际记载160穴左右。《针灸甲乙经》记载349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354穴。《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增加 到359穴。《医宗金鉴》记 载360穴。 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经穴增加至361穴,

从2003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就致力于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制定一个针灸穴位国际标准。2006年,中日韩三国针灸学界代表达成一致,即统一参照针灸学的古典著作,以中国“针灸学鼻祖”皇甫谧著作《针灸甲乙经》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目前,在361个国际标准穴位中,有359个穴位定位与中国国家标准相同。

腧穴研究的发展

其过程可分为以下阶段:①无定位阶段。最初,人们用砭石割刺痈疽肿疡,排脓放血,解除病痛。后逐渐发现有显著痛感和压痛处,砭刺效果更好,这就是“以痛为腧”的规律。“以痛为腧”常随着患者疼痛反应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现压痛点,因此此阶段无固定位置。②定位定名阶段。经过反复实践,用针刺或艾灸刺激体表的某些部位,对相应的某些疾病和症状有治疗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仅对相应病症有效,而且对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积月累,逐渐发现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关性的规律。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以《内经》等为代表,确定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疗作用,并加以命名,就成为腧穴。③系统分类阶段。又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各个腧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在治疗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对的特异性。在魏晋唐宋时期,以《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代表,使经络、部位、穴位逐渐结合起来研究,成为系统分类的基础。尤其是在十四经脉上,腧穴治疗作用的相关性更为突出,于是腧穴有了系统分类。④国际标准化阶段。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曾派出安瑞中岛医师考察中国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情况。1981年5月在东京、1982年12月西太区在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继召开了三次针灸穴位名标准化会议。1987年出版了《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部分专家编写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并绘制了标准化穴位图。后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从1991年元月1日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1991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腧穴标准化方案推广会。全国大学本科针灸教材(第二版)将其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这时的特点是名称统一,定位统一,解剖内容统一,主要主治内容基本统一,刺灸法相对统一。

腧穴相关条目

人体穴位专题

腧穴相关电子书

人体穴位图

人体穴位图主页(包含找穴方法视频教程等内容)

互动版人体穴位图穴位功能说明图十四经脉穴位图人体穴位图黑白大图
互动版人体穴位图足部.jpg
X tui.png
Jx-5-dan.jpg
Toubuxu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