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邪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风邪

风邪是由风致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 . 风为春季的主气,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目录

  1. 医学中的风邪
    1. 风邪致病
    2. 分类
    3. 外风
    4. 内风
    5. 性质和致病特点
    6. 风邪论
    7. 镇心丸方
    8. 桑螵蛸丸方
    9. 黄芩汤方
    10. 五邪菖蒲汤方
    11. 商陆丸方
    12. 治疗

医学中的风邪

风邪致病

中医看来,引起疾病的原因不外乎三大类: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三是不内外因。

所谓外因,是指感受于外界(自然界)的某些致病因素,相当于现在所知道的寄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这些物质存在于自然界,由外入侵人体后产生疾病。这些外来的致病因素,中医又称为“外邪”(对人体有害的因素中医统称为“”)。

所谓内因,是指产生于人体内部的某些致病因素,如不良的情绪、不当的饮食习惯、过度的劳累或安逸等。这些内生的致病因素,中医又称为“内邪”。

所谓不内外因,主要是指房室不节、跌打损伤创伤烧伤烫伤冻伤虫兽咬伤等病因很明显的一类疾病。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患病后继发的致病因素,如痰饮与瘀血,它们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损害人体,产生疾病。

我们先来看看由外因引起的疾病(又称“外感病”)。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首先来看风邪致病的特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判断病人感受了风邪呢?

因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中医将具有这些特点的病症的原因归结为风。风致病有以下四个特点:

  • 浮越:风有上浮外越的特性,故为阳邪,致病表现为病位在表在上、易于散泄的特点。所以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出汗等,属于感受了风邪。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生姜鸡蛋大1块,红枣5枚,水煎,温服)治疗;也可以用紫苏叶10克,或荆芥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方中的生姜、紫苏叶、荆芥都有散风作用,这些方剂对感冒早期表现为恶风、鼻塞、咽痒、微咳等症状者有很好的疗效。
  • 善行数变:善行,是说风邪导致的病症,表现为病位行无定处的特点,如表现为肌肉关节的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的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谓风邪致病的表现变化多,如荨麻疹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中医常用白花蛇乌蛇等蛇肉来治疗这些关节与皮肤疾病,因蛇肉有很好的祛风作用。
  • 善动:指风邪有摇动的特性,所以一切不自主的摇动,如突然晕倒眩晕、手抖、抽搐角弓反张、面肌痉挛等,都属于风邪致病。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脑血栓等,表现为发病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等“动摇”的特征,故称为“中风”。治疗时也要用祛风药。
  • 常兼邪致病:即风邪较少单独侵犯人体,常与其他外邪一起致病,如风与寒、风与湿、风与热、风与燥等,形成复合的致病因素,致病表现则兼有两种外邪的特点。因为风是外感病的主要病因,所以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甚至有时以风邪代指外邪。

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因风所致的疾病。而中药中就有相对应的散风、祛风、息风等治风的药物。

分类

分为内风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

风邪是由风致病的一种致病因素,其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变化多;疼痛呈现游走性并遇风加重;多伤于人体上部;外风具有发热、汗出、恶风等,内风多为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泛指因风阳、火热、阴血亏虚所致,以肢体抽搐眩晕、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分为四型——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等,外风内风均伴有动的征象如震颤、抽搐和痉挛等。  

外风

中医病因之一。风为春季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风邪为病有内、外风之别。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可依附于风而犯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风邪实为外感疾病的先导。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常伤人上部和肌表,而见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风性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位行走不定,症状变幻无常的特性。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以及“中风”的卒然昏仆等症。《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致病多动摇不定。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内风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生,如肝风内动的头目眩晕,四肢抽搐,甚则卒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内风

分为: 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破伤风出现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表现,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风邪论

曰风邪中人。以腑脏虚而心气不足也。人以气血营卫为正。以风气外至为邪。腑脏虚而心气不足。则风邪乘虚而干之。经言病有五邪。而中风居其一。此之谓也。又曰。风者善行而数变。故其发不自觉知。狂惑妄言。悲喜无度。乃其证也。

治风邪入脏。心虚气不足。梦寐惊恐。紫石英丸方

紫石英(研一两) 海蛤 白茯苓(去黑皮) 白石英(研) 菖蒲 杏仁(去双仁尖皮熬) 石硫黄(研) 远志(去心) 阿胶(炙令燥) 卷柏(去土炒) 铁精(研) 细辛(去苗叶) 牛黄(研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当归(切焙) 大豆黄卷 生银(锉屑) 大黄(蒸三遍炒) 钟乳粉 肉苁蓉(酒浸切

风邪

焙) 干姜(各一两一分) 白术 白蔹前胡(去芦头各一分) 大枣去核炒干二十枚) 人参 防风(去叉) 山芋 石膏(碎研) 赤芍桔梗(去芦头炒) 柏子仁干地黄(焙) 甘草(炙各三分) 上三十六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食前。用粥饮下十丸。日二服。  

镇心丸方

治风邪惊悸。恍惚悲伤。或梦寐不安。

远志(去心一两一分) 铁精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炒) 芎 麦门冬(去心焙) 牡蛎(各一参鬼臼 白术 生干地黄 丹参 桔梗(去芦头炒) 甘草(炙各一两一分) 紫菀(去土) 卷柏(去土) 山两) 牛黄(别研半两) 麝香(令黄别研)

风邪

上二十九味。捣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酒下二十丸。稍加至三十丸。日再服。

治风邪梦寐涕泣。妄有所见。恶闻人声。体中酸削。乍寒乍热。腰脊强痛。腹中拘急。不不利鳖鱼甲(七枚炙) 凝水石(碎) 桂(去粗皮) 白茯苓(去黑皮) 防风(去叉) 白薇芍药 白术

上一十四味 咀。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适寒温服。日一。病与药相当。即下积滞。如牛脂、榆荚、蝌蚪、虾蟆之类为验。  

桑螵蛸丸方

风邪-治丈夫妇人心风癫邪。

桑螵蛸(四十九枚醋浸炙令焦黄色) 酸枣仁 菖蒲(石上者) 阿魏(研) 麝香(研)丹砂(研) 蛇黄( 醋淬研各一分)

上七味。捣研为细末。面糊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生姜薄荷汤下。

治风邪入心脏。忽心痛惊恐。小肠微痛。乍寒乍热。心中闷。面色青赤。虚劳邪气

风邪

。人参饮方 人参 干姜(炮) 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干) 独活(去芦头) 当归(切焙) 芎石膏风(去叉一两一分)皮尖炒四十枚) 赤芍药(半

上一十七味。锉如麻豆。每服二钱匕。以水一盏。煎至六分。空心去滓温服

治心经风邪。消化痰涎。清利头目。人参太乙丹方

人参 酸枣仁(炒) 山栀子仁 阿胶(炒令燥各半两) 甘草(微炙) 天南星牛胆制者

上一十味研。捣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以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食后荆芥汤嚼下。

治心经风邪。化上膈痰涎。乳香丹砂煎方

风邪

乳香 铅白霜 牛黄 丹砂 龙脑(各一分并别研) 犀角(镑别取细末再同上五味研令

上八味。拌匀。炼蜜和作剂。每服一皂子大。用温薄荷汤化下。食后临卧服。

治男子女人风邪多梦。悲愁忧恚。喜怒无常。或半年或数月复发。寄生散方

杨上寄生 白术(各三两) 桂(去粗皮) 茵芋 天雄(炮裂去脐皮) 蓟根 菖蒲 细辛(去苗叶) 附子(炮裂去脐皮) 干姜(炮各一两)

上一十味。捣罗为散。酒调下三钱匕。日三服。合时勿令妇人鸡犬及病者家人见。  

黄芩汤

风邪-治风邪心热神不安。

黄芩(去黑心一两半) 麦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心各二两) 淡竹茹(三分)羚羊

上七味。各捣研为末。每用六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半去滓。下朴硝一钱匕。食后分服。如人行四五里服。

治风邪。安心志。定魂魄。调心气。稳眠睡。琥珀生犀汤方

琥珀(研) 犀角(镑各半两) 茯神(去木) 人参 生干地黄(焙) 菖蒲(石上者) 防风

上九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治心虚风邪所乘。精神恍惚健忘

铧铁(四斤久经用者)

上一味。用炭火烧令赤。投水中。如此七遍。即堪打碎。如棋子大。以水二斗浸。经二七日。每服水一盏、日三。

治风邪入心。心背俱痛。腹胁胀满。或寒或热。心中烦闷。进退无常。面色或青或黄。

续命汤

麻黄(去节煎掠去沫焙一两半) 大枣(十枚去核) 桂(去粗皮) 防风(去叉) 芎细芩(去黑心) 防三分)

上一十六味。锉如麻豆。每用十钱匕。以水三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温三服。要汗并二服。相去如人行五里。再一服。服后更用热生姜稀米粥投。汗出慎外风。如常服只空心午时临卧各一服。

治中风邪恍惚悲哀。或狂走不定。如有鬼神。或身体强直。日夜常痛。口噤水浆不下。  

五邪菖蒲汤方

风邪-面目变色。甚者不认人。

菖蒲(九节者去须节米泔浸切焙) 秦艽(去苗土) 桂(去粗皮) 当归(切焙) 禹余粮( 醋淬七遍) 人参 附子(炮裂去皮脐) 黄芩(去黑心) 甘草(炙) 远志(去心) 防风(去叉各一两) 防己(二两)

上一十七味。锉如麻豆。每用十钱匕。以东流清水三盏。煎取二盏去滓。分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服药后良久。方得吃食。其药末密收。勿令透气。

治中风邪虚悸恍惚悲伤。或梦寐不安。镇心当归汤方

当归(切焙) 羚羊角(镑各二两) 龙齿(碎三两) 茯神(去木四两) 人参(一两) 防风姜(与半夏同粗皮一两半)

上一十四味。粗捣筛。每用十钱匕。以水三盏。煎至二盏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两沸。分服。每日空心午时夜卧。各一服。  

商陆丸方

风邪-治中风邪狂惑。

商陆根(生去皮秤十二斤半)

上一味。细切。以水一石。向东锅灶内煎。减半去滓。更以缓火煎如膏。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熟水下十丸加至十五丸。合药时勿令鸡犬妇人见。未效渐加二十丸。至二十五丸。

治中风惊悸恍惚。大豆饮方

大豆(一升紧小者)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去豆取汁五合。顿服汗出佳。

治风邪客于五脏。精神恍惚不宁。牛黄丸方

牛黄(研一钱) 地榆(三两) 白附子(炮三两) 丁香(半两) 麝香(研半字) 黄(细

上一十味。将七味捣罗为细末。入研者三味和匀。以蜜水熬甘草成膏。和众药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茶酒嚼下。  

治疗

风的治疗应该根据临床具体的望闻问切四诊资料,来具体判断是内风还是外风,内风又是何种原因引起的,然后对症开方方行。如遇风邪,建议看中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