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恶风

恶风,①证名。外感内伤俱可见恶风之证。风寒之邪伤于肌表,腠理开阖失司,故见恶风恶寒,而恶风轻于恶寒。无汗而恶风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治当解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宜先解其表。发汗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以发汗多,汗漏不止则亡阳而表不固,故见恶风。治以桂枝附子温经固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

②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③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中恶风者,阳受之。”高士宗注:“恶风,厉风也。”《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恶风

1.恶风   读wufeng。指病人遇风觉冷,避风则缓解之症。

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里的恶风、恶寒,都是中医学很重要的热病症状。其中,恶风者称中风,恶寒者称伤寒。就是说,患者在具备了“太阳病,头项强痛”的主要症状之后,以恶风为主的是中风,以恶寒为主的是伤寒,医者是不能混淆的。益生路专家指出中风要用“桂枝汤主之”,伤寒要用“麻黄汤主之”。

外感内伤俱可见恶风之证。风寒之邪伤于肌表,腠理开阖失司,故见恶风恶寒,而恶风轻于恶寒。无汗而恶风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为中风,治当解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宜先解其表。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以发汗多,汗漏不止则亡阳而表不固,故见恶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指出不论是“恶风”还是“恶寒”,都不过是发烧病人的一种自我感觉,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症因在于发烧,应辨证施治。治以桂枝附子温经固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

2.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3.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素问.脉要精微论》:“故中恶风者,阳受之。”高士宗注:“恶风,厉风也。”《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