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味的热性中药列表
|
- 巴豆
- 巴豆霜
- 巴豆油
- 白降丹
- 斑蝥
- 荜茇
- 草乌
- 草乌头
- 侧子
- 川乌
- 川乌头
- 大草乌
- 大独叶草
- 大发汗
- 大风子
- 大风子油
- 大树跌打
- 大雪上一枝蒿
- 大粘药
- 地胆
- 丁香油
- 堵喇
- 峨山草乌
- 附子
- 干姜
- 高良姜
- 关白附
- 过山龙
- 黑大艽
- 黑种草
- 红粉
- 红升丹
- 胡椒
- 虎图辣
- 花椒叶
- 鸡爪乌
- 角花翠雀
- 苦檀子
- 辣椒
- 辣椒茎
- 辣椒头
- 两头尖
- 漏篮子
- 麻柳树根
- 马蛋果
- 毛叶巴豆
- 毛叶巴豆树
- 糜穰
- 棉花子
- 棉籽
- 棉子油
- 木椒根
- 炮姜
- 砒石
- 砒霜
- 七星草乌
- 青麸杨根
- 肉桂
- 撒发
- 黍根
- 黍茎
- 水草乌
- 酸模叶橐吾
- 藤乌
- 藤乌头
- 天山雪莲花
- 天雄
- 土大香
- 温泉
- 乌头附子尖
- 吴茱萸根
- 吴茱萸叶
- 仙茅
- 小接骨丹
- 信石
- 鸭脚板草
- 岩乌头
- 油胡桃
- 礜石
- 圆叶乌头
- 展花乌头
- 制草乌
- 制川乌
- 竹节香附
别名: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巴菽、刚子、老阳子、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巴仁、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味性:辛,热。
归经:入胃、大肠经。
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巴豆(图)
- 《中国药典》巴豆
- 《中药大辞典》巴豆
- 《中华本草》巴豆
- 《本草纲目》巴豆
- 《本草备要》巴豆
- 《本草便读》巴豆
- 《本草乘雅半偈》巴豆
- 《本草崇原》巴豆
- 《本草从新》巴豆
- 《本草撮要》巴豆
- 《本草分经》巴豆
- 《本草经集注》巴豆
- 《本草蒙筌》巴豆
- 《本草求真》巴豆
- 《本草图经》巴豆
- 《本草易读》巴豆
- 《本草择要纲目》巴豆
- 《本经逢原》巴豆
- 《长沙药解》巴豆
- 《得配本草》巴豆
- 《雷公炮炙论》巴豆
- 《雷公炮制药性解》巴豆
- 《名医别录》巴豆
- 《神农本草经》巴豆
- 《中药炮制》巴豆
- 《汤液本草》巴豆
- 《吴普本草》巴豆
- 《新修本草》巴豆
- 《药笼小品》巴豆
- 《药征续编》巴豆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巴豆
- 《证类本草》巴豆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巴豆
- 《中药学》巴豆
- 《千金翼方》巴豆
- 《冯氏锦囊秘录》巴豆
- 《顾松园医镜》巴豆
- 《医学入门》巴豆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花斑蝥、花壳虫、斑猫、龙尾、螌蝥、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斑毛、班蝥
味性:辛,热。
归经:肝;胃;肾经。
主治: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斑蝥(图)
别名:堇、芨、乌头、乌喙、奚毒、鸡毒、茛、千秋、毒公、果负、耿子、帝秋、独白草、土附子、草乌、竹节乌头、金鸦、断肠草、即子、五毒根、耗子头
味性:辛,热。
归经:心;肝;脾经。
主治:搜风胜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头风,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疽,疔疮,瘰疬。草乌头
别名:川乌、乌喙、奚毒、即子、鸡毒、毒公、耿子、乌头
味性:辛,热。
归经:心;肝;脾;肾经。
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川乌头
别名:土升麻、大榄、红雾水葛、青白麻叶、籽藤、玄麻、升麻、山毛柳、接骨木、上升麻、接骨灵、红水麻、血升麻、涩叶树
味性:辛、涩,热。
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痈;疮疖;热淋;湿热泄泻。大粘药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
味性:辛甘,热。
归经:心;肾;脾经。
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附子(图)
- 《中国药典》附子
- 《中药大辞典》附子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附子
- 《外治方》附子
- 《本草纲目》附子
- 《本草备要》附子
- 《本草便读》附子
- 《本草乘雅半偈》附子
- 《本草崇原》附子
- 《本草从新》附子
- 《本草撮要》附子
- 《本草分经》附子
- 《本草分经》附子
- 《本草分经》附子
- 《本草经解》附子
- 《本草经集注》附子
- 《本草蒙筌》附子
- 《本草求真》附子
- 《本草思辨录》附子
- 《本草新编》附子
- 《本草衍义》附子
- 《本草易读》附子
- 《本草择要纲目》附子
- 《本经逢原》附子
- 《长沙药解》附子
- 《得配本草》附子
- 《雷公炮炙论》附子
- 《名医别录》附子
- 《神农本草经》附子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子
- 《中药炮制》附子
- 《吴普本草》附子
- 《新修本草》附子
- 《药鉴》附子
- 《药笼小品》附子
- 《药征》附子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附子
- 《证类本草》附子
- 《中药学》附子
- 《千金翼方》附子
- 《瘴疟指南》附子
- 《冯氏锦囊秘录》附子
- 《侣山堂类辩》附子
-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
- 《顾松园医镜》附子
- 《医学入门》附子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白姜、均姜、干生姜
味性:辛、热。
归经:入脾、胃、肺经。
主治: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干姜(图)
- 《中国药典》干姜
- 《中药大辞典》干姜
- 《中华本草》干姜
- 《本草纲目》干姜
- 《本草备要》干姜
- 《本草便读》干姜
- 《本草乘雅半偈》干姜
- 《本草崇原》干姜
- 《本草从新》干姜
- 《本草撮要》干姜
- 《本草分经》干姜
- 《本草分经》干姜
- 《本草害利》干姜
- 《本草害利》干姜
- 《本草经解》干姜
- 《本草经解》干姜
- 《本草经集注》干姜
- 《本草求真》干姜
- 《本草思辨录》干姜
- 《本草新编》干姜
- 《本草易读》干姜
- 《本草择要纲目》干姜
- 《本经逢原》干姜
- 《长沙药解》干姜
- 《得配本草》干姜
- 《雷公炮制药性解》干姜
- 《名医别录》干姜
- 《神农本草经》干姜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干姜
- 《中药炮制》干姜
- 《汤液本草》干姜
- 《吴普本草》干姜
- 《新修本草》干姜
- 《药鉴》干姜
- 《药笼小品》干姜
- 《药性切用》干姜
- 《药征》干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干姜
- 《证类本草》干姜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干姜
- 《中药学》干姜
- 《千金翼方》干姜
- 《医学衷中参西录》干姜
- 《饮膳正要》干姜
- 《顾松园医镜》干姜
- 《医学入门》干姜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灵药、三白丹、三仙散、小升丹、三仙丹、升丹、红升、小红升、升药
味性:辛,热。
主治:拨毒,除脓,去腐,生肌。用于痈疽疔疮,梅毒下疳,一切恶疮,肉暗紫黑,腐肉不去,窦道瘘管,脓水淋漓,久不收口。红粉
别名:五灵升药、大红升、大升丹、小金丹
味性:辛;热。
归经:脾;肺经。
主治:拔毒提脓;去腐生肌;杀虫燥湿。主疔疮痈疽;瘘管窦道;瘿瘤瘰疬;乳癌乳痈;疥癣;湿疹;梅毒;一切顽疮久溃不敛;晦暗紫黑;脓出不畅;腐肉不去;新肉难生。红升丹
别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秦椒、辣茄、腊茄、鸡嘴椒、七姐妹、班椒
味性:辛,热。
归经:归脾;胃经。
主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辣椒
别名:牡桂、紫桂、大桂、辣桂、桂皮、玉桂、菌桂、桂、筒桂
味性:辛甘,热。
归经:肾;脾;心;肝经。
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肉桂(图)
别名:独脚丝茅、山棕、地棕、千年棕、番龙草、独茅根、茅爪子、婆罗门参、独脚仙茅、蟠龙草、风苔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黄茅参、独脚黄茅、独足绿茅根、天棕、土白芍、平肝薯、盘棕、山兰花、蟋龙草、山棕皮、尖刀草
味性:辛,热。
归经:肾;肝经。
主治:补肾阳,强筋骨,祛寒湿。用于阳痿精冷,筋骨痿软,腰膝冷痹,阳虚冷泻。仙茅(图)
别名:礜、青分石、立制石、固羊石、白礜石、鼠乡、泽乳、太白石、石盐、食盐、苍礜石、苍石、鼠毒、白虎、白龙、制石、秋石、固羊、太石、盐仓石膏、细石
味性:辛甘,热。
归经:肺;脾经。
主治:消冷积,祛寒湿,蚀恶肉,杀虫。治痼冷腹痛,积聚坚癖,风冷湿痹,痔瘘息肉,恶疮癣疾。礜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