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
泻下药(purgatives),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
目录 |
功用
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质;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毒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逐水退肿、化饮涤痰,使水湿痰饮从大小便排出。部分泻下药兼有清利湿热、消积导滞、破血逐瘀、解毒散结等作用。
分类及适应证
由于泻下药自身药性的不同,其作用强弱、毒性大小及适应证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3类。①攻下药。多为苦寒之品,既能通便,又能泻热,攻下力较强。主要用于高热不退、腹满胀痛、大便不通的里实热证,以及火毒内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咽肿口疮、疮痈疔毒、血热吐衄等证。常用药有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②润下药。多属植物种仁,富含油脂、质地润滑,故有滑利大肠、润燥通便的功效。因其作用缓和,部分药物兼有润养之功,故常用于年老、久病、产后津血亏虚引起的肠燥便秘。常用的药有火麻仁、郁李仁等。③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多有毒性,能引起强烈腹泻,使大量水湿痰饮之邪由大便排出,有峻下逐水之功。主要用于胸腹积水、痰饮积聚、喘满气促、肺气壅实、二便不通、脉沉有力、形气俱实的水肿痰饮实证。常用药有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千金子、巴豆、泽漆、狼毒、腹水草、鸢尾等。此外,某些泻下药还可用治湿热积滞、泻痢腹痛、肝胆湿热、身目发黄;疮痈疔毒、肠痈腹痛、瘀血闭经、外伤瘀肿、食积虫积、小儿疳积、面黄肌瘦等证。
配伍
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证情选择相应的泻下药。里实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或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正虚者,可配补养药,攻补兼施,泻下而不伤正;老年体弱、津枯、阴虚、血亏、肠燥、便秘者,应配生津滋阴养血药。
用药注意事项
此类药中的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猛烈,部分药兼有毒性,易伤正气,故年老体亏、久病正虚、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均当慎用或禁用。还要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护胃气。使用泻下药必须掌握用药剂量,凡重证、急证须急下者,可加大剂量,制汤剂内服;病情轻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或制丸剂内服;对部分有毒的泻下药,须严格炮制,控制用量,防止中毒。
现代研究
泻下药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黏膜炎性充血水肿,引起不同程度腹泻的作用。部分药物还有抑菌消炎、利胆、利尿、止血、降压等作用。泻下药对西医诊为习惯性便秘、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肾炎和肝硬化、血吸虫病引起腹水胀满,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部分药还可用于高血压、消化道出血、口腔炎、乳腺炎、局部细菌感染、慢性气管炎、蛔虫病等。
常用泻下药








润下药



来源:蔷薇科植物欧李 Prunus humilis、郁李 P.japonica 或毛樱桃 P.tomentosa 的成熟种子
功能主治:润燥滑肠,利水消肿。主治肠燥便秘,腹胀,小便不利,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备注:孕妇慎用
- 《中国药典》郁李仁
- 《中药大辞典》郁李仁
- 《中华本草》郁李仁
- 《本草备要》郁李仁
- 《本草便读》郁李仁
- 《本草乘雅半偈》郁李仁
- 《本草崇原》郁李仁
- 《本草从新》郁李仁
- 《本草撮要》郁李仁
- 《本草分经》郁李仁
- 《本草害利》郁李仁
- 《本草蒙筌》郁李仁
- 《本草图经》郁李仁
- 《本草新编》郁李仁
- 《本草衍义》郁李仁
- 《本草易读》郁李仁
- 《本草择要纲目》郁李仁
- 《本经逢原》郁李仁
- 《得配本草》郁李仁
- 《滇南本草》郁李仁
- 《雷公炮炙论》郁李仁
- 《雷公炮制药性解》郁李仁
- 《神农本草经》郁李仁
- 《食疗本草》郁李仁
- 《汤液本草》郁李仁
- 《药笼小品》郁李仁
- 《药性切用》郁李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郁李仁
- 《证类本草》郁李仁
- 《中药学》郁李仁
- 《千金翼方》郁李仁
- 《冯氏锦囊秘录》郁李仁
- 《医学入门》郁李仁
- 资助【中医宝典】>>>
峻下逐水药


来源:大戟科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的块根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喘咳,二便不利,癫痫发狂,痈肿疮毒
主要成分:含α-及γ-大戟甾醇,甘遂甾醇等。有毒成分为巨大戟萜醇酯类,20-去氧气巨大戟萜醇酯类,β-氧化巨大戟萜醇酯类,甘遂萜酯A、B
用法用量:醋制。宜入丸、散用。研末服,0.5~1.5克
备注:反甘草。孕妇、体弱者忌服
-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遂
- 《中药大辞典》甘遂
- 《中华本草》甘遂
- 《本草纲目》甘遂
- 《本草备要》甘遂
- 《本草便读》甘遂
- 《本草乘雅半偈》甘遂
- 《本草崇原》甘遂
- 《本草从新》甘遂
- 《本草撮要》甘遂
- 《本草分经》甘遂
- 《本草分经》甘遂
- 《本草害利》甘遂
- 《本草经集注》甘遂
- 《本草蒙筌》甘遂
- 《本草求真》甘遂
- 《本草图经》甘遂
- 《本草新编》甘遂
- 《本草衍义》甘遂
- 《本草易读》甘遂
- 《本草择要纲目》甘遂
- 《本经逢原》甘遂
- 《长沙药解》甘遂
- 《得配本草》甘遂
- 《雷公炮炙论》甘遂
- 《名医别录》甘遂
- 《神农本草经》甘遂
- 《中药炮制》甘遂
- 《汤液本草》甘遂
- 《吴普本草》甘遂
- 《新修本草》甘遂
- 《药笼小品》甘遂
- 《药性切用》甘遂
- 《药征》甘遂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遂
- 《证类本草》甘遂
- 《中药学》甘遂
- 《千金翼方》甘遂
- 《外科全生集》甘遂
- 《冯氏锦囊秘录》甘遂
- 《顾松园医镜》甘遂
- 《医学入门》甘遂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大戟、龙虎草)
来源:大戟科植物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的根
性能:苦、辛,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主治水肿鼓胀,痰饮积聚,二便不利,癫痫发狂
用法用量:醋制。煎服,1.5~4.5克。研末服,0.3~1克
备注:反甘草。孕妇忌服;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别名:(江子、刚子)
来源:大戟科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的成熟果实
性能: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峻下寒积,逐水涤痰,蚀疮杀虫。主治寒食积滞,大便秘结,腹满急痛,水肿鼓胀,痰饮喘咳,喉风喉痹,癫痫狂;外治恶疮,疥癣,疣痣
主要成分:含巴豆甙,巴豆毒素、生物碱、巴豆油等。油中主要含巴豆油酸,多种巴豆醇三酯和巴豆醇二酯
用法用量:制霜入丸、散用,0.1~0.3克
备注:孕妇忌服
- 《中国药典》巴豆
- 《中药大辞典》巴豆
- 《中华本草》巴豆
- 《本草纲目》巴豆
- 《本草备要》巴豆
- 《本草便读》巴豆
- 《本草乘雅半偈》巴豆
- 《本草崇原》巴豆
- 《本草从新》巴豆
- 《本草撮要》巴豆
- 《本草分经》巴豆
- 《本草经集注》巴豆
- 《本草蒙筌》巴豆
- 《本草求真》巴豆
- 《本草图经》巴豆
- 《本草易读》巴豆
- 《本草择要纲目》巴豆
- 《本经逢原》巴豆
- 《长沙药解》巴豆
- 《得配本草》巴豆
- 《雷公炮炙论》巴豆
- 《雷公炮制药性解》巴豆
- 《名医别录》巴豆
- 《神农本草经》巴豆
- 《中药炮制》巴豆
- 《汤液本草》巴豆
- 《吴普本草》巴豆
- 《新修本草》巴豆
- 《药笼小品》巴豆
- 《药征续编》巴豆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巴豆
- 《证类本草》巴豆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巴豆
- 《中药学》巴豆
- 《千金翼方》巴豆
- 《冯氏锦囊秘录》巴豆
- 《顾松园医镜》巴豆
- 《医学入门》巴豆
- 资助【中医宝典】>>>











参看
|
方剂分类查询
方剂类型: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祛风湿剂、祛湿利水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止血剂、活血剂、化痰止咳平喘剂、安神剂、熄风剂、开窍剂、补益剂、固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