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温里剂

温里剂(prescriptions for dispelling internal Cold),以温里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有温中祛寒暖肝散寒,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主治里寒证

分类和适应证

造成里寒证的原因有多种: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深入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故里寒证大体可分为中焦虚寒、寒犯厥阴经脉受寒、心肾阳衰等4类。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的原则,治疗里寒证常用温里祛寒法。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温里剂可分为温中祛寒剂、暖肝散寒剂、温经通络剂、回阳救逆剂4类。广泛用治中焦虚寒,腹冷痛呕吐泄泻寒滞肝脉少腹冷痛寒疝作痛,经寒腹痛寒气攻冲,胸痹心痛,肢寒冻疮阴疽流注;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亡阳厥脱等证。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温里剂首先要辨别寒热真假,内真热外假寒者切不可用温里剂,以防火上加油,变生他端。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热药冷服或少佐寒凉之品,以反佐为用。温里剂的药多辛温燥烈,对平素火旺、阴亏血虚的里寒证患者,可减少用量,防止劫阴动血,复生他证。回阳救逆剂中多用附子乌头之类,须使用炮制品,且要久煮,以沸煮45~60分钟为宜,并不得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配伍使用,以免中毒。服药饮食禁忌生冷固硬、难以消化的食物。

常用温里剂

小建中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虚脏寒腹痛,温按痛减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手足烦热

黄芪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大建中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川椒 干姜 人参 饴糖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胸腹寒痛,呕不能食肢厥脉伏

丁香散

来源:三因方

组成:丁香 柿蒂 良姜 甘草

功效:温中祛寒,降逆止呃

主治:中寒冷,呃声沉缓

良附丸

来源:良方集腋

组成:高良姜 香附

功效: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邪内阻,肝气郁滞,胃腹疼痛,得温痛减,小儿胃脘疼痛,口吐清涎

当归建中汤

来源:千金翼方

组成:当归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饴糖

功效:温中补虚

主治:血虚兼寒,产后虚羸,腹中刺痛,牵引腰背

丁萸理中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丁香 吴萸 党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小儿胃寒呕吐,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多清稀

匀气散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陈皮 桔梗 炮姜 砂仁 木香 甘草 红枣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脾脏虚寒小儿夜啼寒气凝聚,小儿卤填

乌药散

来源:小儿药证真诀

组成:乌药 白芍 香附 高良姜

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脾脏虚寒,腹痛夜啼

逐寒荡惊汤

来源:《福幼编》

组成:胡椒 炮姜 肉桂 丁香 灶心土

功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治:脾肾阳虚,小儿慢惊风

养脏汤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当归 沉香 木香 肉桂 川芎 丁香

功效:温中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中寒腹痛,阵阵发作,得温痛减

纯阳正气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陈皮 丁香 茯苓 茅术 白术 藿香 姜半夏 肉桂 青木香 花椒叶 红灵丹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化浊

主治:寒霍乱轻证,下利稀粪或清稀如米泔水,不甚臭秽

正气天香散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乌药 香附 干姜 紫苏 陈皮

功效:温中理气止痛

主治:寒阻气滞腹痛,发病急暴,得温痛减

木香肉桂逐寒方

来源:(验方)

组成:木香 肉桂 乌药 砂仁 白芍 生姜 茯苓

功效:温中理气止痛

主治:腹痛寒实证,腹痛急暴,攻冲绞痛,手足欠温,肠鸣腹泻,得暖则舒

附子粳米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附子 半夏 甘草 大枣 粳米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小湿内停,腹痛肠鸣,胸胁逆满,呕吐

乌头桂枝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乌头

功效:外散表寒,内祛里寒

主治:内外皆寒,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身体疼痛

桂枝人参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桂枝 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功效:温中解表,益气消痞

主治:太阴虚寒兼有表证,不利不止,胸痞硬,伴发热恶寒

理中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 白术

功效: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或阳虚失血;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以及胸痹中焦虚寒所致者

温土毓盲麒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巴戟天 覆盆子 白术 人参 山药 神曲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肾虚寒之不孕泄泻

甘草干姜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甘草 干姜

功效:散寒止痛,温肺复气

主治:伤寒误下后,四肢厥冷,咽干烦躁吐逆;虚寒肺萎,咯吐涎沫,清稀量多;胃脘冷痛,肠鸣腹泻,行经腹痛

一笑散

来源:类证治裁

组成:川椒末 巴豆(棉裹置蛀孔内)

功效:散寒杀虫止痛

主治:龋齿牙痛

暖肝散寒剂

吴茱萸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吐,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暖脐膏

来源:《全国基本中成药

组成:第一组:生附子 川楝子 干姜 韭菜子 吴茱萸 小茴香大蒜 章丹(制成药膏)

第二组:肉桂末 公丁香 广木香 麝香(兑入膏中,贴脐部)

功效:散寒止痛,暖脐止泻

主治:寒凉腹痛,疝气痞块大便泻,脐腹胀

疝气内消丸

来源:(验方)

组成:茴香 橘核 川楝子 荔枝核 青皮 附子 炮姜 肉桂 沉香 吴茱萸 大茴香 白术 补骨脂 丝瓜炭 甘草

功效:行气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寒湿之邪侵犯肝脉小肠疝气,睾丸肿大,胸膈胀痛

暖肝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 枸杞子 白茯苓 乌药肉桂 小茴香 沉香 生姜

功效:暖肝温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阴寒凝滞,少腹疼痛,行经腹痛或疝气作痛

乌头煎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

功效:暖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肝脉,发为寒疝,绕脐腹痛,恶寒汗出,手足厥冷

椒桂汤

来源:温病条辨

组成:桂枝 川椒 良姜 柴胡 小茴香 青皮 陈皮 吴茱萸

功效:温经散寒舒肝理气

主治:寒疝,阴囊硬肿,控睾而痛

宝鉴当归四逆汤

来源:《类证治裁》

组成:归尾 附子 茴香 官桂 柴胡 白芍 延胡 川楝子 茯苓 泽泻

功效:暖肝温肾,行气利水

主治:水疝

天台乌药散

来源:医学发明

组成:天台乌药 木香 小茴香 青皮 高良姜 槟榔 川楝子 巴豆

功效:散寒疏肝,行气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附肿胀

导气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川楝子 小茴香 木香 吴茱萸

功效:舒肝散寒止痛

主治:寒凝肝脉,疝气疼痛

蜘蛛散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蜘蛛 桂枝

功效:舒肝通络,散寒止痛

主治:寒怨厥阻,发为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入囊

温经通络剂

当归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 甘草 木通 大枣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阳虚血亏,外受寒邪,手足厥冷;寒入经络血涩不能,腰、股、腿、足疼痛,寒冷;冻疮初起未溃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黄芪 桂枝 白芍 大枣 生姜

功效:益气温经,和络通

主治: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血虚产后身痛

乌头赤石脂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 乌头 炮附子 干姜 赤石脂

功效:温阳逐寒止痛

主治:阴寒痼结,心痛彻背,四肢厥冷,脉沉紧

瓜萎薤白白酒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瓜蒌 薤白 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行气化痰

主治:阴寒凝滞,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胸闷气短心悸,重者喘息不得平卧,脉沉细

桂附丸

来源:卫生宝鉴

组成:川乌 炮附子 炮姜 赤石脂 炒川椒 肉桂

功效:温通心阳,散寒止痛

主治:脏腑暴感风寒,上乘于心,猝然心痛,或引背膂,乍缓乍甚,经久不愈

阳和汤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属阳虚寒凝证,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

阳和解凝膏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牛蒡草 鲜凤仙 透骨草生川乌 桂枝 大黄 当归 生草乌 生附子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芨 肉桂 乳香 没药 川芎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 麝香 苏合香

功效:温通阳气,解散寒凝

主治:附骨疽(阴疽)初起,恶寒发热,患处不红不热,肿胀均不明显,甚者痛如锥刺,患肢不能屈伸转动,脉迟紧

小金丹

来源:《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白胶香 草乌头 五灵脂 地龙 木鳖 乳香 没药 麝香 墨炭 归身

功效:化痰除湿祛瘀通络

主治:寒凝痰瘀所致的流注、痰核、乳岩、横痃贴骨疽、蟮拱头等病。初起肤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回阳玉龙膏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草乌 均姜 赤芍 白芷 南星 肉桂

功效:温经活血,散寒化

主治:各种疮疡阴证(外敷)

阴毒内消散

来源:《药蔹启秘》

组成:麝香 轻粉 丁香 樟脑 腰黄 良姜 肉桂 川乌 炒甲片 胡椒 制乳香 制没药 阿魏 牙皂

功效:温经散寒,消寒止痛

主治:一切阴证肿疡

红灵酒

来源:(验方)

组成:生当归 杜红花 花椒 肉桂 樟脑 细辛 干姜 95%酒精

功效:温经活血,消肿止痛

主治:脱疽,冻疮(外搽)

丁桂散

来源:(验方)

组成:公丁香 肉桂

功效:温化痰湿,散寒止痛

主治:阴证肿疡,腹中冷痛(外用)

桂枝加当归汤

来源:(验方)

组成: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功效:养血和营,温经通络

主治:脱疽,冻疮

雷火神针灸

来源:《外科正宗》

组成:蕲艾 丁香 麝香

功效:祛风散寒化湿,温经通络

主治:阴证疮疡(灸治用)

熨风散

来源:疡科选粹

组成:羌活 防风 白芷 当归 细辛 芫花 白芍 吴茱萸 官桂

功效:温经祛寒,散风止痛

主治:流痰,附骨疽(外用)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欲绝;太阳病误汗亡阳

四逆加人参

来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功效: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证仍在

白通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葱白 干姜 附子

功效:通阳破阴

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白通加猪胆汁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葱白 干姜 附子 猪胆汁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下利不止,干呕而烦,手足厥逆无脉

通脉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 附子 干姜

功效: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吐泄后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面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 附子 干姜 猪胆汁

功效:回阳救逆,和合阴阳

主治:少阴病,吐泄后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

四味回阳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 制附子 炮干姜 甘草

功效:补气回阳

主治:大泻如倾,元气渐脱;气厥虚证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

回阳救急汤

来源:《伤寒六节

组成:熟附子 干姜 肉桂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 五味子 甘草 麝香

功效: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恶寒蜷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神衰欲寐,脉沉微

固真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芪 炮附子 肉桂 山药

功效: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治:脾肾阳虚,慢惊风,面色白或灰滞,四肢厥冷,精神极度萎顿,脉沉细无神

参附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

组成:人参 熟附子 生姜 大枣

功效:回阳益气固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手足厥冷,汗出,呼吸微弱,脉微

参附龙牡救逆汤

来源:(验方)

组成: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白芍 甘草

功效:温阳救逆固脱

主治:阳衰阴盛,四肢厥冷,自汗,面色白,脉沉微

参附龙牡汤

来源:(验方)

组成: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功效:温阳救逆

主治:久泻伤阳暴泻不止,四肢厥冷,神疲气弱

附子理中丸未列入此表,见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