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饴糖
Yí Tánɡ
饴糖
别名麦芽糖、饧、胶饴、饧糖、软糖、糖稀
功效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润肺止咳。主治脾胃虚弱干性咳嗽肺燥咳嗽
英文名Malt Sugar
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毒性无毒
归经胃经肺经脾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别名
  2. 异名
  3. 来源
  4. 原植物
  5. 生境分布
  6. 药材性状
  7. 采收加工
  8. 化学成分
  9. 性味归经
  10. 功能主治-饴糖的功效
  11. 用量用法
  12. 宜忌
  13. 选方
  14. 名家论述
  15. 饴糖定义
  16. 生产工艺
  17. 主要用途
  18. 食疗价值
  19. 参看

别名

麦芽糖,胶饴,软糖,糖稀。  

异名

饧(《方言》),胶饴(陶弘景),饧糖(孟诜),软糖(《蜀本草》)。  

来源

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原植物

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用胶饴为主。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均产。  

药材性状

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 味甘,药用以秋饴糖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

为高粱、米、大麦、粟、玉米等淀粉质的粮食为原料,经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  

化学成分

麦芽糖89.5%,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烟酸等。  

性味归经

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饴糖的功效

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①《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②《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

③孟诜: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④《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

⑤《圣惠方》:解乌头天雄附子毒。

⑥《本草蒙筌》:和脾,润肺,止渴,消痰。

⑦《本草汇言》:治中焦营气暴伤,眩晕消渴,消中,怔忡烦乱。

⑧治喉骾鱼骨,疗误吞钱环。

⑨《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用量用法

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每次~20克;亦可熬膏或入丸剂

不宜多服  

宜忌

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①《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

②《纲目》:秘结、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选方

①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②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大建中汤)③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

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

(《补缺肘后方》) ④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汁中煎一沸,顿服之。

(《食疗本草》) ⑤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

(《本经逢原》) ⑥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

蒸化,乘热缓缓呷之。

(《本草汇言》) ⑦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

(《本草汇言》) ⑧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

(《本草汇言》) ⑨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

(《圣济总录》饴糖丸) ⑩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

(《古今录验方》) ⑾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

(《简便单方》) ⑿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  

名家论述

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②《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

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③《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

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④《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

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

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

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⑤《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

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

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巳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

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

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

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

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

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

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饴糖定义

是以大米等谷类为原料,用麦芽糖化酶作用而制成的一种甜味品。后来,逐步以淀粉代替大米生产饴糖,大正时代开始用活性炭脱色生产精制饴糖。以后欧美开发用酸糖化法生产饴糖,其风味和耐热(熬煮温度)性比麦芽法好。日本还有一种粉末饴糖生产,工艺方法是将饴糖用喷雾干燥法脱水成粉状。  

生产工艺

目前,饴糖主要有三个品种:酸糖化法饴糖、麦芽糖化法饴糖和饴糖粉(粉末饴糖)。

制作方法 1.原料:饴糖中所含主要成分为麦芽糖与糊精,系由淀粉经过糖化作用而生成的,因此凡是含有淀粉的原料都可作饴糖。日本过去用大米,后因大米原料价格昂贵,现在大部分改为山芋淀粉、马铃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作为生产饴糖的原料。

2.糖化剂:过去一直沿用大麦芽作糖化剂,主要是利用大麦芽中存在大量的α、β淀粉酶

α-淀粉酶亦称液化型淀粉酶,β-淀粉酶亦称糖化淀粉酶。据日本报道现在已有采用麸皮中β-淀粉酶及脱脂大豆中的β-淀粉酶应用于饴糖生产。应用于饴糖生产。

3.淀粉乳调制:淀粉加水后用Ca(OH)2中和,用量约为淀粉的0.02 ~0.08%,要求最适 pH为6.0~6.5。加入α-淀粉酶混合均匀。

4.液化反应:要视淀粉种类而定,如用山芋、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常以85℃液化,最后升温至120℃,玉米淀粉采用二段液化法,即分二次加α-淀粉酶。

5.糖化反应:液化后降温至60℃左右,加入β-淀粉酶保持品温55℃4小时糖化。

6.过滤:糖化完毕,糖化醪进行过滤去渣,得澄清糖液。

7.脱色:糖液用活性炭脱色,大型厂用炭柱脱色。

8.离交:为了净化糖液,必须通过阳阴组合的离子交换树脂

9.脱色:为了得到高白度的饴糖,再经脱色一次。

10.浓缩:糖液浓缩时保持680毫米汞柱真空度,使色泽不易加深。按不同饴糖规格要求,将糖液浓缩至75~85%固形物,即为饴糖成品。

二、粉末饴糖 采取喷雾干燥法,将麦芽饴糖干燥,工艺设备一般同奶粉喷雾干燥。

三、酸法饴糖 将淀粉乳用盐酸调pH值为2,在不锈钢反应罐内120℃保持20分钟,然后加Na2CO3溶液调pH至4.5,其余工序同麦芽饴糖生产。  

主要用途

饴糖主要用于加工焦糖酱色及糖果、果汁饮料,造酒、罐头、豆酱、酱油,药用等方面。  

食疗价值

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又称饧、胶饴。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粘稠液体;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块。药用以软饴糖为好。

[性能]味甘,性温。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

[参考]主要含麦芽糖,并含维生素B和铁等。

[用途]用于脾胃虚弱,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咽痛。

[用法]溶化饮,入汤药,噙咽,或入糖果等。

[注意]脾胃湿热、中满呕哕者不宜。

[附方]

1,小建中汤:桂皮6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5g,甘草3g,煎汤取汁;加饴糖18g,再煎溶后温服。

源于《伤寒论》。本方主要以饴糖补中缓急;桂皮、生姜温中助阳;白芍、甘草、大枣缓急止痛,调和肝脾。用于肝脾失调,里急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气血不足心悸不宁,面色无华。

2,大建中汤:人参9g,干姜5g,花椒3g,煎汤取汁;加入饴糖18g,再煎溶化后服。

源于《金匮要略》。本方仍以饴糖补中缓急为主,以人参益气补中,干姜温中散寒、止呕,花椒温中止痛。全方重在健中温阳而止呕。用于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腹痛,呕吐,不欲食。

3,萝卜蒸饴糖:萝卜500g,捣烂,绞取汁液,盛碗中,加饴糖15~30g,蒸化,乘热徐徐饮用。

源于《本草汇言》。本方取萝卜清热化痰,饴糖润肺止咳。用于痰热咳嗽,咽干口渴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