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少阴病

少阴病,病名。六经病之一。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或为素体阳虚,抗邪无力寒邪直中少阴;或为太阴病久,邪传少阴;或太阳之邪,内传少阴。分为寒化热化两种证型。寒化证为少阴本病,证见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四肢逆冷,是由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治宜温经回阳,用四逆汤。热化证见心中烦,不得卧,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等,是由邪从火化,阴虚阳亢所致,治宜育阴清热,用黄连阿胶汤

  

目录

  1. 基本概述
  2. 临床表现
  3. 病理机制
  4. 治则方药
    1. 1.寒化证
    2. 2.热化证
    3.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4.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基本概述

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寒证占主要地位。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病理机制

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虚弱萎靡故但欲寐。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芩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4.少阴兼阳明里实

口燥咽干,腹胀鞭满而痛,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伤寒论六经病
太阳病 - 阳明病 - 少阳病 - 太阴病 - 少阴病 - 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