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味中药列表/20
|
- 秦艽
- 秦岭耧斗菜
- 青刺尖
- 青麸杨根
- 青骨藤
- 青海防风
- 青蒿
- 青灰叶下珠
- 青活麻
- 青箭杆草
- 青江藤
- 青兰
- 青琅玕
- 青棉花藤
- 青棉花藤叶
- 青木香
- 青娘子
- 青皮
- 青钱柳叶
- 青蛇莲
- 青蛇藤
- 青蒜
- 青藤
- 青桐翠木
- 青兔耳风
- 青羊参
- 青药
- 轻粉
- 清风藤
- 清明菜
- 清沙草
- 清香桂
- 秋枫
- 秋枫木
- 秋海棠果
- 秋海棠茎叶
- 蚯疽草
- 球果藤
- 球序鹅掌柴
- 蝤蛑
- 蝤蛴
- 驱风通
- 全蝎
- 全叶青兰
- 全缘榕
- 雀翘
- 雀舌草
- 鹊豆
- 苒苒草
- 蘘荷
- 蘘荷花
- 蘘荷子
- 荛花
- 荛花根
- 热痱草
- 人参娃儿藤
- 绒背蓟
- 绒毛桢楠
- 柔毛水杨梅
- 肉豆蔻
- 肉豆蔻衣
- 肉桂
- 肉桂叶
- 肉连环
- 肉爬皂
- 如意草
- 乳白香青
- 乳香
- 入地金牛
- 软骨过山龙
- 软皮树
- 瑞苓草
- 瑞香
- 瑞香根
- 瑞香花
- 瑞香狼毒
- 瑞香叶
- 撒发
- 三白草
- 三白草根
- 三出叶委陵菜
- 三点金草
- 三对节
- 三分丹
- 三分三
- 三股筋
- 三果木皮
- 三花枪刀药根
- 三加皮
- 三角咪
- 三角泡
- 三块瓦
- 三棱草
- 三棱马尾
- 三楞草
- 三裂叶犁头尖
- 三匹箭
- 三七叶
- 三十六荡
- 三台红花
- 下一页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秦胶、秦纠、秦爪、左宁根、秦札、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味性:苦辛,平。
归经:胃;肝;胆经。
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秦艽(图)
- 《中国药典》秦艽
- 《中药大辞典》秦艽
- 《中华本草》秦艽
- 《本草纲目》秦艽
- 《本草备要》秦艽
- 《本草便读》秦艽
- 《本草乘雅半偈》秦艽
- 《本草崇原》秦艽
- 《本草从新》秦艽
- 《本草撮要》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害利》秦艽
- 《本草害利》秦艽
- 《本草经解》秦艽
- 《本草经集注》秦艽
- 《本草蒙筌》秦艽
- 《本草求真》秦艽
- 《本草图经》秦艽
- 《本草新编》秦艽
- 《本草易读》秦艽
- 《本草择要纲目》秦艽
- 《本经逢原》秦艽
- 《得配本草》秦艽
- 《雷公炮炙论》秦艽
- 《雷公炮制药性解》秦艽
- 《名医别录》秦艽
- 《神农本草经》秦艽
- 《中药炮制》秦艽
- 《汤液本草》秦艽
- 《新修本草》秦艽
- 《药鉴》秦艽
- 《药笼小品》秦艽
- 《药性切用》秦艽
- 《玉楸药解》秦艽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秦艽
- 《证类本草》秦艽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秦艽
- 《中药学》秦艽
- 《外科全生集》秦艽
- 《冯氏锦囊秘录》秦艽
- 《顾松园医镜》秦艽
- 《医学入门》秦艽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蒿、荍、草蒿、方渍、三庚草、野兰蒿、黑蒿、白染艮、方溃、香丝草、酒饼草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肝;胆经。
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青蒿(图)
别名:土青木香、青藤香、蛇参根、独行根、马兜铃根、兜零根、云南根、独行木香、土木香、百两金、土麝、铁扁担、痧药、木香、理木香、兜铃根、独行根云南根、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
味性:辛苦,寒。
归经:肺;胃经。
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青木香(图)
别名:蛇退、俞莲、九龙盘、竹叶根、赶山鞭、地蜈蚣、爬地蜈蚣、千年竹、竹叶盘、蛇莲、接骨丹、盘龙七、走石码、蜈蚣草、寸八节、地叶、小九龙盘
味性:味辛;微苦;性平。
主治:祛风散瘀止痛。主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骨折;胃脘疼痛。青蛇莲
别名: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大青藤、岩见愁、排风藤、过山龙、羊雀木、鼓藤、豆荚藤、追骨风、爬地枫、毛防己、青防己、风龙、苦藤、黑防己、吹风散、追骨散、土藤
味性:苦;辛;平。
归经:肝;脾经。
主治:祛风通络;除湿止痛。主风湿痹痛;历节风;鹤膝风;脚气肿痛。青藤
别名:青阳参、闹狗药、牛尾参、小绿牛角藤、白石参、毒狗药、地藕、小白蔹、小绿羊角藤、断节参、白药、白芪、青洋参、牛尾七
味性:甘辛,温。
归经:肝;脾;肾经。
主治:补肾,镇痉,祛风湿。治腰痛,头晕,耳呜,癫痫,风湿骨痛,荨麻疹。青羊参
别名:青藤、寻风藤、一口两嘴、过山龙、牢钩刺、一个刺二个头
味性:苦;辛;温。
归经:肝经。
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跌打肿痛;骨折;深部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脊椎炎;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清风藤
别名:胃友、野樱桃、野扇花、大风消、万年青、桂花矮陀陀
味性:辛、苦,平。
主治:根:理气止痛,祛风活络。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果:补血养肝。用于头晕,心悸,视力减退。清香桂
别名:茄冬、秋风子、大秋枫、红桐、过冬梨、朱桐树、乌杨
味性:微辛、涩,凉。
主治:行气活血,消肿解毒。;根及树皮:用于风湿骨痛。;叶:食道癌,胃癌,传染性肝炎,小儿疳积,肺炎,咽喉炎;外用治痈疽,疮疡。秋枫
别名:秋风、胡杨、红桐、茄苳树、赤木、水梁木、三叶红、鸭脚枫、千金不倒、丢了棒、大秋枫、过冬梨、重阳木
味性:味辛;涩;性凉。
归经:心经。
主治:祛风除湿;化瘀消积。主风湿骨痛;噎膈;反胃;痢疾。秋枫木
别名:蝤媒、拨棹子、蟳、海蟳、金蟳、赤甲红、石其角、石蟹、火蠓、红夹子、鬼脸儿
味性:味咸;微辛;性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活血化瘀;消食;通乳。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消化不良;食积痞满;乳法不足。蝤蛑
别名:大叶臭椒、有刺盐肤木、刺椿木、天星木、血虎、红簕通、满天星、木满天星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除风湿;消肿解毒;止痛止血。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跌打骨折;外伤出血;烧烫伤;毒蛇咬伤。驱风通
别名:虿、虿尾虫、杜伯、主簿虫、蛜蚚、全虫、茯背虫、奎、蝎子
味性:辛,平。
归经:肝经。
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全蝎(图)
别名:去母、更生、长野荞麦草、大叶野荞麦草、长叶荞麦草、倒刺林、养麦刺、水红骨蛇、秋雀翘、降龙草、走游草、钩钧草、尖叶寥
味性:辛;苦;性平。
主治: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主风湿关节疼痛;疮痈疖肿;泄泻;痢疾;毒蛇咬伤。雀翘
别名:阳藿、羊藿姜、土里开花、盐藿、嘉草、猼月、蒚蒩、芋渠、覆葅、阳荷、山姜、观音花、野老姜、野生姜、野姜、莲花姜、苴莆、葍蒩、専苴、白蘘荷、莆苴、连花姜、高良姜、土里开发、良姜、野山姜
味性:辛,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治妇女月经不调,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蘘荷
别名:大叶香薷、假鱼香、小鱼仙草、山苏麻、土荆芥、月味草、野香薷、姜芥、四方草、痱子草、霍乱草、香花草
味性: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肺;脾;胃经。
主治:发表祛暑;利湿和中;消肿止血;散风止痒。主风寒感冒;阴暑头痛;恶心;脘痛;白痢;水肿;衄血;痔血;疮疖;阴痒;湿疹;痱毒;外伤出血;蛇虫咬伤。热痱草
别名:水杨梅、五气朝阳草、地椒、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南布正、毛通经、虎掌叶、小益母、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草水杨梅、中华水杨梅、大仙鹤草、大路边黄、头晕草、大疮药、龙须草、瘦狗还阳、萝卜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儿惊风草、草本水杨梅
味性:苦、辛;性寒。
归经:脾;肾;肝经。
主治:补脾肾,祛风湿,消痈肿。治腹泻,痢疾,白带,崩漏,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柔毛水杨梅
别名:肉果、玉果、顶头肉、迦拘勒、豆蔻、扎地、麻失
味性:辛,温。
归经:入肺、大肠经。
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肉豆蔻(图)
- 《中国药典》肉豆蔻
- 《中药大辞典》肉豆蔻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肉豆蔻
- 《本草备要》肉豆蔻
- 《本草便读》肉豆蔻
-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
- 《本草从新》肉豆蔻
- 《本草撮要》肉豆蔻
- 《本草害利》肉豆蔻
- 《本草害利》肉豆蔻
- 《本草经解》肉豆蔻
- 《本草蒙筌》肉豆蔻
- 《本草求真》肉豆蔻
- 《本草图经》肉豆蔻
- 《本草新编》肉豆蔻
- 《本草衍义》肉豆蔻
- 《本草易读》肉豆蔻
- 《本草择要纲目》肉豆蔻
- 《本经逢原》肉豆蔻
- 《得配本草》肉豆蔻
- 《海药本草》肉豆蔻
- 《雷公炮制药性解》肉豆蔻
- 《中药炮制》肉豆蔻
- 《汤液本草》肉豆蔻
- 《药笼小品》肉豆蔻
- 《药性切用》肉豆蔻
- 《玉楸药解》肉豆蔻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肉豆蔻
- 《证类本草》肉豆蔻
- 《中药学》肉豆蔻
- 《冯氏锦囊秘录》肉豆蔻
- 《顾松园医镜》肉豆蔻
- 《医学入门》肉豆蔻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牡桂、紫桂、大桂、辣桂、桂皮、玉桂、菌桂、桂、筒桂
味性:辛甘,热。
归经:肾;脾;心;肝经。
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肉桂(图)
别名:滴乳香、熏陆香、马尾香、乳头香、塌香、西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浴香、马思答吉、杜噜香
味性:辛苦,温。
归经:心;肝;脾经。
主治:活血止痛。用于心腹诸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疮痈肿痛;外用消肿生肌。乳香(图)
别名:蔓椒、豕椒、猪椒、彘椒、狗椒、豨椒、金椒、金牛公、两边针、山椒、上山虎、花椒刺、胡椒竻、出山虎、入山虎、马药、下山虎、金牛母、双背针、光叶花椒、鸟不踏、猫公刺、山胡椒、叶下穿针、崖椒、鸟踏刺、双面针、黄根、鱼壳刺、藤椒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心经。
主治: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损伤,汤、火烫伤。入地金牛
别名:一朵云、白瑞香、纸用瑞香、小枸皮、雪花皮、雪花构、小拘皮、空花构、细叶密、鸡蛋树皮、麻皮树、小黑构、大八爪金龙、山辣子皮、开花矮陀陀、臭皮
味性:甘;辛;微温。
主治:祛风止痛;活血调经。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疔疮疖肿。软皮树
别名:雪冻花、雪花皮、对雪开、雪地开花、雪冬花、金腰带、铁牛皮、山棉皮、暖骨凤、红总管
味性:辛,甘,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咽炎,牙痛,乳腺癌初起,跌打损伤。瑞香
别名:麝囊、蓬莱花、雪花、夺香花、野梦花、山梦花、雪地开花、红总管、雪冻花、雪里开花、蔓花草
味性:甘;辛;性平。
归经:肺;胃;肝经。
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散结。主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风湿痛;乳房肿硬;风湿疼痛。瑞香花
别名: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鸡、水伴深乌、白面姑、过塘莲、三点白、水牛草、水九节莲、白花莲、白叶莲、一白二白、田三白、土玉竹、白黄脚、五叶白、白桔朝、白花照水莲、天性草、白舌骨、塘边藕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主治:清利湿热,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三白草(图)
别名:三脚虎、六月雪[福建、广东]、纱帽草、斑鸠窝[云南]、品字草、三点桃、哮灵草
味性:苦、微辛,温。
主治:行气止痛,温经散寒,解毒。用于中暑腹痛,疝气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关节痛,狂犬病。三点金草
别名:白竻根、刺三甲、风党竻、苦粉竻、刺三加、苦刺头、三甲皮、鸡脚菜、刺五爪、三叶五加、香藤刺、三五加、鹅掌竻
味性:味苦;辛;性凉。
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舒筋。主感冒发热;咽痛;头痛;咳嗽胸痛;胃脘疼痛;泄泻;痢疾;胁痛;黄疸;石淋;带下;风湿痹痛;腰腿酸痛;簕骨拘挛麻木;跌打骨折;痄腮;乳痈;疮疡肿毒;蛇虫咬伤。三加皮
别名:假苦瓜、假蒲达、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倒地铃、棕子草、炮掌果、小果倒地铃、白花仔草、带藤苦楝、灯笼草
味性:苦;辛;寒。
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黄疸;淋证;湿疹;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三角泡
别名:老君须;鸡骨香、双飞蝴蝶、土细辛、藤叶细辛、哮喘草、关腰草、芒尾蛇、毛管细辛、三十六根、落地蜘蛛、落地金瓜、老君须、鸡骨香、王劳伤、一支香、老虎须、白前、上树蜘蛛、千斤拔、小白薇、羊角草、藤细辛、落土香、白龙须、藤霸王、小霸王
味性:辛;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祛风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主风湿新加坡痛;咳嗽痰多;跌打肿痛;毒蛇咬伤。三十六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