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的温性中药列表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温性中药列表 > 苦味的温性中药列表 > 第1页
八角金盘
八角金盘

别名:手树、金刚纂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化痰止咳;散风除湿;化瘀止痛。主咳嗽痰多;风湿痹痛;痛风;跌打损伤。八角金盘

白背枫

别名:驳骨丹、独叶埔姜、白鱼号、白花洋泡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风利湿,行气活血。用于妇女产后头风痛、胃寒作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骨折;外用治皮肤湿痒、阴囊湿疹、无名肿毒。白背枫

白菖

别名:泥昌、水昌、水宿、茎蒲、水菖蒲、溪荪、兰荪、地心、泥菖蒲、蒲剑、水八角草、家昌蒲、臭蒲、大叶菖蒲、土蒿蒲

味性:苦辛,温。

主治:化痰,开窍,健脾,利湿。治癫痫,惊悸健忘,神志不请,湿滞痞胀,泄泻痢疾,风湿疼痛,痈肿疥疮。白菖

白丁香

别名:麻雀粪、家雀粪、树麻雀、雀苏、雄雀矢、青丹、雄家雀粪

味性:苦,温。

归经:入肝、肾二经。

主治:化积,消翳。治疝瘕,症癖,目翳,胬肉,龋齿。白丁香

白独活

别名:独活、朱噶尔、法洛海、白羌活、藏当归、香白芷、骚独活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散风止咳;除湿止痛。主感冒;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麻风;风湿疹。白独活

白花菜子
白花菜子

别名:臭菜、臭花菜、羊角菜、臭花菜籽

味性:苦、辛,温。

归经:心;脾经。

主治: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白花菜子

白花丹
白花丹

别名:白雪花、白皂药、山波苓、一见消、乌面马、火灵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岩陀、山坡芩、总管、千里及、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梅、照药、天槟榔、白花皂药、山坡苓、干里及、鸟面马、千槟榔、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

味性:苦、微温。

主治:祛风,散瘀,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癣。白花丹

白花鹅掌柴

别名:汉桃叶、广西鹅掌柴、七叶莲、七多

味性:味微苦;涩;性温。

主治:祛风止痛;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偏正头痛;三叉神经痛;脘腹疼痛;痛经;跌打肿痛;骨折。白花鹅掌柴

白花九里明

别名:白花、青羊藤、六月零、千里光、九里明、管芽

味性:味微苦;性微温。

主治:祛风除湿;散瘀止血。主风温痹痛;血瘀崩漏;跌打肿痛;痈疖疥疮。白花九里明

白花藤

别名:大发汗、白藤、大豆毛、断肠叶、活血大力王

味性:辛;苦;性温。

归经: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主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白花藤

白兰花
白兰花

别名:白玉兰、白缅花、白兰、白木兰、黄桷兰、缅桂花

味性:苦辛,温。

主治:止咳,化浊。治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妇女白带。白兰花

白冷草

别名:痨伤药、冷水七、冷水丹、红冷草

味性:辛;苦;微温。

主治:理气活血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白冷草

白毛草

别名:伏地蜈蚣草

味性:苦,温。

主治:治小关节疼痛。白毛草

白牛胆
白牛胆

别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大力王、白羊风、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味性:味辛;甘;微苦;性温。

归经:入肝、肺、脾、胃诸经。

主治: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白牛胆

白皮柯

别名:滇白栎、野槟榔

味性:微苦、涩,温。

主治:消食;杀虫。主食积腹胀;虫积腹痛。白皮柯

白屈菜根

别名:小人血七

味性:苦;涩;温。

归经:肝;脾;肾经。

主治:散瘀;止血;止痛;解蛇毒。主劳伤瘀血;脘痛;月经不调;痛经;蛇咬伤。白屈菜根

白乳菇
白乳菇

别名:辣味乳菇、蘑菇、羊脂菌、白奶浆菌、板栗菌、白蘑菇、石灰菌

味性:苦,温。

主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舒;四肢抽搐。白乳菇

白石榴根

味性:味苦;涩;性微温。

主治:祛风除湿;杀虫。主风湿痹痛;蛔虫;绦虫;姜片虫病。白石榴根

白松塔

别名:松塔、松球、松果、椁树核桃、蛇皮松果、白松果

味性:苦;性温。

主治:祛痰;止咳;平喘。主慢性气管炎;咳嗽;气短;吐白沫痰。白松塔

白托柄菇

别名:托柄菇、平缘托柄菇、蘑菇

味性:苦,温。

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白托柄菇

白仙茅

别名:细叶刺参、刺参

味性:味甘;微苦;性温。

主治:益肺健脾;被肾壮阳;活血舒筋。主肺虚咳嗽;脾虚消化不良;肾虚阳痿;带下;子宫脱垂;跌打损伤;骨折。白仙茅

白鱼尾

别名:溪桃、野桃、杨波叶、蒲羌癀、白波越子、白背枫、白花醉鱼草、白鱼鲫、山苦桃、白鸡公尾、白背叶、尖尾枫、黄合叶、王记叶、单叶埔姜、独叶埔姜、白花洋泡、七里香、贼侧草、羊耳朵、瘴气花

味性:苦;微辛;性温。

归经:入心、肾、大肠三经。

主治:祛风化湿;行气活血。主头风痛;风湿痹痛;胃脘痛;腹胀,痢疾;跌打骨折;无名肿毒;湿疹;皮肤瘙痒。白鱼尾

白云花根

别名:法罗海、滇独活、毛爪参、香白芷[云南]、香白芷、独活、云南独活、恙活骨、恙活、土全归、岩川、白云花、鹤庆独活、白毛参

味性:苦、辛、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络止痛。风湿筋骨疼痛,跌打损伤,腰痛,胃痛,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闭经,白带。白云花根

百部还魂

别名:还魂草、狗笠耳、白折耳根、水折耳、摘耳荷、裸蕊

味性:苦;性温。

归经:肝经。

主治:消食;利水;活血;解毒。主食积腹胀;痢疾;泄泻;水肿;小便不利;带下;跌打损伤;疮肠肿毒;蜈蚣咬伤。百部还魂

百齿卫矛

别名:扶芳木、竹叶青、山杜仲

味性:甘;苦;微温。

归经:肾经。

主治:祛风散寒;理气平喘;活血解毒。主风寒湿痹;腰漆疼痛;胃脘胀痛;气喘;有经不调;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百齿卫矛

百灵草

别名:小白药、小对节生、小掰角、长柄牛奶藤、出浆藤、云百部、小爬角

味性:甘微苦,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祛风除湿;平喘;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跌打损任;骨折。百灵草

百味参

别名:小棕皮、虎须草、绵毛肺筋草、白花痢疾草、麂子草、盗汗草、鹿吃草、夏生草、母复生、偏竹参、一柱香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补虚敛汗;止血。主体虚多汗;盗汗;神经衰弱;吐血;便血。百味参

柏树

别名:柏、香扁柏

味性:子:甘、辛、微苦,平;叶:苦、辛,温;树脂:淡、涩,平。

主治:子:祛风清热,安神,止血。用于发热烦躁,小儿高热,吐血。;叶:止血生肌。外用治外伤出血。;树脂:解发热,燥湿,镇痛。用于发热头痛,白带;外用治外伤出血。柏树

柏枝节

味性:苦;辛;性温。

主治:驱风除温;解毒疗疮。主风寒温痹;历节风;霍乱转筋;牙齿肿痛;恶疮;疥癞。柏枝节

斑叶紫金牛

别名:血党、小罗伞、斑叶朱砂根、百两金、沿海紫金牛

味性:苦、辛,温。

主治:散瘀消肿,祛风止痛。;根:用于咽喉肿痛,口腔炎,月经不调,经闭,风湿性关节炎。;根、叶:外用治跌打损伤。斑叶紫金牛

半边苏

别名:绵穗苏、野鱼香、野苏、大胡麻、天人草、火胡麻

味性:辛、微苦,温。

主治:祛风发表;止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感冒;头痛;瘫痪;劳伤吐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疮痈肿毒。半边苏

半截叶

别名:锅铲叶、金边莲、半节叶、半节观音、牙喃坝、铲叶西番莲

味性:微苦,温。

主治:活血舒筋,燥湿杀虫。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骨折,肝炎。疟疾,蛔虫病。半截叶

棒棒草

别名:孩儿参

味性:甘;苦;微温。

主治:补肺;健脾;养阴生津。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疲惫乏力;口干。棒棒草

苞蔷薇根

别名:猴局根、金柿根、大红袍、毛刺头

味性:甘、苦、涩;温。

归经:脾;肾经。

主治:治疝气,遗精,脚气,下肢水肿,风湿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苞蔷薇根

宝盖草
宝盖草

别名:接骨草[昆明]、蜡烛扦草、莲台夏枯草、佛座草、灯笼草、接骨草、莲台夏枯、毛叶夏枯、灯龙草、珍珠莲、佛座、风盏、连钱草、大铜钱七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风,通络,消肿,止痛。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瘰疬。宝盖草

豹皮樟

别名:扬子木姜子、剥皮枫、花壳柴

味性:辛;苦;温。

归经:胃;脾经。

主治:温中止痛;理气行水。主胃脘胀痛;水肿。豹皮樟

扁豆衣

别名:扁豆皮

味性:甘苦;温。

归经:脾;大肠经。

主治: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扁豆衣

变叶美登木

别名:变叶裸实、刺仔木、咬眼刺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化瘀消肿解毒。主肿瘤。变叶美登木

变叶榕
变叶榕

别名:金不换

味性:味微苦;辛;性微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催乳。主风湿痹痛;胃痛;疖肿;跌打损伤;乳汁不下。变叶榕

滨旋花

别名:马鞍藤、肾叶天剑

味性:微苦,温。

主治:祛风利湿,化痰止咳。用于咳嗽,肾炎水肿,风湿关节疼痛。滨旋花

槟榔
槟榔原生态槟榔槟榔槟榔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

味性:苦辛,温。

归经:胃;大肠经。

主治: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槟榔(图)

补血草
补血草

别名:盐云草、盐云参、匙叶草、矶松、海赤芍、海罗卜、海金花、土地榆

味性:苦、咸,温。

主治:清热;利湿;止血;解毒。主湿热便血;脱肛;血淋;月经过多,白带;痈肿疮毒。补血草

不凋木

别名:格棒子、格棒棒

味性:味苦;性温。

主治:益肾;调中。主腰膝酸痛。不凋木

蚕豆茎

别名:蚕豆梗

味性:味苦;性温。

归经:脾;大肠经。

主治: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水泻,烫伤。蚕豆茎

蚕豆叶

味性:味苦;微甘;性温。

归经:肺;心;脾经。

主治:止血;解毒。主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臁疮。蚕豆叶

苍山橐吾

别名:尖叶橐吾

味性:苦,温。

主治:散寒,润肺降气,化痰止咳,利尿。主治风寒咳嗽,支气管炎,肺结核咳血,咽喉炎。苍山橐吾

藏菖蒲
藏菖蒲原生态藏菖蒲

别名:白菖、菖蒲、泥菖蒲、臭菖、大叶菖蒲

味性:苦、辛,温、燥、锐。

主治:温胃,消炎止痛。用于补胃阳,消化不良,食物积滞,白喉,炭疽等。藏菖蒲

藏茄

别名:樟柳柽、唐传那保、七厘散、黑莨菪、樟柳树、樟柳参

味性:味苦;辛;性温。

主治:镇痛解痉。主急;慢性胃肠炎;脘腹挛痛;胆道蛔虫症;胆石症;痈疽肿痛;跌打损伤;骨折。藏茄

藏三七

味性:味微苦;甘;性温。

主治: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藏三七

草贝母

别名:土贝母、山慈菇

味性:苦,温。

主治:平喘、止咳、镇痛、抗癌。治支气管炎,哮喘,乳癌,鼻咽癌。草贝母

草本三角枫

别名:变豆菜、肺形草、山芹菜

味性:微苦,温。

归经:归肝经。

主治:祛风湿,利筋骨。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草本三角枫

草独活

别名:龙眼独活、牛角七、独活、大九股牛、珠钱草、松香疳药、小白升麻、九股牛、大力股牛、力股牛

味性:苦、辛,微温。

主治:发散风寒,健脾利湿,强筋壮骨。主治感冒,咳嗽,胸满胁痛,腰痛,跌打风湿,月经不调,小儿疳积。草独活

草果药

别名: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豆蔻、小草果、草果子

味性: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肝;胃经。

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消食。主胃寒脘腹疼痛;食积腹胀;寒疝腹痛。草果药

草灵脂

别名:西藏鼠兔粪、岩兔粪、岩鼠粪、岩兔屎

味性:苦、咸,温。

主治:痛经祛瘀。主治月经失调,产后腹痛,跌扑损伤及瘀血积滞等症。草灵脂

草威灵

别名:小黑药、葳灵仙、黑根、草灵仙、铜脚葳灵、黑威灵、铁脚威灵、黑升麻、小黑根、威灵仙、铜脚威灵、威灵菊、黑根药、乌草根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积止痛。主风湿疼痛;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噎膈;风湿脚气。草威灵

草绣球
草绣球

别名:紫阳花、牡丹三七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心;肺;肝经。

主治:祛瘀消肿。主跌打损伤。草绣球

插田泡

别名:复盆子、大乌泡、乌沙莓、菜子泡、回头龙、两头草、两头忙、乌泡倒触伞、倒生根、乌龙毛、乌龙须、白龙须、过江龙[不定根]

味性:果:甘、酸,温;根、不定根:苦,凉。

主治:果:补肾固精。用于阳痿,遗精,遗尿,白带。;根、不定根:调经活血,止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外用治外伤出血。插田泡

柴厚朴

别名:土厚朴

味性:苦;辛;性温。

主治:理气和胃;温中止呕。主脘腹胀满疼痛;宿食不消;呕吐。柴厚朴

长白楤木

别名:牛尾大活、东北土当归、香秸颗

味性:味辛;苦;性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解毒。主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头痛;齿痛;跌打伤痛;痈肿。长白楤木

长叶紫珠

别名:山枇杷、牛舌癀、野枇杷

味性:苦辛,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血。治风湿痛,风寒咳嗽,吐血。长叶紫珠

常春藤子
常春藤子

味性:味甘;苦;性温。

主治:补肝肾;强腰膝,行气止痛。主体虚赢弱;采膝酸软,血痹;脘腹冷痛。常春藤子

常春卫矛

味性:微苦;微温。

归经:肝;脾;肾经。

主治: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调经。主肾虚腰痛;久泻;风湿痹痛;有经不调;跌打损伤。常春卫矛

常春油麻藤

别名:牛马藤、大血藤

味性:性温,味苦。

主治:行血补血,通经活络。治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血虚、月经不调及经闭。常春油麻藤

车前状垂头菊

别名:车前叶点头菊

味性:甘、苦,温。

主治:祛痰止咳,宽胸利气。主治痰喘咳嗽,痨伤及老年虚弱头痛。车前状垂头菊

车桑仔

别名:山杨柳、油明子、炒米柴、野碧桃、夜闹子、狗闹子、山枝莲、溪柳、毛乳、石故纸、白石楝、坡柳

味性:微苦、辛,温。

主治:解毒,消炎,止痒。叶:治皮肤疮痒。全株研末,外用敷治疮毒,湿疹,荨麻疹,皮疹。用量1钱;花、果治百日咳。车桑仔

沉香曲

味性:苦香,温。

主治:理脾胃气,止痛泻,消胀满。沉香曲

澄茄子

别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苍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脾;胃;肾经。

主治:温中止痛;行气活血;平喘;利尿。主脘腹冷痛;食积气胀;反胃呕吐;中暑吐泻;泄泻痢疾;寒疝腹痛;哮喘;寒湿水臌;小便不利;小便浑浊;疮疡肿毒;牙痛;寒湿痹痛;跌打损伤。澄茄子

橙皮

别名:黄果皮、理陈皮、理皮、广柑皮

味性:辛;苦;温。

归经:脾;肺经。

主治:理气,化痰,健脾,导滞。治感冒咳嗽,食欲不振,胸腹胀痛,肠鸣便泻,乳痈。橙皮

橙子核

别名:香橙仁

味性:苦;微温。

归经:膀胱;肾经。

主治:理气止痛。主疝气;闪挫腰痛。橙子核

秤杆升麻

别名:斑麻、麻沙菜、白花根、米点菜、土升麻、猫儿翻甑、搬倒甑

味性:性温,味苦。

主治:治感冒,疟疾,肠寄生虫病。秤杆升麻

秤砣梨根

味性:性温,味苦。

归经:肝;肾经。

主治:行气活血。主肿瘤。秤砣梨根

匙叶五加

味性:味辛;微苦;性温。

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拘挛麻木;跌打肿痛。匙叶五加

齿瓣延胡索
齿瓣延胡索

别名:蓝雀花、蓝花菜、元胡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胃经。

主治: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肿痛。齿瓣延胡索

齿缘钻地风

味性:苦,温。

主治:祛风湿,解热毒。治瘀血凝滞,筋骨痛风及疮毒红肿等症。齿缘钻地风

赤车

别名:岩下青、冷坑青、阴蒙藤、拔血红、小铁木、吊血丹、凤阳草、坑兰、风阳草

味性:辛苦,温。

主治:祛瘀消肿,解毒止痛。赤车

虫牙药

别名:三叉金、三托艾、伤寒头、大箭根、三姐妹、牛尾草、三叶扫把、马鹿尾、大夫根

味性:辛微苦,温。

主治:祛风散寒,化痰理湿。治感冒,咳嗽,黄疸,风湿肿痛,齿痛,刀伤出血。虫牙药

椆树桑寄生

别名:桑树寄生、桑寄生

味性:苦;甘;性微温。

主治:祛风湿;补肝肾;续骨。主风湿痹证;腰膝疼痛;骨折。椆树桑寄生

臭黄皮

别名:臭麻木、假黄皮、五暑叶

味性:苦、辛,温。

主治:疏风解表,行气利湿,截疟。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疟疾,急性胃肠炎,痢疾;外用治湿疹。臭黄皮

臭节草

别名:白虎草、松风草、臭草、岩椒草

味性:辛、苦,温。

主治:解表截疟,活血散瘀,解毒。用于疟疾,感冒发热,支气管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痈疖疮疡。臭节草

臭辣树
臭辣树

别名:野米辣、野吴芋、臭桐子树、刁近树、臭辣吴萸

味性:苦;辛;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目咳;散寒;止痛。主咳嗽;腹痛。臭辣树

臭牡丹根
臭牡丹根原生态臭牡丹根

别名:臭枫根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脾;肾;肺经。

主治:行气健脾,祛风平肝,消肿解毒。治崩漏,白带,头晕,虚咳,高血压,风湿痛,脚气,荨麻疹,痈疽,痔疮。臭牡丹根

臭矢菜

别名:羊角草、黄花菜、野油菜

味性:苦、辛,温。

主治:散瘀消肿,去腐生肌。;跌打肿痛,劳伤腰痛:鲜全草捣烂,酒炒外敷。;疮疡溃烂:全草水煎外洗,并用全草研粉撒布患处。臭矢菜

樗叶花椒

别名:食茱萸、木满天星、海桐皮[浙江误称]

味性:根:苦,平;树皮:苦,平;果实:辛,温。

主治:根:祛风通络,活血散瘀,解蛇毒。外用治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树皮: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腰膝疼痛,顽痹,疥癣等症。;果实:温中,除湿,止痛,杀虫。可代花椒用。为芳香健胃,驱风药。治中暑腹脘冷痛吐泻,并能驱蛔虫。;叶: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痛及外伤出血。樗叶花椒

川白苞芹

味性:味辛;苦;性微温。

主治:止咳平喘;舒筋止痛。主咳嗽;哮喘;筋骨痛;头痛。川白苞芹

川麻黄

味性:苦,温。

主治:祛寒发汗,平喘利尿,散瞳升压。主治感冒无汗,头痛身痛,麻疹水肿。川麻黄

川木香
川木香

别名:木香、铁杆木香、槽子木香

味性:辛、苦,温。

归经:归肝;胃;磊肠经。

主治:行气止痛。用于脘腹胀痛,肠鸣腹泻,里急后重,两胁不舒,肝胆疼痛。川木香(图)

穿石藤
穿石藤

味性:苦;辛;温。

归经:肝;胃;大肠经。

主治: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胃痛;跌打瘀肿疼痛;肠炎;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穿石藤

串铃草
串铃草

别名:毛尖茶、野洋芋

味性:味甘;苦;性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感冒;跌打损伤;体虚发热。串铃草

春尖油

别名:椿树油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肺经。

主治:润澡解毒;通窍。主齁病;手足皲裂;疔疮。春尖油

椿树花

别名:椿花、椿芽树花、春尖花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肺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风湿痹痛;久咳;痔疮。椿树花

刺参
刺参

别名:刺仙茅、川参、刺续断

味性:甘、微苦,温。

主治:治神经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带,阳痿。刺参

刺果藤

别名:大胶藤、牛蹄麻、鸡冠麻

味性:涩、微苦,微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祛风湿;强筋骨。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跌打骨折。刺果藤

刺果藤仲

别名:藤杜仲[云南丽江]

味性:苦,温。

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主治风湿疼痛,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外用治骨折。刺果藤仲

刺蒺藜

别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杜蒺藜、休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屈人、白蒺藜子、社蒺藜土蒺藜、硬蒺黎、蒺黎蓇葖、蒺藜狗子、七里丹、陀罗刺、菱角刺

味性:苦辛,温。

归经:入肝、肺经。

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刺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