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胃经的温性中药列表
|
- 八仙过海
- 霸王根
- 白扁豆
- 白附子
- 白芥子
- 白辣蓼
- 白牛胆
- 白术
- 白芷
- 百草霜
- 半夏
- 豹皮樟
- 荜茇根
- 槟榔
- 蚕沙
- 穇子
- 苍术
- 藏茴香
- 草豆蔻
- 草果
- 草果药
- 豺皮樟
- 豺肉
- 长果荜茇
- 沉香
- 澄茄子
- 齿瓣延胡索
- 赤沙糖
- 赤石脂
- 川木香
- 穿石藤
- 吹风散
- 刺玫果
- 葱白
- 葱花
- 醋
- 醋柳果
- 大腹皮
- 大蒜
- 大枣
- 刀豆
- 倒插花
- 稻芽
- 灯盏细辛
- 地枫皮
- 地蜂子
- 地仙桃
- 地血香
- 滇白芷
- 滇池海棠
- 丁香
- 丁香树皮
- 东北延胡索
- 豆豉姜
- 豆黄
- 豆蔻
- 豆蔻花
- 豆蔻壳
- 独椒
- 杜父鱼
- 峨参
- 鹅臎
- 鹅管石
- 鹅脚板
- 二色内风消
- 法半夏
- 梵天花根
- 防风花
- 飞燕草
- 蜂蜡
- 凤尾蕉叶
- 佛手柑
- 佛手花
- 伏龙肝
- 甘松
- 橄榄核
- 鳡鱼
- 隔山消
- 狗肝
- 狗肉
- 狗爪樟皮
- 枸橘
- 枸橘叶
- 刮筋板
- 关白附子
- 光叶巴豆
- 广藿香
- 广西九里香根
- 广玉兰
- 桂丁
- 桂花跌打
- 桂花子
- 桂木根
- 桂皮
- 桂子
- 过江龙子
- 海南蒟
- 海燕
- 蚶
- 禾虫
- 下一页
别名:火镰扁豆、峨眉豆、扁豆子、茶豆、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凉衍豆、白藊豆子、膨皮豆、小刀豆、树豆、藤豆、眉豆
味性: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主治:健脾,化湿,消暑。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白扁豆(图)
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禹白附、野半夏、野慈菇
味性:辛,温。
归经:胃;肝经。
主治:祛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毒蛇咬伤;瘰疬结核;痈肿。白附子
- 《中国药典》白附子
- 《中华本草》白附子
- 《本草纲目》白附子
- 《本草备要》白附子
- 《本草便读》白附子
- 《本草乘雅半偈》白附子
- 《本草从新》白附子
- 《本草撮要》白附子
- 《本草分经》白附子
- 《本草经集注》白附子
- 《本草蒙筌》白附子
- 《本草求真》白附子
- 《本草新编》白附子
- 《本草易读》白附子
- 《本草择要纲目》白附子
- 《本经逢原》白附子
- 《得配本草》白附子
- 《海药本草》白附子
-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附子
- 《名医别录》白附子
- 《中药炮制》白附子
- 《汤液本草》白附子
- 《药笼小品》白附子
- 《药性切用》白附子
- 《玉楸药解》白附子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附子
- 《证类本草》白附子
- 《中药学》白附子
- 《千金翼方》白附子
- 《冯氏锦囊秘录》白附子
- 《医学入门》白附子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大力王、白羊风、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味性:味辛;甘;微苦;性温。
归经:入肝、肺、脾、胃诸经。
主治: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白牛胆
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山蓟、杨抱蓟、术)、山芥、天蓟、山姜、乞力伽、山精、山连、冬白术、杨枹蓟、术
味性:苦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主治:补脾,益胃,燥湿,和中,安胎。治脾胃气弱,不思饮食,倦怠少气,虚胀,泄泻,痰饮,水肿,黄疸,湿痹,小便不利,头晕,自汗,胎气不安。白术(图)
别名:薛、芷、芳香、苻蓠、泽芬、白茝、香白芷、虈、晼、白茞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主治: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白芷(图)
- 《中国药典》白芷
- 《中药大辞典》白芷
- 《中华本草》白芷
- 《本草纲目》白芷
- 《本草备要》白芷
- 《本草便读》白芷
- 《本草乘雅半偈》白芷
- 《本草崇原》白芷
- 《本草从新》白芷
- 《本草撮要》白芷
- 《本草分经》白芷
- 《本草分经》白芷
- 《本草分经》白芷
- 《本草害利》白芷
- 《本草害利》白芷
- 《本草经解》白芷
- 《本草经集注》白芷
- 《本草蒙筌》白芷
- 《本草求真》白芷
- 《本草图经》白芷
- 《本草新编》白芷
- 《本草衍义》白芷
- 《本草易读》白芷
- 《本草择要纲目》白芷
- 《本经逢原》白芷
- 《得配本草》白芷
- 《滇南本草》白芷
- 《雷公炮炙论》白芷
-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芷
- 《名医别录》白芷
- 《神农本草经》白芷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白芷
- 《中药炮制》白芷
- 《汤液本草》白芷
- 《吴普本草》白芷
- 《新修本草》白芷
- 《药鉴》白芷
- 《药笼小品》白芷
- 《药性切用》白芷
- 《玉楸药解》白芷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芷
- 《证类本草》白芷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芷
- 《中药学》白芷
- 《千金翼方》白芷
- 《外科全生集》白芷
- 《冯氏锦囊秘录》白芷
- 《顾松园医镜》白芷
- 《医学入门》白芷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锅底灰、锅烟子、灶突墨、灶突中尘、灶额上墨、灶烟煤、灶煤、月下灰、釜下墨、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
味性:辛,温。
归经:肝;肺;胃经。
主治:止血,消积。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带下,泻痢,食积,咽喉口舌诸疮。百草霜
别名:三叶半夏、三叶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害田
味性: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半夏(图)
- 《全国中草药汇编》半夏
- 《中药大辞典》半夏
- 《中华本草》半夏
- 《本草纲目》半夏
- 《本草备要》半夏
- 《本草便读》半夏
- 《本草乘雅半偈》半夏
- 《本草崇原》半夏
- 《本草从新》半夏
- 《本草撮要》半夏
- 《本草分经》半夏
- 《本草分经》半夏
- 《本草分经》半夏
- 《本草经解》半夏
- 《本草经集注》半夏
- 《本草蒙筌》半夏
- 《本草求真》半夏
- 《本草思辨录》半夏
- 《本草图经》半夏
- 《本草新编》半夏
- 《本草衍义》半夏
- 《本草易读》半夏
- 《本草择要纲目》半夏
- 《本经逢原》半夏
- 《长沙药解》半夏
- 《得配本草》半夏
- 《雷公炮炙论》半夏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半夏
- 《名医别录》半夏
- 《神农本草经》半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半夏
- 《中药炮制》半夏
- 《汤液本草》半夏
- 《吴普本草》半夏
- 《新修本草》半夏
- 《药鉴》半夏
- 《药笼小品》半夏
- 《药性切用》半夏
- 《药征》半夏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半夏
- 《证类本草》半夏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半夏
- 《中药学》半夏
- 《千金翼方》半夏
- 《外科全生集》半夏
- 《冯氏锦囊秘录》半夏
- 《侣山堂类辩》半夏
- 《医学衷中参西录》半夏
- 《顾松园医镜》半夏
- 《医学入门》半夏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
味性:苦辛,温。
归经:胃;大肠经。
主治: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槟榔(图)
- 《中国药典》槟榔
- 《中药大辞典》槟榔
- 《中华本草》槟榔
- 《本草纲目》槟榔
- 《本草备要》槟榔
- 《本草便读》槟榔
- 《本草乘雅半偈》槟榔
- 《本草从新》槟榔
- 《本草撮要》槟榔
- 《本草分经》槟榔
- 《本草害利》槟榔
- 《本草经解》槟榔
- 《本草经集注》槟榔
- 《本草蒙筌》槟榔
- 《本草求真》槟榔
- 《本草图经》槟榔
- 《本草新编》槟榔
- 《本草衍义》槟榔
- 《本草易读》槟榔
- 《本草择要纲目》槟榔
- 《本经逢原》槟榔
- 《得配本草》槟榔
- 《海药本草》槟榔
- 《雷公炮炙论》槟榔
- 《雷公炮制药性解》槟榔
- 《名医别录》槟榔
- 《食疗本草》槟榔
- 《中药炮制》槟榔
- 《汤液本草》槟榔
- 《新修本草》槟榔
- 《药鉴》槟榔
- 《药笼小品》槟榔
- 《药性切用》槟榔
- 《饮食须知》槟榔
- 《玉楸药解》槟榔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槟榔
- 《证类本草》槟榔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槟榔
- 《中药学》槟榔
- 《千金翼方》槟榔
- 《瘴疟指南》槟榔
- 《外科全生集》槟榔
- 《冯氏锦囊秘录》槟榔
- 《冷庐医话》槟榔
- 《中医饮食营养学》槟榔
- 《顾松园医镜》槟榔
- 《医学入门》槟榔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原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蚕屎
味性:味甘;辛;性温。
归经:肝;脾;胃经。
主治: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蚕沙
别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豆蔻、漏蔻、草果、大草蔻、飞雷子、弯子、豆蔻子
味性:辛,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草豆蔻
别名:大灰木、百叶仔、白柴、香叶子、过山香、山桂、山肉桂、脆脆香、豺皮黄肉楠、白叶仔、硬钉树、假面果、啫喳木
味性:辛;温。
归经:肝;胃;脾;肾经。
主治:行气活血止痛;祛风湿。主胃痛;腹痛;痢疾;腹泻;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豺皮樟
别名:蜜香、沉水香、栈香
味性:辛苦,温。
归经:归脾、胃、肾经。
主治: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沉香(图)
- 《中国药典》沉香
- 《中药大辞典》沉香
- 《中华本草》沉香
- 《本草备要》沉香
- 《本草便读》沉香
- 《本草乘雅半偈》沉香
- 《本草从新》沉香
- 《本草撮要》沉香
- 《本草分经》沉香
- 《本草分经》沉香
- 《本草害利》沉香
- 《本草经解》沉香
- 《本草经集注》沉香
- 《本草蒙筌》沉香
- 《本草求真》沉香
- 《本草思辨录》沉香
- 《本草图经》沉香
- 《本草新编》沉香
- 《本草易读》沉香
- 《本草择要纲目》沉香
- 《本经逢原》沉香
- 《得配本草》沉香
- 《海药本草》沉香
- 《雷公炮炙论》沉香
- 《雷公炮制药性解》沉香
- 《名医别录》沉香
- 《汤液本草》沉香
- 《新修本草》沉香
- 《药笼小品》沉香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沉香
- 《证类本草》沉香
- 《中药学》沉香
- 《外科全生集》沉香
- 《冯氏锦囊秘录》沉香
- 《顾松园医镜》沉香
- 《医学入门》沉香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山胡椒、味辣子、山苍子、木姜子、木香子、野胡椒、臭樟子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脾;胃;肾经。
主治:温中止痛;行气活血;平喘;利尿。主脘腹冷痛;食积气胀;反胃呕吐;中暑吐泻;泄泻痢疾;寒疝腹痛;哮喘;寒湿水臌;小便不利;小便浑浊;疮疡肿毒;牙痛;寒湿痹痛;跌打损伤。澄茄子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味性:甘涩,温。
归经:归胃、大肠经。
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赤石脂(图)
- 《中国药典》赤石脂
- 《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本草备要》赤石脂
- 《本草便读》赤石脂
- 《本草崇原》赤石脂
- 《本草从新》赤石脂
- 《本草撮要》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经解》赤石脂
- 《本草蒙筌》赤石脂
- 《本草求真》赤石脂
- 《本草思辨录》赤石脂
- 《本草图经》赤石脂
- 《本草新编》赤石脂
- 《本草衍义》赤石脂
- 《本草易读》赤石脂
- 《本草择要纲目》赤石脂
- 《本经逢原》赤石脂
- 《长沙药解》赤石脂
- 《得配本草》赤石脂
- 《雷公炮制药性解》赤石脂
- 《名医别录》赤石脂
- 《药笼小品》赤石脂
- 《药性切用》赤石脂
- 《药征续编》赤石脂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赤石脂
- 《证类本草》赤石脂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赤石脂
- 《中药学》赤石脂
- 《千金翼方》赤石脂
- 《冯氏锦囊秘录》赤石脂
- 《顾松园医镜》赤石脂
- 《医学入门》赤石脂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蒜、蒜头、胡蒜、葫、独蒜、独头蒜
味性:辛,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主治: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虫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大蒜(图)
别名:枣、红枣、枣子、干枣、美枣、良枣、壶、木蜜、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
味性:甘;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大枣(图)
- 《中国药典》大枣
-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枣
- 《中药大辞典》大枣
- 《中华本草》大枣
- 《本草备要》大枣
- 《本草便读》大枣
- 《本草乘雅半偈》大枣
- 《本草崇原》大枣
- 《本草从新》大枣
- 《本草撮要》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分经》大枣
- 《本草害利》大枣
- 《本草害利》大枣
- 《本草经解》大枣
- 《本草经解》大枣
- 《本草蒙筌》大枣
- 《本草求真》大枣
- 《本草思辨录》大枣
- 《本草新编》大枣
- 《本草衍义》大枣
- 《本草易读》大枣
- 《本草择要纲目》大枣
- 《本经逢原》大枣
- 《长沙药解》大枣
- 《得配本草》大枣
- 《雷公炮制药性解》大枣
- 《名医别录》大枣
- 《神农本草经》大枣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大枣
- 《汤液本草》大枣
- 《吴普本草》大枣
- 《新修本草》大枣
- 《药笼小品》大枣
- 《药性切用》大枣
- 《药征》大枣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枣
- 《证类本草》大枣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大枣
- 《中药学》大枣
- 《千金翼方》大枣
- 《冯氏锦囊秘录》大枣
- 《侣山堂类辩》大枣
-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枣
- 《中医饮食营养学》大枣
- 《顾松园医镜》大枣
- 《医学入门》大枣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挟剑豆、野刀板藤、葛豆、刀坝豆、大刀豆、刀豆角、刀鞘豆、刀豆子、大弋豆、关刀豆、刀巴豆、马刀豆、刀培豆、大戈豆、刀凤豆、刀板仁豆、卡肖
味性:甘,温。
归经:归胃、肾经。
主治: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刀豆(图)
别名:灯盏花、短茎飞蓬、灯盏草、地顶草、地朝阳、双葵花、东菊、灯盏花地朝阳、牙陷药、罐儿草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胃;肚经。
主治: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治感冒头痛鼻塞,风湿痹痛,瘫痪,急性胃炎,小儿疳积,跌打损伤。灯盏细辛
别名:蜂子芪、山蜂子、软梗蛇扭、毛猴子、独脚伞、独脚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铁枕头、三叶翻白草、狼牙委陵菜、铁秤砣、铁钮子、播丝草、白里金梅、三片风、地风子、三叶蛇子草、三叶翻白菜、三叶薄扇、三叶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张叶、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驾、地骨造、独立金蛋
味性:甘;温。
归经:肺;大肠;胃;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地蜂子
别名:大饭团、梅花钻、风藤、吹风散、大风沙藤、大钻骨风、冷饭团、绣球香、通血香、红吹风、南蛇风、过山龙藤、海风藤、大叶过山龙、大通血香、大红袍
味性:辛;苦;性温。
归经:脾;胃;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治风湿痹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地血香
别名:白芷、香白芷、水白芷、山白芷、野当归、云南牛防风
味性: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祛风发表;散寒燥湿。主风寒感冒;头痛;咳顺;鼻渊;脘腹冷痛;风寒湿痹;寒湿带下;痛经;疮疡肿痛;风疹湿痒。滇白芷
别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
味性:辛,温。
归经:归脾;胃;肾经。
主治:温脾胃,降逆气。主治胃寒呕逆,吐泻,脘腹作痛。丁香(图)
- 《中国药典》丁香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丁香
- 《中药大辞典》丁香
- 《中华本草》丁香
- 《本草纲目》丁香
- 《本草备要》丁香
- 《本草便读》丁香
- 《本草乘雅半偈》丁香
- 《本草从新》丁香
- 《本草撮要》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分经》丁香
- 《本草害利》丁香
- 《本草经解》丁香
- 《本草蒙筌》丁香
- 《本草求真》丁香
- 《本草图经》丁香
- 《本草新编》丁香
- 《本草衍义》丁香
- 《本草易读》丁香
- 《本草择要纲目》丁香
- 《本经逢原》丁香
- 《得配本草》丁香
- 《海药本草》丁香
- 《雷公炮炙论》丁香
- 《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
- 《汤液本草》丁香
- 《药鉴》丁香
- 《药笼小品》丁香
- 《玉楸药解》丁香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丁香
- 《证类本草》丁香
- 《中药学》丁香
- 《中药学》丁香
- 《外科全生集》丁香
- 《冯氏锦囊秘录》丁香
- 《医学入门》丁香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土田七[四川]、田七、金山田七、土白芷、广三七、胡萝卜七、南田七、水田七、土当归、土田七
味性:甘、辛、微苦,微温。
归经:入脾、胃、肺三经。
主治:补中益气,祛瘀生新。根:用于跌打损伤,腰痛,肺虚咳嗽,咳嗽咯血,脾虚腹胀,四肢无力,老人尿频,水肿;叶:外用治创伤。峨参
别名:苦爹菜、六月寒、茴芹、八月白、冬青草、羊膳七、白花菜根、白花雷公根、铁铲头、大叶半边莲、三脚蛤蟆、犁头草、香草、金锁匙、白花仔、蛇咬革、羊膻草、骚羊古、瘙疡股、蛇倒退、羊膻七、小六月寒、野当归、虎羊丁、山当归、白花草、老蛇草、犁头尖、蛇咬草、毛升苋、百路通三十六好、土人参、苦爸菜、野芎、土细辛、白花香、肝寒药
味性:辛、微苦,温。
归经:归肺;胃;肝经。
主治:散寒,化积,祛瘀,消肿。治感冒风寒,痢疾,小儿疳积,皮肤瘙痒。鹅脚板
别名:灶心土、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
味性:辛,温。
归经:入脾、胃经。
主治:温中燥湿,止呕止血。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伏龙肝
别名: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枸棘子、野橙子、唐橘、钢橘子、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枳实、铁篱笆、臭枳子、臭刺、青旦旦、土枳实、枸橘梨、杨橘、枸橘子、苦橘子、绿衣枳实、绿衣枳壳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肝;胃经。
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治胸腹胀满,胃痛,疝气,睾丸肿胀,乳房结核,子宫下垂,跌打损伤;解酒毒。枸橘(图)
别名:刮金板、刮金械、走马胎、云南土沉香、刮金槭、小霸王、岩石榴、水银茶、土沉香、红人太岁、红刮筋板
味性:苦、辛,微温。
归经:脾;胃;肝;胆经。
主治:行气;破血;消积;抗疟。主症瘕;食积;臌胀;黄疸;疟疾。刮筋板
别名:藿香、排香草、刺蕊草、海藿香
味性:辛,微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主治:芳香化浊,开胃止呕,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广藿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