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的温性中药列表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温性中药列表 > 甘味的温性中药列表 > 第1页
芭茅果

别名:牛草果、苦芦骨

味性:辛;甘;微温。

主治:解表透疹;行气调经。主小儿疹出不透;胃脘痛;疝气;月经不调。芭茅果

菝葜
菝葜原生态菝葜菝葜

别名:金刚藤、铁菱角、马加勒、筋骨柱子、红灯果、金刚根、王瓜草、金刚骨、山梨儿、金刚树、铁刷子、金刚刺、金刚头、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引、沟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鲎壳藤、马甲、硬饭头、冷饭头、龙爪菜、普贴、鸡肝根、路边刷、鲎壳刺、铁刺苓、饭巴铎、冷饭巴、霸王力、金刚鞭、马鞍宫、马加刺兜

味性:甘,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祛风利湿;解毒消痈。主风湿痹痛;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痈肿疮毒;顽癣;烧烫伤。菝葜(图)

白扁豆
白扁豆原生态白扁豆白扁豆白扁豆

别名:火镰扁豆、峨眉豆、扁豆子、茶豆、藊豆、白藊豆、南扁豆、沿篱豆、蛾眉豆、羊眼豆、凉衍豆、白藊豆子、膨皮豆、小刀豆、树豆、藤豆、眉豆

味性: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主治:健脾,化湿,消暑。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白扁豆(图)

白扁豆皮

别名:扁豆壳

味性:甘,微温。

主治: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和白扁豆基本相同,能健脾利水,但无壅滞之弊。白扁豆皮

白刺

别名:酸胖、哈尔马格、唐古特白刺

味性:甘、酸,温。

主治:健脾胃,助消化,安神,解表,下乳。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感冒,乳汁不下。白刺

白蝶花

别名:和气草、兔耳草、龙头兰、土玉竹、鸡卵参、公鸡花、对对参、白花参、双合伞、双肾草

味性:甘,微温。

主治:补肾壮阳;疏肝散寒。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寒疝。白蝶花

白腹锦鸡
白腹锦鸡

别名:箐鸡肉

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心;大肠经。

主治:止血;解毒。主血痔;疮疡肿毒。白腹锦鸡

白鬼笔
白鬼笔

别名:鬼笔、鬼笔菌、竹下菌、竹菌、无裙荪

味性:甘,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痛。白鬼笔

白桂

别名:三股筋、滇新樟、沙癞叶、香味叶、羊角香、梅根、茶蚬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肺;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主治感冒,月经不调,寒性胃痛,腹胀,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骨折,湿疹疥疮。白桂

白桂木根

别名:将军树根

味性:甘;淡;性温。

主治:祛风利湿;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头痛;产妇乳汁不足。白桂木根

白果根

别名:银杏根

味性:甘;性温。

主治:益气补虚。主遗精;遗尿;夜频多,白带,石淋。白果根

白花菜
白花菜白花菜

别名:羊角菜、屡析草、臭花菜、臭豆角、猪屎草、五梅草、白花仔草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疟疾,痢疾,白带,痔疮。白花菜(图)

白花蛇头

别名:五步蛇

味性:味甘;咸;性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祛风;定惊。主小儿惊风;紫癜风;疥癣;麻风。白花蛇头

白花映山红

别名:白杜鹃花、照山白、白艳山红、白映山红

味性:辛;甘;性温。

主治:和血,散瘀。治吐血,肠风下血,痢疾,血崩,跌打损伤。白花映山红

白马阴茎

别名:白马茎

味性:甘咸,温。

归经:肾经。

主治:补肾益气。治阳痿精衰,虚弱羸瘦。白马阴茎

白茅花
白茅花

别名:营花、茅盔花、茅针花、菅花、茅花

味性:甘;温。

主治:止血;定痛。主吐血;衄血;刀伤。白茅花

白尼参

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肾经。

主治:补肾。主水肿。白尼参

白牛胆
白牛胆

别名:毛老虎、猪耳风、大力黄、白叶菊、大麻香、毛柴胡、白面风、土蒙花、大刀药、白背风、白羊耳、华耳木、金边草、上大黄、过山香、羊耳茶、毛茶、山白芷、大力王、白羊风、白头翁、飞扬药、观音茶、羊仔耳、白面猫子骨、壮牛浪、八面风、蜡毛香、羊耳风

味性:味辛;甘;微苦;性温。

归经:入肝、肺、脾、胃诸经。

主治:祛风散寒;行气利湿;解毒消肿。主风寒感冒;咳嗽;风湿痹痛;泄痢;肝炎;乳腺炎;痔疮;湿疹;疥癣。白牛胆

白牛胆根

别名:山白芷、土白芷、小茅香、黑骨风、寻骨风、铁杆香、白面风根

味性:味辛;甘;性温。

主治:祛风散寒;止咳定喘;行气止痛。主风寒感冒;咳嗽;哮喘;头痛;牙痛;胃痛;疝气;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肾炎水肿。白牛胆根

白仙茅

别名:细叶刺参、刺参

味性:味甘;微苦;性温。

主治:益肺健脾;被肾壮阳;活血舒筋。主肺虚咳嗽;脾虚消化不良;肾虚阳痿;带下;子宫脱垂;跌打损伤;骨折。白仙茅

白线蛇

别名:黄脊游蛇、白脊蛇、黄脊蛇、白蛇

味性:味甘;咸;性温。

归经:脾;肝经。

主治:袪风湿。主治风湿关节疼痛,麻木不仁。白线蛇

百齿卫矛

别名:扶芳木、竹叶青、山杜仲

味性:甘;苦;微温。

归经:肾经。

主治:祛风散寒;理气平喘;活血解毒。主风寒湿痹;腰漆疼痛;胃脘胀痛;气喘;有经不调;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百齿卫矛

百花锦蛇
百花锦蛇

别名:金钱白花蛇[广西]、白花蛇、花蛇、菊花蛇

味性:味甘;咸;性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搜风胜湿,定搐搦,强腰膝。用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筋脉拘急,湿痹不仁、骨节疼痛,麻风疥癣。百花锦蛇

百灵草

别名:小白药、小对节生、小掰角、长柄牛奶藤、出浆藤、云百部、小爬角

味性:甘微苦,温。

归经:肝;肾经。

主治:祛风除湿;平喘;活血通络。主风湿痹痛;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跌打损任;骨折。百灵草

百味叶

别名:沙癞叶、三股筋

味性:甘、辛,温。

主治:祛瘀活血,散寒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骨折,痛经,风寒感冒,麻疹,皮疹。还可治外伤出血,胃痛等症。百味叶

柏树

别名:柏、香扁柏

味性:子:甘、辛、微苦,平;叶:苦、辛,温;树脂:淡、涩,平。

主治:子:祛风清热,安神,止血。用于发热烦躁,小儿高热,吐血。;叶:止血生肌。外用治外伤出血。;树脂:解发热,燥湿,镇痛。用于发热头痛,白带;外用治外伤出血。柏树

斑鸠菊
斑鸠菊

别名:豆腐渣树、聋耳朵树、鸡菊花、火炭树、火炭叶、火烧叶、火烫叶、火藤菊

味性:甘、涩,温。

主治:消炎,解毒。主治阑尾炎,疮疖。斑鸠菊

搬倒甑

别名:七星箭[四川]

味性:甘、辛,温。

主治:解痉,镇痛。用于胃炎,胃溃疡,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及蛔虫病引起的疼痛。搬倒甑

半枫荷
半枫荷原生态半枫荷半枫荷

别名:翻白叶树、红半枫荷、大叶半枫荷、白背枫、阴阳叶、铁巴掌、半梧桐、番张麻、米纸

味性:甘,温。

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慢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扭挫伤;外用治刀上出血。半枫荷

半枫荷根

别名:枫荷桂、半边枫荷、阴阳叶、三不怕、铁巴掌、白背枫、半梧桐、番张麻、大叶半枫荷

味性: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手足酸麻无力,跌打损伤。半枫荷根

半枫荷叶

味性:甘;淡;微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活血止血。主外伤出血。半枫荷叶

棒棒草

别名:孩儿参

味性:甘;苦;微温。

主治:补肺;健脾;养阴生津。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自汗;疲惫乏力;口干。棒棒草

苞蔷薇根

别名:猴局根、金柿根、大红袍、毛刺头

味性:甘、苦、涩;温。

归经:脾;肾经。

主治:治疝气,遗精,脚气,下肢水肿,风湿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苞蔷薇根

鷩雉

别名:赤鷩、鵕鸃、采鸡、锦鸡、金鸡

味性:甘,温。

主治:功用同雉(温中补虚,益肝和血)。鷩雉

扁担杆

别名:娃娃拳、麻糖果、月亮皮、葛荆麻

味性:辛、甘,温。

主治:健脾益气,固精止带,祛风除湿。用于小儿疳积,脾虚久泻,遗精,红崩,白带,子宫脱垂,脱肛,风湿关节痛。扁担杆

扁豆藤

味性:甘;微温;平。

归经:心;大肠经。

主治:化湿和中。主暑湿吐泻不止。扁豆藤

扁豆衣

别名:扁豆皮

味性:甘苦;温。

归经:脾;大肠经。

主治:健脾,化湿。治痢疾,腹泻,脚气浮肿。扁豆衣

蚕豆叶

味性:味苦;微甘;性温。

归经:肺;心;脾经。

主治:止血;解毒。主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臁疮。蚕豆叶

蚕茧
蚕茧

别名:家蚕茧、蚕衣、茧黄、蚕茧壳、绵蚕

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脾经。

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蚕茧

蚕沙
蚕沙蚕沙

别名:原蚕屎、晚蚕沙、蚕砂、原蚕沙、马鸣肝、晚蚕矢、二蚕沙、蚕屎

味性:味甘;辛;性温。

归经:肝;脾;胃经。

主治:祛风除湿;和胃化浊;活血通经。主风湿痹痛;肢体不遂;风疹瘙痒;吐泻转筋;闭经;崩漏。蚕沙

蚕砂

别名:蚕屎、晚蚕砂、原蚕砂、蚕粪

味性:甘、辛,温。

主治:祛风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过多,腹痛,皮肤风疹。蚕砂

穇子

别名:龙瓜粟、鸭爪稗、鸭爪粟、龙爪稷、鸡爪粟、云南稗、雁爪稗、鸭距粟、龙爪粟、野粟

味性:甘;温。

归经: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主治:补中益气。主胃疾病。穇子

苍耳子
苍耳子原生态苍耳子苍耳子苍耳子

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枱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葈耳实、苍浪子

味性:甘,温。

归经:归肺经。

主治: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主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苍耳子(图)

藏绵芪

别名:滇绵芪、春黄芪

味性:甘、温。

主治:强壮补气,排脓生肌,利尿止汗。治久病衰弱,慢性肾炎浮肿,消化不良,贫血,自汗,盗汗,糖尿病,痈肿疮疖,痢疾,月经不调,带下。藏绵芪

藏三七

味性:味微苦;甘;性温。

主治:化瘀止血;消肿定痛。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藏三七

草苁蓉

别名:苁蓉、金笋、地精、肉松蓉、不老草

味性:甘、咸,温。

主治: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用于肾虚阳痿,腰膝冷痛,肠燥便秘。草苁蓉

叉分蓼

别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

味性:酸、甘,温。

主治:祛寒,温肾。主治寒疝,阴囊出汗。叉分蓼

插田泡

别名:复盆子、大乌泡、乌沙莓、菜子泡、回头龙、两头草、两头忙、乌泡倒触伞、倒生根、乌龙毛、乌龙须、白龙须、过江龙[不定根]

味性:果:甘、酸,温;根、不定根:苦,凉。

主治:果:补肾固精。用于阳痿,遗精,遗尿,白带。;根、不定根:调经活血,止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外用治外伤出血。插田泡

檫树
檫树

别名:枫荷桂[广东]、独脚樟、天鹅枫、梓木[江西]、蔡木、半枫樟、枫荷桂、山檫、青檫、桐梓树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治风湿,腰肌劳损,扭挫伤筋,胃病。檫树

柴桂

别名:臭马桂、三条筋、桂皮香、桂皮、肉桂

味性:辛;甘;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温通经脉;行气止痛。主寒湿痹痛;脘腹疼痛;痛经;跌打损伤。柴桂

豺肉

味性:甘酸,温。

归经:肝;肾;脾;胃经。

主治:补虚消积;散瘀消肿。主虚劳体弱;食积;跌打瘀肿;痔瘘。豺肉

长春七
长春七

别名:长虫七、石长春、长虫子

味性:辛、甘,温。

主治:发表散寒,祛风活络。用于感冒,咳嗽,头痛,牙痛,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长春七

常春藤子
常春藤子

味性:味甘;苦;性温。

主治:补肝肾;强腰膝,行气止痛。主体虚赢弱;采膝酸软,血痹;脘腹冷痛。常春藤子

车前状垂头菊

别名:车前叶点头菊

味性:甘、苦,温。

主治:祛痰止咳,宽胸利气。主治痰喘咳嗽,痨伤及老年虚弱头痛。车前状垂头菊

别名:缢蛏

味性:甘,温。

主治:补虚,利水,解毒。;水肿:蛏干半斤,烧酒1斤,炖食。;痢疾:肉加醋煮食,服数次。;外用治项痈。

赤链蛇
赤链蛇

别名:赤链、赤楝蛇、桑根蛇、火赤炼、火练蛇、火赤链蛇、红斑蛇、赤连、赤楝

味性:味甘;性温。

归经:心;脾经。

主治:祛风湿;止痛;解毒敛疮。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淋巴结结核;慢性瘘管;溃疡;疥癣。赤链蛇

赤沙糖

别名:沙糖、紫沙糖、黑沙糖、红糖、片黄糖、黄糖

味性:甘;温。

归经:肝;脾;胃经。

主治:补脾缓肝;活血散瘀。主产后恶露不行;口干呕哕;虚羸寒热。赤沙糖

椆树桑寄生

别名:桑树寄生、桑寄生

味性:苦;甘;性微温。

主治:祛风湿;补肝肾;续骨。主风湿痹证;腰膝疼痛;骨折。椆树桑寄生

臭威灵
臭威灵

别名:大叶兔耳风、威灵仙[云南]、威灵仙

味性:甘、辛,温。

主治:祛风止痛;解毒。主支气管炎;偏头痛;风湿痹痛;狂犬咬伤。臭威灵

川防风

别名:竹节防风、毛前胡、西风、西风土藁本、防风

味性:性温,味甘辛。

归经:归肺;膀胱肝;脾经。

主治:发表镇痛,祛风胜湿。治外感表症,头痛昏眩,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目赤疮疡及破伤风。(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川防风

川桂

别名:官桂皮[四川]、桂皮

味性:辛、甘,温。

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用于感受风寒,胃腹冷痛,痛经,风湿关节疼痛;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川桂

川桂皮

味性:辛;甘;温。

主治: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主风寒感冒;胃脘冷痛;痛经;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骨折。川桂皮

川梨

别名:棠梨刺

味性:甘、酸,温。

主治:消食积,化瘀滞。主治肉食积滞,消化不良,泄泻,痛经,产后瘀血作痛。川梨

串铃草
串铃草

别名:毛尖茶、野洋芋

味性:味甘;苦;性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感冒;跌打损伤;体虚发热。串铃草

吹风散

别名:水灯盏、细风藤、红大风藤、红十八症、大钻、入地射香

味性:甘;性温。

归经:肺;胃;脾;肠;肾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感冒;风湿痹痛;心胃气痛;痛经;跌打损伤。吹风散

刺参
刺参

别名:刺仙茅、川参、刺续断

味性:甘、微苦,温。

主治:治神经衰弱,咳嗽,跌打骨折,白带,阳痿。刺参

刺果甘草

别名:胡苍耳、马狼秆、马狼柴、狗甘草

味性:甘、辛,温。

主治:果序:催乳。用于乳汁缺少。;根:杀虫。外用治阴道滴虫病。刺果甘草

刺玫

别名:刺玫果、红根

味性:花:甘、微苦,温;果:酸,温;根:苦、涩,平。

主治:花:止血,和血,解郁调经。用于吐血,血崩,肋间神经痛,痛经,月经不调。;果:健脾胃,助消化。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腹胀满,小儿食积。;根:止咳祛痰,止痢,止血。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刺玫

刺藦苓草

别名:刺参、降扯

味性:性温,味甘微苦。

主治:健胃,催吐,消肿。用于胃痛等症;外用治疮痈肿痛。刺藦苓草

刺人参

别名:刺参、东北刺人参

味性:甘,温。

主治:滋补强壮,解热,镇咳,调整血压。用于体虚咳嗽,高血压症。刺人参

刺糖

别名:刺蜜

味性:甘、酸,温。

主治:涩肠,止痛。;刺糖:用于腹痛,腹泻,痢疾。;种子:用于胃痛;外用治牙痛。刺糖

刺鸭脚木

别名:掌叶木、七加皮、鸭脚罗伞、空壳洞

味性:甘、微辛,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扭伤,腰肌劳损。刺鸭脚木

丛毛榕

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母猪精、细叶牛奶树、石榕、奶汁草

味性:甘、微辛,温。

主治:祛风行气,健脾利湿。主治关节风湿痛,劳倦乏力,消化不良,胸闷白带,痈疽,溃疡不易收口。丛毛榕

丛毛榕根

别名:铁牛入石、竹叶牛奶仔、小叶钻石风、奶汁草、母猪精

味性:甘;微辛;性温。

主治:祛风,健脾,利湿。治风湿痹痛,劳倦乏力,消化不良,白带。丛毛榕根

翠蓝草

别名:樱草根、野白菜、翠蓝报春

味性:甘,温。

主治:止咳化痰,平喘。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支气管炎,寒喘咳嗽。翠蓝草

大苞寄生
大苞寄生

别名:榔榆寄生、柑寄生、野梨树寄生、油茶寄生、猪糠木寄生、柿树寄生、桐油寄生

味性:苦;甘;微温。

主治: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主头目眩晕;腰膝酸痛;风湿麻木。大苞寄生

大肺经草
大肺经草

别名:肺经草、乌豆草、反背红

味性:甘、辛,微温。

主治:散寒止咳,行血痛经。用于风寒咳嗽,百日咳,月经不调,经闭,腰痛。大肺经草

大横纹

别名:横纹独须、金叶树

味性:甘、涩,温。

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瘀肿,风湿关节痛,骨折脱臼。大横纹

大花列当

味性:味涩;微甘;性温。

主治:止血。主妇女崩漏;鼻衄。大花列当

大马哈鱼

别名:大马哈、大麻哈鱼、大发哈、果冬、秋鲑

味性:味甘;性微温。

主治:补虚;健胃;利水。主虚劳赢瘦;消化不良;水肿。大马哈鱼

大麦秸

味性:甘苦;温。

归经:脾;肺经。

主治:利湿消肿;理气。主小便不通;心胃气痛。大麦秸

大散血

味性:甘;辛;性温。

主治:散瘀接骨。主跌打瘀肿;骨析。大散血

大山豆

别名:野黄豆、顺气药

味性:甘,温。

主治:补肾,止血,舒筋。主治感冒,肾虚头晕,白带,产后腹痛,水肿,肠出血,风湿关节炎。大山豆

大头菜子

别名:水芥子

味性:辛、甘、苦,温。

主治:泻湿热,散热毒。主治黄疸,便秘,目疾,乳痈,小儿头疮,无名肿毒,骨疽不愈。大头菜子

大叶千斤拔根

别名:天根不倒、千斤红

味性:性温,味甘。

主治:祛风湿,活血脉,强筋骨。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偏瘫,阳痿。大叶千斤拔根

大叶山桂
大叶山桂

别名:大山桂、三条筋、胶桂、鸭母桂、土肉桂

味性:甘、辛,温。

主治: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止血,接骨。用于胃寒疼痛,虚寒泄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阳痿,闭经;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蛇咬伤。大叶山桂

大叶云实

别名:铁藤、刺藤、铁藤根

味性:甘辛;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活血消肿。主跌打损伤。大叶云实

大夜关门

别名:羊蹄风、猪腰藤、关门草

味性:甘、酸、苦;温。

归经:心;肾经。

主治:收敛固精。主脱肛及子宫脱垂。大夜关门

大一枝箭

别名:铁色箭、忽地笑、鹿葱、祖先花、岩大蒜、黄龙爪、独脚蒜头

味性:性微温,味辛甘。

主治:解疮毒,消痈肿,杀虫。治痈肿,疔疮结核,汤火灼伤。大一枝箭

大枣
大枣大枣

别名:枣、红枣、枣子、干枣、美枣、良枣、壶、木蜜、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

味性:甘;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大枣(图)

单体蕊黄芪

别名:色卡[藏名]

味性:甘,温。

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单体蕊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