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大肠经的温性中药列表
|
- 八仙过海
- 巴豆叶
- 白腹锦鸡
- 白辣蓼
- 白苏子
- 白鱼尾
- 扁豆藤
- 扁豆衣
- 槟榔
- 蚕豆茎
- 穇子
- 赤石脂
- 穿石藤
- 大火草根
- 地蜂子
- 钓樟根皮
- 豆油
- 肥皂核
- 肥皂荚
- 榧根皮
- 枫柳皮
- 蜂蜡
- 蝮蛇骨
- 橄榄核
- 狗爪樟皮
- 枸橘叶
- 海松子
- 海芋
- 诃子
- 核桃仁
- 红地榆
- 红曲
- 厚朴
- 化金丹
- 黄香薷
- 鲫鱼头
- 檵花根
- 假蒟
- 焦槟榔
- 金沸草
- 苦杏仁
- 狸肉
- 列当
- 罗勒
- 马蓼
- 米皮糠
- 牡荆子
- 木瓜核
- 木槿皮
- 木麻黄
- 木天蓼根
- 南瓜子
- 逆阿落
- 柠檬叶
- 牛骨
- 女萎
- 荠薴
- 荠苎
- 千金子霜
- 窃衣
- 狨
- 肉苁蓉
- 肉豆蔻
- 山茴芹
- 石碱
- 石榴皮
- 松木皮
- 松球
- 桃子
- 鲦鱼
- 薇籽
- 乌桕
- 乌桕木根皮
- 乌梅
- 香豆蔻
- 橡实
- 薤白
- 杏仁
- 旋覆花
- 雪人参
- 鸦片
- 秧鸡
- 羊皮
- 洋虫
- 野槟榔
- 野核桃仁
- 野猪外肾
- 樱额
- 云朴
- 云实
- 枣树皮
- 皂荚
- 皂荚子
- 粘人花根
- 照山白
- 猪蓼子草
- 猪牙皂
- 竹叶椒
- 紫杜鹃
- 紫藤子
别名:溪桃、野桃、杨波叶、蒲羌癀、白波越子、白背枫、白花醉鱼草、白鱼鲫、山苦桃、白鸡公尾、白背叶、尖尾枫、黄合叶、王记叶、单叶埔姜、独叶埔姜、白花洋泡、七里香、贼侧草、羊耳朵、瘴气花
味性:苦;微辛;性温。
归经:入心、肾、大肠三经。
主治:祛风化湿;行气活血。主头风痛;风湿痹痛;胃脘痛;腹胀,痢疾;跌打骨折;无名肿毒;湿疹;皮肤瘙痒。白鱼尾
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
味性:苦辛,温。
归经:胃;大肠经。
主治: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槟榔(图)
- 《中国药典》槟榔
- 《中药大辞典》槟榔
- 《中华本草》槟榔
- 《本草纲目》槟榔
- 《本草备要》槟榔
- 《本草便读》槟榔
- 《本草乘雅半偈》槟榔
- 《本草从新》槟榔
- 《本草撮要》槟榔
- 《本草分经》槟榔
- 《本草害利》槟榔
- 《本草经解》槟榔
- 《本草经集注》槟榔
- 《本草蒙筌》槟榔
- 《本草求真》槟榔
- 《本草图经》槟榔
- 《本草新编》槟榔
- 《本草衍义》槟榔
- 《本草易读》槟榔
- 《本草择要纲目》槟榔
- 《本经逢原》槟榔
- 《得配本草》槟榔
- 《海药本草》槟榔
- 《雷公炮炙论》槟榔
- 《雷公炮制药性解》槟榔
- 《名医别录》槟榔
- 《食疗本草》槟榔
- 《中药炮制》槟榔
- 《汤液本草》槟榔
- 《新修本草》槟榔
- 《药鉴》槟榔
- 《药笼小品》槟榔
- 《药性切用》槟榔
- 《饮食须知》槟榔
- 《玉楸药解》槟榔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槟榔
- 《证类本草》槟榔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槟榔
- 《中药学》槟榔
- 《千金翼方》槟榔
- 《瘴疟指南》槟榔
- 《外科全生集》槟榔
- 《冯氏锦囊秘录》槟榔
- 《冷庐医话》槟榔
- 《中医饮食营养学》槟榔
- 《顾松园医镜》槟榔
- 《医学入门》槟榔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吃油脂、红土
味性:甘涩,温。
归经:归胃、大肠经。
主治:涩肠,止血,收湿,生肌。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赤石脂(图)
- 《中国药典》赤石脂
- 《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赤石脂
- 《本草备要》赤石脂
- 《本草便读》赤石脂
- 《本草崇原》赤石脂
- 《本草从新》赤石脂
- 《本草撮要》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分经》赤石脂
- 《本草经解》赤石脂
- 《本草蒙筌》赤石脂
- 《本草求真》赤石脂
- 《本草思辨录》赤石脂
- 《本草图经》赤石脂
- 《本草新编》赤石脂
- 《本草衍义》赤石脂
- 《本草易读》赤石脂
- 《本草择要纲目》赤石脂
- 《本经逢原》赤石脂
- 《长沙药解》赤石脂
- 《得配本草》赤石脂
- 《雷公炮制药性解》赤石脂
- 《名医别录》赤石脂
- 《药笼小品》赤石脂
- 《药性切用》赤石脂
- 《药征续编》赤石脂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赤石脂
- 《证类本草》赤石脂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赤石脂
- 《中药学》赤石脂
- 《千金翼方》赤石脂
- 《冯氏锦囊秘录》赤石脂
- 《顾松园医镜》赤石脂
- 《医学入门》赤石脂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蜂子芪、山蜂子、软梗蛇扭、毛猴子、独脚伞、独脚委陵菜、三爪金、地蜘蛛、铁枕头、三叶翻白草、狼牙委陵菜、铁秤砣、铁钮子、播丝草、白里金梅、三片风、地风子、三叶蛇子草、三叶翻白菜、三叶薄扇、三叶蛇莓、大花假蛇莓、三张叶、蜂子七、土蜂子、大救驾、地骨造、独立金蛋
味性:甘;温。
归经:肺;大肠;胃;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用于肠炎,痢疾,牙痛,胃痛,腰痛,胃肠出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过多,骨髓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骨结核,烧烫伤,毒蛇咬伤。地蜂子
别名:痕芋头、狼毒[广东]、野芋头、山芋头、大虫芋、天芋、天蒙、天荷、羞天草、隔河仙、观音莲、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独脚莲、野芋、木芋头、广东万年青、老虎芋、毒芋头、老虎蒙、大叶野芋头、奚芋头、土塘、天河芋、广东狼毒、朴薯头、大狼毒、本狼毒、姑婆芋、大麻芋、大附子、猪不拱、猪管豆、化骨丹、蛇芋、狗神芋
味性:辛,温。
归经:心;肝;胆;大肠经。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肺结核,肠伤寒;外用治虫、蛇咬伤,疮疡肿毒。海芋
别名:蛤药、酿苦瓜、封口好、毕拨子、假荖、蛤荖、假蒌、猪拨菜、蛤蒌、山蒌、大柄蒌、马蹄蒌、荜拨、巴岩香、蛤蒟、不拨子、木柄蒌、荜拨子、钻骨风、臭蒌
味性:苦;性温。
归经:心;肺;脾;大肠经。
主治: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络;消肿。主风寒咳喘;风湿痹痛;脘腹胀满;泄泻痢疾;产后脚肿;跌打损伤。假蒟
别名:零陵香[华东]、九层塔、香草、鸭香、省头草、矮糠、香佩兰[江苏]、兰香、香菜、翳子草、千层塔、香花子、家佩兰、苏薄荷、紫苏薄荷、丁香罗勒、野金砂、鱼香、薄荷树、熏草、燕草、蕙草、西王母菜、零陵香、铃铃香、铃子香、香佩兰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主治:疏风行气,化湿消食,活血,解毒。治外感头痛,食胀气滞,脘痛,泄泻,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皮肤湿疮,瘾疹瘙痒。罗勒(图)
别名:小木通[云南]、白木通[湖南]、粗糠藤、万年藤、穿山藤、小叶鸭脚力刚、钥匙藤、蔓楚、牡丹蔓、山木通、木通草、白木通、苏木通、花木通、菊叶威灵仙
味性:辛,温。
归经:归肝;脾;大肠经。
主治:治泻痢脱肛,惊痫寒热,妊妇浮肿,筋骨疼痛。女萎
别名:肉松蓉、纵蓉、地精、金笋、大芸、黑司令、马足、马芝、寸芸
味性:甘、咸,温。
归经:归肾;大肠经。
主治: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肉苁蓉(图)
- 《中国药典》肉苁蓉
- 《中药大辞典》肉苁蓉
- 《中华本草》肉苁蓉
- 《本草纲目》肉苁蓉
- 《本草备要》肉苁蓉
- 《本草便读》肉苁蓉
- 《本草乘雅半偈》肉苁蓉
- 《本草崇原》肉苁蓉
- 《本草从新》肉苁蓉
- 《本草撮要》肉苁蓉
- 《本草分经》肉苁蓉
- 《本草分经》肉苁蓉
- 《本草经解》肉苁蓉
- 《本草经集注》肉苁蓉
- 《本草蒙筌》肉苁蓉
- 《本草求真》肉苁蓉
- 《本草图经》肉苁蓉
- 《本草新编》肉苁蓉
- 《本草衍义》肉苁蓉
- 《本草易读》肉苁蓉
- 《本草择要纲目》肉苁蓉
- 《本经逢原》肉苁蓉
- 《得配本草》肉苁蓉
- 《雷公炮炙论》肉苁蓉
- 《雷公炮制药性解》肉苁蓉
- 《名医别录》肉苁蓉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肉苁蓉
- 《中药炮制》肉苁蓉
- 《吴普本草》肉苁蓉
- 《新修本草》肉苁蓉
- 《药鉴》肉苁蓉
- 《药笼小品》肉苁蓉
- 《药性切用》肉苁蓉
- 《玉楸药解》肉苁蓉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肉苁蓉
- 《证类本草》肉苁蓉
- 《中药学》肉苁蓉
- 《千金翼方》肉苁蓉
- 《冯氏锦囊秘录》肉苁蓉
- 《中医饮食营养学》肉苁蓉
- 《顾松园医镜》肉苁蓉
- 《医学入门》肉苁蓉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肉果、玉果、顶头肉、迦拘勒、豆蔻、扎地、麻失
味性:辛,温。
归经:入肺、大肠经。
主治:温中,下气,消食,固肠。治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肉豆蔻(图)
- 《中国药典》肉豆蔻
- 《中药大辞典》肉豆蔻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肉豆蔻
- 《本草备要》肉豆蔻
- 《本草便读》肉豆蔻
- 《本草乘雅半偈》肉豆蔻
- 《本草从新》肉豆蔻
- 《本草撮要》肉豆蔻
- 《本草害利》肉豆蔻
- 《本草害利》肉豆蔻
- 《本草经解》肉豆蔻
- 《本草蒙筌》肉豆蔻
- 《本草求真》肉豆蔻
- 《本草图经》肉豆蔻
- 《本草新编》肉豆蔻
- 《本草衍义》肉豆蔻
- 《本草易读》肉豆蔻
- 《本草择要纲目》肉豆蔻
- 《本经逢原》肉豆蔻
- 《得配本草》肉豆蔻
- 《海药本草》肉豆蔻
- 《雷公炮制药性解》肉豆蔻
- 《中药炮制》肉豆蔻
- 《汤液本草》肉豆蔻
- 《药笼小品》肉豆蔻
- 《药性切用》肉豆蔻
- 《玉楸药解》肉豆蔻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肉豆蔻
- 《证类本草》肉豆蔻
- 《中药学》肉豆蔻
- 《冯氏锦囊秘录》肉豆蔻
- 《顾松园医镜》肉豆蔻
- 《医学入门》肉豆蔻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桊子树、桕树、木蜡树、木油树、木梓树、虹树、蜡烛树
味性:苦,微温。
归经:入肺、脾、肾、大肠经。
主治: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用于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伤;外用治疔疮,鸡眼,乳腺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乌桕
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味性:酸,温。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乌梅(图)
别名:芧栗、橡栗、梂、皂斗、橡子、杼斗、橡斗子、柞子、栎子、麻沥果、、抒斗子、栎木子、麻枥果
味性:苦涩,微温。
归经:脾;大肠;肾经。
主治:收敛固脱;止血;解毒。主泄泻痢疾;便血;痔血;脱肛;小儿疝气;疮痈久溃不乳腺炎;睾丸炎;面(黑干)。橡实(图)
别名:野薤、野葱、薤白头、野白头、薤根、藠头、大头菜子、野蒜、小独蒜、小蒜、宅蒜、藠子
味性:辛苦,温。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主治: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疼痛,痰饮咳喘,泄痢后重。薤白(图)
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甜梅
味性:苦,温。
归经:入肺、大肠经。
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杏仁(图)
- 《中药大辞典》杏仁
- 《中华本草》杏仁
- 《本草备要》杏仁
- 《本草便读》杏仁
- 《本草崇原》杏仁
- 《本草撮要》杏仁
- 《本草分经》杏仁
- 《本草分经》杏仁
- 《本草分经》杏仁
- 《本草害利》杏仁
- 《本草害利》杏仁
- 《本草经解》杏仁
- 《本草经解》杏仁
- 《本草思辨录》杏仁
- 《本草新编》杏仁
- 《本草易读》杏仁
- 《本草择要纲目》杏仁
- 《本经逢原》杏仁
- 《长沙药解》杏仁
- 《得配本草》杏仁
- 《滇南本草》杏仁
- 《雷公炮炙论》杏仁
- 《雷公炮制药性解》杏仁
- 《中药炮制》杏仁
- 《汤液本草》杏仁
- 《药鉴》杏仁
- 《药笼小品》杏仁
- 《药征》杏仁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杏仁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杏仁
- 《中药学》杏仁
- 《医方考》杏仁
- 《外科全生集》杏仁
- 《冯氏锦囊秘录》杏仁
- 《顾松园医镜》杏仁
- 《医学入门》杏仁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金沸草[全草]、六月菊、鼓子花、滴滴金、小黄花子、金钱花、驴儿菜、金福花、金佛花、蕧、盗庚、盛椹、戴椹、飞天蕊、野油花、夏菊、金钱菊、艾菊、迭罗黄、满天星、黄熟花、水葵花、金盏花、复花、小黄花、猫耳朵花、驴耳朵花、金沸花、伏花、全福花
味性:苦,辛、咸,微温。
归经:肺;胃;大肠经。
主治:消痰行水;降气止呕。主咳喘痰粘;哆嗦噫气;胸痞胁痛。旋覆花(图)
别名:百鸟不停、老虎刺尖、到钩刺、黄牛刺、马豆、牛王刺、药王子、员实、天豆、朝天子、云实子、云实籽、铁场豆
味性:辛;苦;温。
归经:肺;大肠经。
主治:清热除湿,杀虫。治痢疾,疟疾,消渴,小儿疳积。云实
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大皂角、乌犀
味性:辛,温。
归经:肺;大肠经。
主治: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歪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皂荚(图)
别名:牙皂、小牙皂、眉皂、皂荚、鸡栖子、皂角、猪牙皂角、乌犀、小皂、小皂荚
味性:辛咸,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主治:通窍,涤痰,搜风,杀虫。治中风口噤,头风,风痼,喉痹,痰喘,痞满积滞,关格不通,痈肿,疥癞,癣疾,头疮。猪牙皂
别名:土花椒[湖南、上海]、山花椒[广东]、野花椒[四川]、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玉椒、山花椒、鸡椒、白总管、万花针、岩椒
味性:辛,温。
归经:肺;大肠经。
主治: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虫腹痛,牙痛,湿疮。竹叶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