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中药列表/13
|
- 马蹄根
- 马尾连
- 玛瑙
- 麦冬
- 麦门冬
- 麦奴
- 麦穗七
- 鳗鲡鱼膏
- 满江红
- 满江红根
- 蔓荆子叶
- 芒消
- 芒硝
- 芒小米草
- 芒叶小米草
- 芒种花
- 杧果树皮
- 猫胡子花
- 猫爪子
- 毛白杨
- 毛瓣绿绒蒿
- 毛草龙
- 毛草龙根
- 毛翠雀花
- 毛冬瓜根
- 毛冬瓜叶
- 毛发唐松草
- 毛蜂子
- 毛贯众
- 毛果小甘菊
- 毛莲蒿
- 毛脉酸模
- 毛女贞
- 毛笋
- 毛叶轮环藤
- 毛叶天胡荽
- 毛叶小寒药
- 毛枝鱼藤
- 毛轴碎米蕨
- 毛竹
- 毛足铁线蕨
- 茅瓜
- 茅瓜叶
- 茅栗根
- 茅香
- 茅香根
- 梅根
- 美登木
- 美汉草
- 美花风毛菊
- 美丽风毛菊
- 美人蕉根
- 美商陆子
- 美穗草
- 蒙自虎耳草
- 蒙自木蓝
- 猕猴桃
- 猕猴桃藤
- 猕猴桃藤中汁
- 米百合
- 米麦麨
- 米面蓊根
- 米面蓊叶
- 密花轮环藤
- 密花美登木
- 密花树
- 蜜柑草
- 绵参
- 绵马贯众
- 绵毛金腰
- 绵枣儿
- 明萼草
- 磨盘草子
- 魔芋
- 墨汁鬼伞
- 母猪菜
- 母猪草
- 牡荆
- 牡蛎
- 牡鼠粪
- 木鳖根
- 木鳖子根
- 木防己
- 木蝴蝶
- 木黄连
- 木槿叶
- 木槿子
- 木兰花
- 木兰皮
- 木蓝
- 木薯
- 苜蓿根
- 南板蓝根
- 南板蓝叶
- 南川升麻
- 南丹参
- 南瓜藤
- 南苜蓿
- 南沙参
- 南蛇竻根
- 下一页
别名:麦冬、虋冬、不死药、禹余粮
味性:甘微苦,寒。
归经:肺;胃;心经。
主治: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麦门冬(图)
- 《中药大辞典》麦门冬
- 《中华本草》麦门冬
- 《本草纲目》麦门冬
- 《本草备要》麦门冬
- 《本草便读》麦门冬
- 《本草乘雅半偈》麦门冬
- 《本草崇原》麦门冬
- 《本草从新》麦门冬
- 《本草撮要》麦门冬
- 《本草害利》麦门冬
- 《本草经解》麦门冬
- 《本草经集注》麦门冬
- 《本草蒙筌》麦门冬
- 《本草思辨录》麦门冬
- 《本草图经》麦门冬
- 《本草新编》麦门冬
- 《本草衍义》麦门冬
- 《本草择要纲目》麦门冬
- 《本经逢原》麦门冬
- 《得配本草》麦门冬
- 《雷公炮制药性解》麦门冬
- 《名医别录》麦门冬
- 《神农本草经》麦门冬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麦门冬
- 《中药炮制》麦门冬
- 《汤液本草》麦门冬
- 《吴普本草》麦门冬
- 《新修本草》麦门冬
- 《药性切用》麦门冬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麦门冬
- 《证类本草》麦门冬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麦门冬
- 《中药学》麦门冬
- 《千金翼方》麦门冬
- 《冯氏锦囊秘录》麦门冬
- 《侣山堂类辩》麦门冬
- 《医学衷中参西录》麦门冬
- 《顾松园医镜》麦门冬
- 《医学入门》麦门冬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山酢浆草、麦子七、大酸梅草、钻地蜈蚣、三块瓦、断脚蜈蚣、上天梯、地海椒、大酸米子草、老鸦酸
味性:酸、涩,寒。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泄泻,痢疾,目赤肿痛,小儿口疮;外用治乳腺炎,带状疱疹。麦穗七
别名:红浮飘、红浮萍、紫薸、三角薸、草无根、水浮漂、红浮漂、浮飘、浮漂、带子薸、紫萍、红叶草、绿萍
味性:辛,寒。
归经:肺;膀胱经。
主治:发汗,祛风,透疹。治风湿疼痛,风瘙瘾疹,麻疹透发不出,癣疮,火伤。满江红
别名:剪耳花、山黄花、过路黄、栽秧花、金丝桃、洱海连翘、猪牳柳、云南连翘、蜂子王、细连翘、大过路黄、小黄花、黄花香、黄香果、土连乔、山栀子、土连翘
味性:微苦,寒。
归经:肝;肾;膀胱经。
主治:清热解毒,利尿,行瘀。治肝炎,感冒,痢疾,淋病,疝气,筋骨疼痛,喉蛾,牙痛,鼻衄,黄水疮,跌打损伤。芒种花
别名:草里金钗、锁匙筒、水仙桃、针筒草、水秧草、水灯香、水香蕉、扫锅草、草龙、假黄车、假蕉
味性:味苦;微辛;性寒。
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感冒发热;小儿疳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高血压;水肿;湿热泻痢;淋痛;白浊;带下;乳痈;疔疮肿毒;痔疮;烫火伤;毒蛇咬伤。毛草龙
别名:躲蛇生、避蛇灵、朱砂灵、躲蛇草、背蛇生、小南木香、岩蚌壳
味性:苦;微辛;微寒。
归经:肝;胃经。
主治:行气止痛;散瘀止血;清热消食。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腹痛;痢疾;鼻衄;痔疮出血。毛叶小寒药
别名:江南竹、孟宗竹、南竹、茅竹、猫头竹、狸头竹
味性:甘、淡,微涩,寒。
主治:清热,利尿,活血,袪风。;叶:主治烦热口渴,小儿发热,高热不退,疳积。;根状茎:治关节风痛。;鲜笋配方:外治火器伤。毛竹
别名:解毒草、老鼠瓜、山熊胆、金丝瓜、老鼠黄瓜、老鼠香瓜、狗黄瓜、银丝莲、野黄瓜、老鼠拉冬瓜、大种老鼠拉冬瓜、天瓜、耗子瓜、小苦瓜蒌、王瓜、土瓜、野甜瓜、山天瓜、牛奶子、波瓜公、狗屎瓜、小鸡黄瓜
味性:味甘;苦;微涩;性寒。
归经:归肺;肝;脾经。
主治:清热解毒;化瘀散结;化痰利湿。主疮痈肿毒;烫火饬;肺痈咳嗽;咽喉肿痛;水肿腹胀;腹泻;痢疾;酒疸;湿疹;风湿痹痛。茅瓜
别名:岩耳巴、反背红、红岩草、心叶蒙自虎耳草、大虎耳草
味性:微苦辛,寒。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中耳炎,乳腺炎,皮肤溃疡,无名肿毒,外伤出血,麻疹,高热,咳嗽,支气管炎,皮肤过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蒙自虎耳草
别名:大铁扫把、铁马豆、白豆、多花木蓝
味性:苦,寒。
归经:肺;膀胱经。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主肺炎;百日咳;急性胃肠炎;肾炎;牙龈炎;中耳炎;脉管炎;骨髓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蒙自木蓝
别名:藤梨、阳桃、白毛桃、毛梨子、木子、猕猴梨、羊桃、毛叶猕猴桃、大红袍、大零核、猴仔梨、杨桃、绳梨、金梨、野梨、山洋桃、狐狸桃、绳桃、洋桃果、甜梨、毛桃子、野洋桃、公洋桃、鬼桃
味性:甘酸,寒。
归经:肾;胃;胆;脾经。
主治:解热,止渴,通淋。治烦热,消渴,黄疸,石淋,痔疮。猕猴桃(图)
别名:蒟蒻、花杆南星、花杆莲、麻芋子、花伞把、蒻头、白蒟蒻、鬼芋、鬼头、花杯莲、茱芋、黑芋头、花便莲、虎掌、蛇头草根、蛇六谷、雷星、鬼蜡烛、蛇头子、天六谷、星芋
味性:辛,寒。
主治:消肿散结,解毒止痛。用于肿瘤,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魔芋(图)
别名:黄荆、小荆、楚
味性:实:苦、温;叶:苦、寒;根:甘、若、平;茎:甘、平。
主治:1、白带下。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2、小肠疝气。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甚效。;3、湿痰白浊。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4、耳聋。用牡荆子泡酒常饮。;叶:;1、九窍出血。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2、小便尿血。治方同上。;3、腰脚风湿。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根:各各上风疾。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茎:灼疮发热,风牙痛。青盲内障。;荆沥:;1、中风口噤。服荆沥,每次一升。;2、头风头痛。用日取荆沥饮服。;3、喉痹疮肿。取荆沥细细咽服。或以荆一把,水煎服。;4、心虚惊悸,形容枯瘦。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5、赤白痢。久不愈。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6、疮癣。用荆沥涂搽。牡荆(图)
别名:左牡蛎、海蛎子壳、左壳、蛎蛤、古贲、左顾牡蛎、牡蛤、蛎房、蚝莆、蚝壳、海蛎子皮、蚝山
味性:咸,微寒。
归经:肝;肾经。
主治:平肝潜阳;重镇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主眩晕耳鸣;惊悸失眠;瘰疬瘿瘤;症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漏;带下。牡蛎(图)
- 《中国药典》牡蛎
- 《中药大辞典》牡蛎
- 《中华本草》牡蛎
- 《本草纲目》牡蛎
- 《本草备要》牡蛎
- 《本草便读》牡蛎
- 《本草乘雅半偈》牡蛎
- 《本草崇原》牡蛎
- 《本草从新》牡蛎
- 《本草撮要》牡蛎
- 《本草分经》牡蛎
- 《本草分经》牡蛎
- 《本草经解》牡蛎
- 《本草经集注》牡蛎
- 《本草蒙筌》牡蛎
- 《本草求真》牡蛎
- 《本草思辨录》牡蛎
- 《本草新编》牡蛎
- 《本草衍义》牡蛎
- 《本草易读》牡蛎
- 《本草择要纲目》牡蛎
- 《本经逢原》牡蛎
- 《长沙药解》牡蛎
- 《得配本草》牡蛎
- 《海药本草》牡蛎
- 《雷公炮炙论》牡蛎
- 《雷公炮制药性解》牡蛎
- 《名医别录》牡蛎
- 《神农本草经》牡蛎
- 《食疗本草》牡蛎
- 《中药炮制》牡蛎
- 《汤液本草》牡蛎
- 《吴普本草》牡蛎
- 《新修本草》牡蛎
- 《药笼小品》牡蛎
- 《药征》牡蛎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牡蛎
- 《证类本草》牡蛎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牡蛎
- 《中药学》牡蛎
- 《千金翼方》牡蛎
- 《外科全生集》牡蛎
- 《医学衷中参西录》牡蛎
- 《顾松园医镜》牡蛎
- 《医学入门》牡蛎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土防己[江西]、青藤根[广东]、青藤香、钻骨龙、金锁匙[广东]、广防己、土防己、土木香、白木香、牛木香、金锁匙、紫背金锁匙、百解薯、青藤根、钻龙骨、青檀香、银锁匙、板南根、白山蕃薯、青藤仔、千斤坠、圆藤根、倒地铃、穿山龙、盘古风、乌龙、大防己、蓝田防己
味性:苦;辛;寒。
归经:膀胱;肾;脾;肺经。
主治:祛风止痛,行水清肿,解毒,降血压。用于风湿痹痛、神经痛、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外治跌打损伤、蛇咬伤。木防己
别名:千层纸、千张纸、破布子、满天飞、兜铃、三百两银药、玉蝴蝶、云故纸、白故子、海船果心、白玉纸、白干层、纸肉、故纸、洋故纸、鸭船层纸、海船皮、千纸肉、磊刀树、白故纸、白千层
味性:苦,寒。
归经:入肺、肝经。
主治:清肺利咽,疏肝和胃。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木蝴蝶(图)
别名:蓝靛叶、靛叶、大青叶
味性:味苦;咸;性寒。
归经:归肺;胃;心;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温热病;高热头痛;发斑;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丹毒;猩红热;麻疹;咽喉肿痛;口疮;痄腮;淋马结炎;肝痈;吐血;衄血;牙龈出血;崩漏;疮疖;蛇虫咬伤。南板蓝叶
别名:赤参、红根、奔马草、七里麻、土丹参、丹参、紫丹参、八莲麻、七里蕉、紫根、木羊乳、鼠尾草
味性:味苦;性微寒。
主治: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主胸痹绞痛;心烦;心悸;脘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崩漏;肚脾肿大;关节痛;疝气痛;疮肿。南丹参
别名:沙参、知母、白沙参、苦心、识美、虎须、白参、志取、文虎、文希、羊婆奶、泡参、面杆杖、桔参、泡沙参、稳牙参、保牙参、土人参
味性:甘,微寒。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南沙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