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性中药列表/15
|
- 铅灰
- 铅霜
- 荨麻
- 茜草
- 茜草根
- 枪花药
- 蜣螂
- 荞麦秸
- 荞麦七
- 荞麦叶
- 茄根
- 芹花
- 秦皮
- 青藏虎耳草
- 青刺尖
- 青黛
- 青海马尾连
- 青蒿
- 青蒿露
- 青脚莲
- 青粱米
- 青木香
- 青丝龙
- 青丝线
- 青头菌
- 青蛙胆
- 青葙
- 青蟹
- 青叶丹
- 青叶胆
- 青鱼
- 青鱼胆
- 青竹标
- 轻粉
- 蜻蜒兰
- 琼枝
- 秋海棠茎叶
- 秋葵
- 秋牡丹根
- 秋石
- 秋唐松草
- 蚯蚓
- 球花马蓝
- 曲花紫堇
- 曲枝假蓝
- 全光菊
- 全叶马兰
- 鹊
- 蚺蛇胆
- 蘘草
- 人参叶
- 人中白
- 人中黄
- 忍冬藤
- 日中花
- 戎盐
- 榕树皮
- 柔毛水杨梅
- 肉爬皂
- 如意草
- 汝兰
- 乳白香青
- 乳腐
- 软骨过山龙
- 软骨藻
- 软水黄连
- 软丝藻
- 软枣子
- 蕤核
- 蕤仁
- 箬叶
- 赛北紫堇
- 赛番红花
- 赛金刚
- 三白草
- 三白草根
- 三叉虎根
- 三叉苦
- 三尖杉
- 三角泡
- 三颗针
- 三面刀
- 三色堇
- 三筒管
- 三丫苦叶
- 三叶木蓝
- 三叶委陵菜
- 伞杨
- 散血莲
- 散血芹
- 散瘀草
- 桑白皮
- 桑柴灰
- 桑根
- 桑黄
- 桑皮汁
- 桑椹
- 桑椹子
- 桑芽
- 桑叶
- 下一页
别名:锯锯藤、拉拉秧、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茹藘、茹卢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味性:苦,寒。
归经:归肝经。
主治:凉血,止血,祛瘀,通经。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茜草(图)
别名: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
味性:苦,寒。
归经:入心。
主治:肝经。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茜草根
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蛣蜣、天社、转丸、弄丸、推丸、胡蜣螂、推车客、推屎虫、黑牛儿、大乌壳硬虫、夜游将军、屎蜣螂、滚屎虫、车屎客、大将军、触角牛、铁角牛、天水牛
味性:咸,寒。
归经:肝;胃;大肠经。
主治:解毒,消肿,通便。用于疮疡肿毒,痔漏,便秘。蜣螂(图)
别名:白药子、石天荞、红要子、金翘仁、红药子、金荞仁、黑驴蛋、红药、荞麦头、荞麦蔓、珠沙莲
味性:酸苦,寒。
主治:凉血消瘀,祛湿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痢疾,崩漏带下,风湿痹痛,疮疖,烧伤。荞麦七
别名:梣皮、岑皮、樊槻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皮、木皮
味性: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主治:清热燥湿,收涩,明目。用于热痢,泄泻,赤白带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秦皮(图)
- 《中国药典》秦皮
- 《中药大辞典》秦皮
- 《中华本草》秦皮
- 《本草纲目》秦皮
- 《本草备要》秦皮
- 《本草便读》秦皮
- 《本草乘雅半偈》秦皮
- 《本草崇原》秦皮
- 《本草从新》秦皮
- 《本草撮要》秦皮
- 《本草分经》秦皮
- 《本草经集注》秦皮
- 《本草蒙筌》秦皮
- 《本草求真》秦皮
- 《本草图经》秦皮
- 《本草易读》秦皮
- 《本经逢原》秦皮
- 《长沙药解》秦皮
- 《得配本草》秦皮
- 《雷公炮制药性解》秦皮
- 《名医别录》秦皮
- 《神农本草经》秦皮
- 《中药炮制》秦皮
- 《汤液本草》秦皮
- 《新修本草》秦皮
- 《药笼小品》秦皮
- 《药性切用》秦皮
- 《药征续编》秦皮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秦皮
- 《证类本草》秦皮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秦皮
- 《中药学》秦皮
- 《千金翼方》秦皮
- 《冯氏锦囊秘录》秦皮
- 《医学入门》秦皮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蒿、荍、草蒿、方渍、三庚草、野兰蒿、黑蒿、白染艮、方溃、香丝草、酒饼草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肝;胆经。
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主暑热;暑湿;湿温;阴虚发热;疟疾;黄疸。青蒿(图)
别名:土青木香、青藤香、蛇参根、独行根、马兜铃根、兜零根、云南根、独行木香、土木香、百两金、土麝、铁扁担、痧药、木香、理木香、兜铃根、独行根云南根、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
味性:辛苦,寒。
归经:肺;胃经。
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青木香(图)
别名: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狼尾巴果、鸡冠菜、土鸡冠、狐狸尾、指天笔、牛尾巴花、犬尾鸡冠花、草蒿;姜蒿;昆仑草;野鸡冠、冠苋、牛母莴;牛尾行
味性:苦;性寒。
归经:肝;膀胱经。
主治:燥湿清热,杀虫,止血。治风瘙身痒,疮疥,痔疮,金疮出血。青葙(图)
别名:金竹标、小南苏、大南苏、小过山龙、爬岩龙、爬树龙、密腺崖角藤、水蜈蚣、大软筋藤、九龙上调、爬山虎、过江龙、大金笔标、小石芝藤、大青笔标、爬地龙、水底蜈蚣、青竹丝、爬树蜈蚣
味性:苦,寒。
归经:肺;肝;脾;肾经。
主治:去瘀镇痛,润肺止咳。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麻木,支气管炎,百日咳。青竹标
别名:蠖蚓、竖蚕、丘螾、蝽端、附蚓、寒蟪、寒蚓、蜿螾、引无、曲螾、曲蟮、土龙、地龙子、地龙、朐躵、土螾、虫蟮
味性:咸,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蚯蚓(图)
别名:忍冬、银花藤、金银藤、老翁须、金钗股、大薜荔、水杨藤、千金藤、鸳鸯草、鹭鸶藤、忍冬草、左缠藤、忍寒草、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藤、金银花杆、甜藤、右篆藤、右旋藤、二花秧、银花秧、净制忍冬藤、二花藤
味性:甘,寒。
归经:归心;肺经。
主治:清热解毒;通络。主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忍冬藤
别名:水杨梅、五气朝阳草、地椒、头晕药、蓝布正、路边香、卜地香、凤凰窝、换骨丹、南布正、毛通经、虎掌叶、小益母、香鸡归、老蛇骚、路边黄、乌骨鸡、草水杨梅、中华水杨梅、大仙鹤草、大路边黄、头晕草、大疮药、龙须草、瘦狗还阳、萝卜解、蝴蝶菜、水白菜、水儿惊风草、草本水杨梅
味性:苦、辛;性寒。
归经:脾;肾;肝经。
主治:补脾肾,祛风湿,消痈肿。治腹泻,痢疾,白带,崩漏,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柔毛水杨梅
别名:软枣、猿枣、圆枣、藤瓜、藤梨果、猕猴梨、藤梨
味性:甘;微酸;微寒。
归经:胃经。
主治:滋阴清热;除烦止渴;能淋。主热病津伤或阴血不足;烦渴引饮;砂淋;石淋;维生素C缺乏症;牙龈出血;肝炎;多作滋补营养剂。软枣子
别名:水木通、五路白、白水鸡、水伴深乌、白面姑、过塘莲、三点白、水牛草、水九节莲、白花莲、白叶莲、一白二白、田三白、土玉竹、白黄脚、五叶白、白桔朝、白花照水莲、天性草、白舌骨、塘边藕
味性:苦辛,寒。
归经:归肺、膀胱经。
主治:清利湿热,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三白草(图)
别名:三桠苦、小黄散、鸡骨树、三丫苦、三枝枪、三叉虎
味性:苦,寒。
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痛。防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暑,治感冒高热,扁桃体炎,咽喉炎,肺脓疡,肺炎,疟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胃痛,黄疸型肝炎,断肠草(钩吻)中毒。外用治跌打扭伤,虫蛇咬伤,痈疖肿毒,外伤感染,湿疹,皮炎。三叉苦
别名:假苦瓜、假蒲达、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倒地铃、棕子草、炮掌果、小果倒地铃、白花仔草、带藤苦楝、灯笼草
味性:苦;辛;寒。
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黄疸;淋证;湿疹;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三角泡
别名:三爪金、地蜘蛛、三片风、软梗蛇扭、三张叶、地风子、白里金梅、烂苦春、独立金蛋、三叶蛇子草、三叶蛇莓、铁秤砣、地蜂子
味性:苦,微寒。
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治骨结核,口腔炎,瘰疬,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三叶委陵菜
别名:活血莲、眉风草、大叶凤凰尾巴草、凤丫蕨、凤丫草、眉凤草、羊角草、铁蕨、凤尾草
味性:微辛;寒;微苦;凉。
归经:肝经。
主治:祛风清热,活血解毒。根茎:治目赤肿痛,眉棱骨痛,风湿关节痛,闭经;全草:治乳痈,肿毒。散血莲
别名:退血草、散血草、白毛筋骨草、地龙胆、紫背金盘、破血丹、石灰菜
味性:苦,寒。
主治:消炎,凉血,接骨。用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肺热咳血,疮,疖,乳腺炎,脱肛,痔疮,肿瘤,外伤出血,烧烫伤,骨折。散瘀草
别名:桑实、葚、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
味性:甘;酸;性寒。
归经:肝;肾经。
主治: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桑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