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味中药列表/12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竹砂仁

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竹生小肉座菌

味性:辛;涩;平。

主治:祛风除湿;解毒止痒。主风湿性关节炎;外阴白斑。竹砂仁

竹叶吉祥草

别名:竹叶红参、马耳朵草、珊瑚草、白龙须、缠百合

味性:涩,凉。

主治:调经,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神经性头痛。竹叶吉祥草

椎连栎

别名:黄栗

味性:涩、微苦,微温。

主治:止咳,定喘。主治感冒。椎连栎

锥栗

别名:栲栗、山椎、锥子树、勒翠、桂林栲、米锥栗

味性:种子:甘,平;壳斗及叶:苦、涩,平。

主治:健胃补肾,除湿热。;种子:治肾虚,痿弱,消瘦。;壳斗及叶:治湿热,腹泻。锥栗

锥连栎

别名:黄栗

味性:微苦;涩;性微温。

主治:止咳;平喘。主感冒;咳嗽痰多;气喘。锥连栎

子楝树根

味性:味苦;涩;性平。

主治:解毒止痢;止血。主痢疾;崩漏;外伤出血。子楝树根

紫八宝

味性:甘;涩、微苦;平。

归经:心;肺;肾经。

主治:清热解毒;敛疮;祛风镇痛;补益心肾。主疮疡痈疽;瘰疬;痔核;感冒头痛;风寒痹痛;痛风;肺炎;肺结核;心悸;虚劳;阳萎;妇女不孕;癫痫;神经障碍;便秘;虫积;食积;腱鞘炎。紫八宝

紫椿

味性:苦;甘;涩;温。

主治:燥湿;止血;杀虫。主溃疡病;胃、肠道出血;血崩;痢疾;肠炎;皮肤瘙痒;痈疖;痔疮。紫椿

紫地榆

别名:隔山消、赤地榆

味性:苦、涩,寒。

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鼻衄;外用治跌打损伤。紫地榆

紫花苣苔

别名:石豇豆、岩参、斜柱苣苔、石参

味性:苦、微涩,平。

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燥湿。主治跌打损伤,骨折,消化不良,腹泻,菌痢,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还可治咳血,风湿疼痛,支气管炎,哮喘,疟疾,贫血。紫花苣苔

紫藿香

别名:涩藿香

味性:辛、涩、微苦,平。

主治:清热,消炎,健脾胃。主治小儿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小儿消化不良;外用治疮,疖,烧烫伤。紫藿香

紫金皮

别名:火把草、胖关藤、掉毛草、紫金藤、黄藤根

味性:苦涩,温。

主治:续筋接骨,祛瘀通络。治骨折,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紫金皮

紫金血藤

别名:血藤、黄皮血藤、气藤、香血藤

味性:辛;涩;性温。

归经:肝;脾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止痛;活血止血。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痨伤吐血;闭经;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金疮肿毒。紫金血藤

紫堇
紫堇

别名:蝎子花、断肠草[贵州]、楚葵、蜀堇、苔菜、水卜菜、赤芹、紫芹、起贫草、断肠草、野花生、闷头花、麦黄草、山黄连、水黄连、羊不吃

味性:苦涩,凉。

归经:肺;肾;脾经。

主治:治肺结核咳血,遗精,疮毒,顽癣。紫堇

紫荆丫

味性:性平,味苦涩。

主治:去风湿,解热毒。治风湿筋骨疼痛,涂痈疮红肿。紫荆丫

紫荆桠

味性:味苦;涩;性平。

主治:祛风;除湿;解毒。主风湿痹痛;痈疽肿毒。紫荆桠

紫萝兰

味性:辛、涩,平。

主治:清热解毒。痈疽疮疡。紫萝兰

紫泡

别名:栽秧泡、硬枝黑琐莓、覆盆子、红刺泡、黑托盘、多叶悬钩子

味性:根:苦、涩,平;果:甘、酸,微温。

主治:根:止泻痢,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消炎。;果:补肾涩精。治痢疾,腹泻,风湿关节痛,痛风,急、慢性肝炎,月经不调,小儿疳积,挫伤疼痛,湿疹,皮肤化脓感染,口腔炎,咽颊炎,牙龈炎,泌尿道结石,神经衰弱,遗精,早泄。紫泡

紫青藤
紫青藤

别名:青藤、画眉杠、铁骨散、常青藤、山黄芪、小叶青、画眉跳杠、铁包金、大叶铁包金

味性:微涩;温。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健脾消疳。主风湿痹痛;产后腹痛;痛经;经闭;外伤肿痛;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紫青藤

紫青藤根

别名:青藤、画眉杠、铁骨散、常青藤、山黄芪、小叶青金华

味性:微涩,温。

主治:治关节酸痛,小儿疳积,妇女经闭。紫青藤根

紫三角

别名:叶子花

味性:苦、涩,温。

主治:调和气血。主治妇女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紫三角

紫薇

别名:搔痒树、紫荆皮[四川]、紫金标[江西]

味性:微苦、涩,平。

主治:活血,止血,解毒,消肿。用于各种出血,骨折,乳腺炎,湿疹,肝炎,肝硬化腹水。紫薇

紫薇叶

味性:味微苦;涩;性寒。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痈疮肿毒;乳痈;痢疾;湿疹;外伤出血。紫薇叶

紫油木

别名:青香木、梅江

味性:微苦、涩,凉。

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治痢疾,肠炎,腹泻,外伤出血,疮疡湿疹。紫油木

紫油木叶

别名:假椿、紫叶

味性:涩微苦,凉。

归经:大肠经。

主治:清热解毒。治痢疾,肠炎,疮疡湿疹。紫油木叶

自来血

别名:血经草

味性:微甘、涩,温。

主治:活血调经,补气养血,生肌,止咳。;劳伤咳嗽:根3两,泡酒服。;外治刀伤:叶捣烂敷伤处。;月经不调:配方用,水煎服。自来血

棕板

别名:棕榈皮、棕榈木皮、棕皮

味性:性平,味苦、涩。

主治:收涩止血。棕板

棕榈根

别名:棕树根

味性:味苦;涩;性凉。

主治:收效止血;涩肠止痢;除湿;消肿;解毒。主吐血;便血;崩漏;带下;痢疾;淋浊;水肿;关节疼痛;瘰疬;流注;跌打肿痛。棕榈根

棕榈花

别名:棕榈木子、棕笋

味性:苦涩,平。

归经:肝;脾经。

主治:治泻痢,肠风,血崩,带下,瘰疬。棕榈花

棕榈皮

别名:拼榈木皮、棕毛、棕皮、棕、拼榈、棕衣树、百页草、定海针

味性:苦涩,平。

归经:肝;脾;大肠经。

主治:收敛止血。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伤出血。棕榈皮

棕榈叶

味性:味苦;涩;性平。

归经:脾;胃经。

主治:收敛止血;降血压。主吐血;劳伤;高血压病。棕榈叶

棕树根

味性:性平,味苦涩。

主治:止血,祛湿,消肿解毒。治吐血,便血,血淋,血崩,带下,痢疾,关节痛,水肿,瘰疬,流注,跌打损伤。棕树根

棕树心

味性:味苦;涩;性平。

归经:心;脾经。

主治:养心安神;收敛止血。主心悸;头昏;崩漏;脱肛;子宫脱垂。棕树心

棕竹

别名:筋头竹、棕树、美三

味性:味甘;涩;性平。

归经:入肝、肾二经。

主治:收敛止血。主鼻衄;咯血;吐血;产后出血过多。棕竹

棕竹根

味性:味甘;涩;性平。

主治:祛风除湿;收敛止血。主风湿痹痛;鼻衄;咯血;跌打劳伤。棕竹根

总状绿绒蒿

味性:微苦;涩;寒。

主治:清热解毒;止痛。主肺炎;传染性肝炎;风热头痛;跌打损伤;骨折;关节肿痛。总状绿绒蒿

柞木

别名:柞树、蒙子树根、蒙子刺根、葫芦刺、凿树、刺柞、鼠木

味性:苦、涩,寒。

主治:清热利湿,散瘀止血,消肿止痛。;根皮、茎皮:用于黄疸水肿,死胎不下。;根、叶:用于跌打肿毒,骨折,脱臼,外伤出血。柞木

柞木叶

味性:味苦;涩;性寒。

归经:心经。

主治:清热解毒;解毒;散瘀消肿。主婴幼儿泄泻;痢疾;痈疖肿毒;跌打骨折;扭伤脱臼;死胎不下。柞木叶

柞树皮

别名:柞树、橡子树、青风栎、小叶槲树、岛输尔巴姆那木

味性:微苦、涩,平。

主治:利湿,清热,解毒。治肠炎腹泻,痢疾,黄疸,痔疮。柞树皮

柞树叶

味性:微苦;涩;性平。

主治: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痈肿,痔疮。柞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