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胃经的辛味中药列表/3
|
- 牡荆茎
- 木姜子
- 木姜子根
- 木姜子茎
- 木棉皮
- 木天蓼根
- 木香子
- 南鹤虱
- 南山藤
- 楠材
- 楠木皮
- 硇砂
- 尿桶弓
- 柠檬桉叶
- 柠檬皮
- 柠檬叶
- 牛蒡子
- 胖血藤
- 炮姜
- 佩兰
- 砒石
- 砒霜
- 朴消
- 漆树木心
- 荠薴
- 荠苎
- 千打锤
- 千金子
- 千灵丹
- 羌活鱼
- 秦艽
- 青木香
- 青桐翠木
- 蝤蛑
- 苒苒草
- 蘘荷子
- 荛花
- 热痱草
- 人参娃儿藤
- 肉豆蔻衣
- 瑞香根
- 瑞香花
- 三钻风
- 沙芥
- 砂仁
- 砂仁花
- 砂仁壳
- 山茶根
- 山矾根
- 山胡椒
- 山胡椒根
- 山茴芹
- 山姜
- 山橿根
- 山柰
- 山皮条
- 山藤藤秧
- 山玉桂
- 杉材
- 杉木
- 上石田螺
- 神曲
- 肾蕨
- 升麻
- 生姜
- 石菖蒲
- 石膏
- 石椒草
- 石刷把
- 使君子叶
- 树腰子
- 水菖蒲
- 水茴香
- 水蓼
- 水麻tiao
- 水苏
- 水细辛
- 松蒿
- 松寄生
- 檀香
- 糖芥
- 天仙子
- 铁锈
- 通城虎
- 茼蒿
- 桐叶千金藤
- 土瓜狼毒
- 土桂皮
- 土金耳环
- 土良姜
- 土香薷
- 胃友
- 莴苣子
- 乌头附子尖
- 乌药
- 无患子中仁
- 吴茱萸
- 吴茱萸根
- 吴茱萸叶
- 芜菁
- 下一页
别名:山胡椒、木香子、木樟子、山姜子、山苍子[贵州南部]、木椒子、腊梅柴、大木姜、香桂子、猴香子、生姜材、黄花子、辣姜子
味性:辛、苦,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健脾,燥湿,调气,消食。治胃寒腹痛,泄泻,食滞饱胀。木姜子
别名:假夜来香、各山消、苦凉菜、帕格俄姆、帕空耸[傣语]、苦菜藤、通光散、团叶藤、春筋藤、双根藤、假猫豆、帕格牙姆、帕空耸
味性:辛;苦;凉。
归经:肺;胃经。
主治:祛风;除湿;止痛;清热和胃。主感冒;风湿关节痛;腰痛;妊娠呕吐;食管癌;胃癌。南山藤
别名:紫硇砂、白硇砂、碱硇砂、红硇砂、藏脑、脑砂、淡硇砂、北庭砂、亦砂、黄砂、狄盐、气砂、赤砂、透骨将军、戎硇、岩硇砂
味性:咸苦辛,温。
归经:入肝、脾、胃经。
主治:紫硇砂:软件,消积,散瘀消肿。用于经闭,癌肿;外用治目翳胬肉,痈肿疮毒。;白硇砂:化痰。用于咳嗽痰多。硇砂
别名:水肿木、火汤木、山木香、羊角、黑汉豆、三角果、雷公柴、亚婆树、金耳环、落地金钱
味性:味微苦;辛;性凉。
归经:心;肝;脾;胃经。
主治:祛风消肿;凉血解毒;收敛生肌。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烫火伤;溃疡。尿桶弓
味性: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肚经。
主治:散风除湿,健胃止痛;角毒止痒。主风寒感冒;风湿骨痛;胃气痛;食积;痧胀吐泻;痢疾;哮喘;疟疾;疮疖;风疹;湿疹;顽癣;水火烫伤;炮弹伤。柠檬桉叶
别名: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黍粘子、蝙蝠刺、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大牛子、牛子、大牛了、土大酮子
味性:辛苦,凉。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牛蒡子(图)
别名:毛血藤、云钩莲、百解药、荞叶细辛、荞麦蔓、云扣莲、白前蓼、黄美蔓、黄腰子蔓、何首乌蔓
味性:酸;辛;性凉。
归经:肺;胃经。
主治:健胃,止咳。治胃痛食胀,肺痨咳嗽,吐血,百日咳,风湿痛。胖血藤
别名:兰草、泽兰、圆梗泽兰、省头草、茴、兰、水香、都梁香、大泽兰、燕尾香、香水兰、孩儿菊、千金草、女兰、香草、醒头草、石瓣、针尾凤、蕳、兰泽
味性:辛,平。
归经:归脾;胃经。
主治:清暑,辟秽,化湿,调经。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佩兰(图)
别名:朴硝石、消石朴、海末、朴硝、盐消、皮消、水消、海皮硝、毛硝、朴消石、海皮消、毛消
味性:辛苦咸,寒。
归经:胃;大肠经。
主治: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朴消
别名:续随子、打鼓子、一把伞、小巴豆、看园老、千两金、菩萨豆、联步、滩板救、拒冬实、拒冬子、百药解、千金药解
味性:辛、温。
归经:肺;胃;膀胱经。
主治:逐水消肿;解毒杀虫。主水肿;腹水;二便不利;经闭;疥癣癞疮;痈肿;毒蛇咬伤及疣赘。千金子(图)
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秦胶、秦纠、秦爪、左宁根、秦札、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味性:苦辛,平。
归经:胃;肝;胆经。
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秦艽(图)
- 《中国药典》秦艽
- 《中药大辞典》秦艽
- 《中华本草》秦艽
- 《本草纲目》秦艽
- 《本草备要》秦艽
- 《本草便读》秦艽
- 《本草乘雅半偈》秦艽
- 《本草崇原》秦艽
- 《本草从新》秦艽
- 《本草撮要》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分经》秦艽
- 《本草害利》秦艽
- 《本草害利》秦艽
- 《本草经解》秦艽
- 《本草经集注》秦艽
- 《本草蒙筌》秦艽
- 《本草求真》秦艽
- 《本草图经》秦艽
- 《本草新编》秦艽
- 《本草易读》秦艽
- 《本草择要纲目》秦艽
- 《本经逢原》秦艽
- 《得配本草》秦艽
- 《雷公炮炙论》秦艽
- 《雷公炮制药性解》秦艽
- 《名医别录》秦艽
- 《神农本草经》秦艽
- 《中药炮制》秦艽
- 《汤液本草》秦艽
- 《新修本草》秦艽
- 《药鉴》秦艽
- 《药笼小品》秦艽
- 《药性切用》秦艽
- 《玉楸药解》秦艽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秦艽
- 《证类本草》秦艽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秦艽
- 《中药学》秦艽
- 《外科全生集》秦艽
- 《冯氏锦囊秘录》秦艽
- 《顾松园医镜》秦艽
- 《医学入门》秦艽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土青木香、青藤香、蛇参根、独行根、马兜铃根、兜零根、云南根、独行木香、土木香、百两金、土麝、铁扁担、痧药、木香、理木香、兜铃根、独行根云南根、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
味性:辛苦,寒。
归经:肺;胃经。
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肿。用于眩晕头痛,胸腹胀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青木香(图)
别名:蝤媒、拨棹子、蟳、海蟳、金蟳、赤甲红、石其角、石蟹、火蠓、红夹子、鬼脸儿
味性:味咸;微辛;性温。
归经:脾;胃经。
主治:活血化瘀;消食;通乳。主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消化不良;食积痞满;乳法不足。蝤蛑
别名:大叶香薷、假鱼香、小鱼仙草、山苏麻、土荆芥、月味草、野香薷、姜芥、四方草、痱子草、霍乱草、香花草
味性: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肺;脾;胃经。
主治:发表祛暑;利湿和中;消肿止血;散风止痒。主风寒感冒;阴暑头痛;恶心;脘痛;白痢;水肿;衄血;痔血;疮疖;阴痒;湿疹;痱毒;外伤出血;蛇虫咬伤。热痱草
别名:麝囊、蓬莱花、雪花、夺香花、野梦花、山梦花、雪地开花、红总管、雪冻花、雪里开花、蔓花草
味性:甘;辛;性平。
归经:肺;胃;肝经。
主治:活血止痛;解毒散结。主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风湿痛;乳房肿硬;风湿疼痛。瑞香花
别名: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江西婺源]、美草、姜叶淫羊藿、和山姜、姜七、高良姜、鸡爪莲
味性:辛、温。
归经:肺;胃经。
主治:祛风通络,理气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山姜(图)
别名:金耳环、打不死、石钱、上树田螺
味性:辛;微苦;凉。
归经:肺;肝;胃经。
主治:清肺止咳;凉血止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风湿疼痛;牙痛;痢疾;风疹;皮肤湿痒;恶疮肿疖;梅毒。上石田螺
别名:圆羊齿、蜈蚣草、篦子草、石黄皮、天鹅抱蛋、石蛋果、蛇蛋参、凤凰蛋、犸骝卵、凤凰草、圆蕨、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梳篦草、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石上丸、凤凰蕨、何汗蕨、金鸡尾、夭鹅抱蛋、蕨薯、落地珍珠、马骝卵、凉水时、麻雀蛋、凤凰卵、石窝蛋、猫蛋果、雉鸡蛋、圆牙齿、芒蛋、狗睾丸、雉鸡尾、乌脚蕨、狗核莲
味性:苦辛,平。
归经:肝;肾;胃;小肠经。
主治: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肾蕨
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味性:甘辛微苦,凉。
归经:入肺、脾、胃经。
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升麻(图)
- 《中国药典》升麻
- 《中药大辞典》升麻
- 《中华本草》升麻
- 《本草纲目》升麻
- 《本草备要》升麻
- 《本草便读》升麻
- 《本草乘雅半偈》升麻
- 《本草崇原》升麻
- 《本草从新》升麻
- 《本草撮要》升麻
- 《本草分经》升麻
- 《本草分经》升麻
- 《本草分经》升麻
- 《本草分经》升麻
- 《本草分经》升麻
- 《本草害利》升麻
- 《本草经解》升麻
- 《本草经集注》升麻
- 《本草蒙筌》升麻
- 《本草求真》升麻
- 《本草图经》升麻
- 《本草新编》升麻
- 《本草易读》升麻
- 《本草择要纲目》升麻
- 《本经逢原》升麻
- 《长沙药解》升麻
- 《得配本草》升麻
- 《滇南本草》升麻
- 《雷公炮炙论》升麻
- 《雷公炮制药性解》升麻
- 《名医别录》升麻
- 《神农本草经》升麻
- 《中药炮制》升麻
- 《汤液本草》升麻
- 《吴普本草》升麻
- 《新修本草》升麻
- 《药鉴》升麻
- 《药笼小品》升麻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升麻
- 《证类本草》升麻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升麻
- 《中药学》升麻
- 《千金翼方》升麻
- 《外科全生集》升麻
- 《冯氏锦囊秘录》升麻
- 《顾松园医镜》升麻
- 《医学入门》升麻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姜、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味性:辛,温。
归经:肺;胃;脾经。
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生姜(图)
- 《中国药典》生姜
- 《中药大辞典》生姜
- 《中华本草》生姜
- 《本草纲目》生姜
- 《本草备要》生姜
- 《本草便读》生姜
- 《本草从新》生姜
- 《本草撮要》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分经》生姜
- 《本草害利》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经解》生姜
- 《本草求真》生姜
- 《本草思辨录》生姜
- 《本草图经》生姜
- 《本草新编》生姜
- 《本草衍义》生姜
- 《本草易读》生姜
- 《本草择要纲目》生姜
- 《本经逢原》生姜
- 《长沙药解》生姜
- 《得配本草》生姜
- 《雷公炮制药性解》生姜
- 《食疗本草》生姜
- 《食物疗法》生姜
- 《中药炮制》生姜
- 《汤液本草》生姜
- 《药鉴》生姜
- 《药笼小品》生姜
- 《药性切用》生姜
- 《药征续编》生姜
- 《饮食须知》生姜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生姜
- 《证类本草》生姜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生姜
- 《中药学》生姜
- 《千金翼方》生姜
- 《外科全生集》生姜
- 《冯氏锦囊秘录》生姜
- 《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 《饮膳正要》生姜
- 《中医饮食营养学》生姜
- 《顾松园医镜》生姜
- 《医学入门》生姜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菖蒲叶、山菖蒲、水剑草、香菖蒲、药菖蒲、昌本、菖蒲、昌阳、昌羊、尧时薤、尧韭、木蜡、阳春雪、望见消、九节菖蒲、苦菖蒲、粉菖、剑草、剑叶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昌草、剑叶
味性:辛,微温。
归经:归心、胃经。
主治: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石菖蒲(图)
别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细理石、细石、软石膏、寒水石
味性:辛甘,寒。
归经:肺;胃经。
主治: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石膏(图)
-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膏
- 《中药大辞典》石膏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膏
- 《本草纲目》石膏
- 《本草备要》石膏
- 《本草便读》石膏
- 《本草乘雅半偈》石膏
- 《本草崇原》石膏
- 《本草从新》石膏
- 《本草撮要》石膏
- 《本草害利》石膏
- 《本草害利》石膏
- 《本草经解》石膏
- 《本草经集注》石膏
- 《本草蒙筌》石膏
- 《本草求真》石膏
- 《本草思辨录》石膏
- 《本草图经》石膏
- 《本草新编》石膏
- 《本草衍义》石膏
- 《本草易读》石膏
- 《本草择要纲目》石膏
- 《本经逢原》石膏
- 《长沙药解》石膏
- 《得配本草》石膏
- 《雷公炮炙论》石膏
-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膏
- 《名医别录》石膏
- 《神农本草经》石膏
- 《中药炮制》石膏
- 《汤液本草》石膏
- 《新修本草》石膏
- 《药笼小品》石膏
- 《药征》石膏
- 《玉楸药解》石膏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膏
- 《证类本草》石膏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石膏
- 《中药学》石膏
- 《千金翼方》石膏
- 《冯氏锦囊秘录》石膏
- 《侣山堂类辩》石膏
-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
- 《顾松园医镜》石膏
- 《医学入门》石膏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九牛二虎草、铜脚一枝蒿、白虎草、羊膻草、石椒、石交、石胡椒、千里马、羊不吃、铁扫把、石椒草、铜脚地枝蒿、小锒毒、臭草
味性:苦、辛,凉。
归经:肺;胃经。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感冒,扁桃体炎,腮腺炎,支气管炎,胃痛腹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腰痛,跌打损伤。石椒草(图)
别名:泥昌、水昌、水宿、茎蒲、白昌、溪荪、兰荪、昌蒲、昌阳泥菖蒲、蒲剑、水八角草、家菖蒲、臭蒲、大叶菖蒲、土菖蒲
味性:味辛;苦;性温。
归经:心;肝;胃经。
主治:化痰开窍;除湿健胃;杀虫止痒。主痰厥昏迷;中风;癫痫;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食积腹痛;痢疾泄泻;风湿疼痛;湿疹;疥疮。水菖蒲
别名:蔷、虞蓼、泽蓼、辣蓼草、柳蓼、川蓼、水红花、药蓼子草、红蓼子草、白辣蓼、胡辣蓼、痛骨消、红辣蓼、假辣蓼、斑蕉萆、水辣蓼、小叶辣蓼、蓼、蔷虞、川寥、红蓼干草、辣蓼、辣柳草、撮胡、辣子草
味性:辛,平。
归经:脾;胃;大肠经。
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水蓼(图)
别名:芥蒩、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劳蒩、野紫苏、山升麻、乌雷公、朋头草、陈痧草、水鸡苏
味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疏风理气,止血消炎。治感冒,痧症,肺痿,肺痈,头风目眩,口臭,咽痛,痢疾,产后中风,吐血,衄血,血崩,血淋,跌打损伤。水苏(图)
别名:土癞蜘蛛香、毛细辛、石南七细辛、南坪细辛、苕叶细宰
味性:辛;温。
归经:肺;心;小肠;肾;胃经。
主治:发散风寒;温肺化饮;理气止痛。主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痰饮喘咳;脘腹气滞胀痛。水细辛
别名:土肉桂、假桂皮、小粘药、山肉桂
味性:味辛;甘;性温。
归经:胃;脾;肝经。
主治:祛风散寒;温经适血;止痛。主风寒痹痛;腰痛;经闭;痛经;跌打肿痛;胃脘寒痛;腹痛;虚寒泄泻外用治外伤出血;蛇咬伤。土桂皮
别名:山苏子、水荆芥、野香薷、香薷草、小叶薄荷、满坡香、野荆芥、白花茵陈、香草、五香草、山薄荷、暑草、对叶接骨丹、土茵陈、香草头、土薄荷、土薷香、野上比苏、鱼香草、水芳药、边枝花、酒饼叶、排香草、蜜蜂草
味性:辛,微温。
归经:归肺;胃经。
主治:发汗解暑;化湿利尿。主夏季感冒;中暑;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湿疹;痈疮。土香薷
别名:叶上花、清香桂、万年青、土丹皮、大风消、野樱桃、三两金、三两银、黑杆草、铁铃胆、观音柴、断虫草、全青、棉草木、铁角兰、花子藤、木远志
味性:辛苦,平。
归经:肝;胃经。
主治:行气活血;祛风止痛。主胃脘疼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胃友
别名:天台乌、台乌、矮樟、香桂樟、铜钱柴、班皮柴、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根、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
味性:辛;温。
归经:脾;胃、肝、肾、膀胱。
主治: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乌药(图)
- 《中国药典》乌药
- 《中药大辞典》乌药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乌药
- 《本草备要》乌药
- 《本草便读》乌药
- 《本草乘雅半偈》乌药
- 《本草从新》乌药
- 《本草撮要》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分经》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害利》乌药
- 《本草经解》乌药
- 《本草蒙筌》乌药
- 《本草求真》乌药
- 《本草思辨录》乌药
- 《本草图经》乌药
- 《本草新编》乌药
- 《本草衍义》乌药
- 《本草易读》乌药
- 《本草择要纲目》乌药
- 《本经逢原》乌药
- 《得配本草》乌药
- 《滇南本草》乌药
- 《雷公炮制药性解》乌药
- 《中药炮制》乌药
- 《汤液本草》乌药
- 《药鉴》乌药
- 《药笼小品》乌药
- 《玉楸药解》乌药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乌药
- 《证类本草》乌药
- 《中药学》乌药
- 《冯氏锦囊秘录》乌药
- 《顾松园医镜》乌药
- 《医学入门》乌药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左力、食茱萸吴萸、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味性:辛苦,温。
归经:入肝、胃经。
主治: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吴茱萸(图)
- 《中国药典》吴茱萸
- 《中药大辞典》吴茱萸
- 《中华本草》吴茱萸
- 《本草备要》吴茱萸
- 《本草便读》吴茱萸
- 《本草乘雅半偈》吴茱萸
- 《本草崇原》吴茱萸
- 《本草从新》吴茱萸
- 《本草撮要》吴茱萸
- 《本草分经》吴茱萸
- 《本草分经》吴茱萸
- 《本草分经》吴茱萸
- 《本草分经》吴茱萸
- 《本草害利》吴茱萸
- 《本草经解》吴茱萸
- 《本草经集注》吴茱萸
- 《本草蒙筌》吴茱萸
- 《本草求真》吴茱萸
- 《本草思辨录》吴茱萸
- 《本草图经》吴茱萸
- 《本草新编》吴茱萸
- 《本草衍义》吴茱萸
- 《本草易读》吴茱萸
- 《本草择要纲目》吴茱萸
- 《本经逢原》吴茱萸
- 《长沙药解》吴茱萸
- 《得配本草》吴茱萸
- 《雷公炮制药性解》吴茱萸
- 《名医别录》吴茱萸
-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吴茱萸
- 《食疗本草》吴茱萸
- 《中药炮制》吴茱萸
- 《汤液本草》吴茱萸
- 《新修本草》吴茱萸
- 《药鉴》吴茱萸
- 《药笼小品》吴茱萸
- 《药性切用》吴茱萸
- 《药征》吴茱萸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吴茱萸
- 《证类本草》吴茱萸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吴茱萸
- 《中药学》吴茱萸
- 《千金翼方》吴茱萸
- 《外科全生集》吴茱萸
- 《冯氏锦囊秘录》吴茱萸
- 《顾松园医镜》吴茱萸
- 《医学入门》吴茱萸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葑、须、薞芜、荛、大芥、蔓菁、葑苁、芥、九英菘、九英蔓菁、诸葛菜、台菜、鸡毛菜、大头菜、狗头芥、蕵芜、五美菜
味性:苦辛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经。
主治:消食下气,解毒消肿。主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咳嗽;疔疮痈肿。芜菁(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