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蓼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水蓼
Shuǐ Liǎo
水蓼
别名蔷、虞蓼、泽蓼、辣蓼草、柳蓼、川蓼、水红花、药蓼子草、红蓼子草、白辣蓼、胡辣蓼、痛骨消、红辣蓼、假辣蓼、斑蕉萆、水辣蓼、小叶辣蓼、蓼、蔷虞、川寥、红蓼干草、辣蓼、辣柳草、撮胡、辣子草
功效作用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英文名 
始载于唐本草
毒性无毒
归经胃经脾经大肠经
药性
药味

地方名:水辣蓼、水胡椒、红辣蓼、斑蕉草、蓼子草白辣蓼、水公子、辣花子、小叶辣蓼、辣蒿、辣蓼子棵、打竹、辣草、水流仙、细辣蓼、柳草、痛骨消、药蓼、红蓼子草、药蓼子草、辣子草、辣柳草。

商品名辣蓼草、辣蓼、蓼子草、红辣蓼。

处方名:辣蓼、辣蓼草、红辣蓼、蓼子草。

文献名水蓼、辣蓼、蔷、虞蓼、蔷蓼、蔷虞、泽蓼、辛菜、蓼芽菜、蓼子、卜蓄、苦蓼、竹叶菜、柳蓼、川蓼、胡椒蓼、胡辣蓼、辛蓼。  

目录

  1. 植物来源
  2. 植物形态
  3. 药材采集
  4. 药材形态
  5. 性味特点
  6. 功用主治
  7. 用法用量
  8. 宜忌
  9. 选方
  10. 临床应用
  11. 考证
  12. 参考

植物来源

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

生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实(寥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材采集

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形态

干燥全草,茎红褐色至红紫色,有浅纵皱,节部膨大;质坚而脆,断面稍呈纤维性,皮部菲薄,浅砖红色,本部白色,中

水蓼的穗状花

空。叶片干枯,灰绿或黄棕色,多皱缩破碎;托叶鞘状,棕黄色,常破裂。有时带花序,花多数脱落,花蕾米粒状。味辛辣。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蓼的种类很多,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  

性味特点

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冷,无毒。"

③《纲目》:"蓼叶,辛,温,无毒。"

④《本草求原》:"苦湿,平。"  

功用主治

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①《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③《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④《纲目》:"杀虫。"

⑤《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⑦《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⑧《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宜忌

①《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阴核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②《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选方

①治干霍乱不吐利,四肢烦,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择切)各二两。上二味,以水五盏,煎取三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水蓼饮)

②治风寒太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水泻:红辣蓼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麦芽四钱。水煎,早晚饭前二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脚痛成疮:水蓼(锉)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候疮干自安。(《经验方》)

⑦治阴发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鲜蓼草十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石灰一两。二味调匀,入磁罐收贮封固。如遇阴毒,将笔蘸点患处,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外科启玄》蓼草膏)

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

⑨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鲜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装胶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龄酌减。重症可用干草2~3两(鲜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总量4~6两,直至症状消失盾再服1剂。治疗菌痢、肠炎182例,有效率约95%。疗程1~3天。有报道用30%水蓼煎剂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儿酌减。治疗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药物治愈。疗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泻及制菌作用,无抗药性

②治疗子宫出血

采用水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内,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没,常温静置48小时(每天搅拌3次),然后过滤,得滤液约2000毫升,密闭贮存。每服20毫升,2小时1次。共治疗子宫出血20例,疗程1~4天,全部治愈。  

考证

出自1:陶弘景:蓼,此类又多,人所食,有三种: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名香蓼,亦相似而香,并不甚辛而好食;一是青蓼,人家常有,其叶有圆者、尖者,以圆者为胜,所用即是此。

2.《唐本草》:水蓼叶大似马蓼,生下湿水旁。

3.《本草拾遗》:诸蓼并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人为生菜,最能入腰脚也。

4.《本草衍义》:水蓼,今大率与水红相似,但枝低尔。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

5.《纲目》:韩保升所说甚明,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粬者用其汁耳。水蓼乃水际所生之蓼,叶长五、六寸,比水荭叶稍狭,比家蓼叶稍大,而功用仿佛,故寇氏谓蓼实即水蓼之子者,以此故。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