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中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本病有有效的抗菌药治疗,治愈率高。疗效欠佳或慢性变多是因为未经正规治疗、未及时治疗、使用药物不当或耐药菌株感染。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目录 |
细菌性痢疾病原学
痢疾杆菌属于肠杆菌科志贺氏菌属 (Shi-yella),革兰氏染色阴性,无动力,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适宜于低温潮湿的环境,对阳光直射、加热及一般消毒剂抵抗力差。根据生物化学反应及抗原组成分成4群:A群包括志贺氏志贺氏菌及施氏志贺氏菌,B群包括弗氏志贺氏菌 (8个血清型),C群包括鲍氏志贺氏菌(15个血清型),D群为索氏(宋内氏)志贺氏菌。各群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志贺氏菌还可产生外毒素,因此,所致临床症状较重。20世纪末,志贺氏菌感染少见,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流行;弗氏志贺氏菌感染在中国占首要地位,且易转成慢性,排菌时间长;索氏志贺氏菌感染有增高的趋势,但感染较轻。
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
1.急性菌痢: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全腹压痛、左下腹压痛明显。
2.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3.慢性菌痢:有持续轻重不等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的痢疾症状,病程超过两个月。
急性菌痢
主要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可分成四型:①普通型。起病急,有中度毒血症表现,怕冷、发热达39℃、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稀便转成脓血便,每日数十次,量少,失水不显著。一般病程10~14天。②轻型。全身中毒症状、腹痛、里急后重均不明显,可有低热、糊状或水样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一般每日10次以下。粪便镜检有红、白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以此与急性肠炎相鉴别。一般病程3~6天。③重型。有严重全身中毒症状及肠道症状。起病急、高热、恶心、呕吐,剧烈腹痛及腹部(尤为左下腹)压痛,里急后重明显,脓血便,便次频繁,甚至失禁。病情进展快,明显失水,四肢发冷,极度衰竭,易发生休克。④中毒型。此型多见于2~7岁体质好的儿童。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达40℃以上,而肠道炎症反应极轻。这是由于痢疾杆菌内毒素的作用,并且可能与某些儿童的特异性体质有关。
中毒型菌痢
又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三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口唇及肢端青紫,皮肤呈花斑状,血压降低,少尿、无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脑水肿型(颅压增高,血压升高,嗜睡,反复呕吐、惊厥,面色苍白,继而昏迷,呼吸衰竭)及混合型(是以上两型的综合表现,最为严重)。由于中毒型的肠道症状不明显,极易误诊。
慢性菌痢
菌痢患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 2个月以上者。部分病例可能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致病菌种类(弗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有关,也可能与全身情况差或胃肠道局部有慢性疾患有关。主要病理变化是结肠溃疡性病变,溃疡边缘可有息肉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瘢痕,导致肠道狭窄,若瘢痕正在肠腺开口处,可阻塞肠腺,导致囊肿形成,其中贮存的病原菌可因囊肿破裂而间歇排出。分型如下:
①慢性隐伏型。病人有菌痢史,但无临床症状,大便病原菌培养阳性,作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菌痢的表现。
②慢性迁延型。病人有急性菌痢史,长期迁延不愈,腹胀或长期腹泻,粘液脓血便,长期间歇排菌。为重要的传染源。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病人有急性菌痢史,急性期后症状已不明显,受凉、饮食不当等诱因致使症状再现,但较急性期轻。
细菌性痢疾诊断依据
急性菌痢
- 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 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 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
- 粪便常规:粘液脓血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红细胞与巨噬细胞;粪便细菌培养:分离到痢疾杆菌;粪便免疫检测:痢疾杆菌抗原阳性。
诊断
在流行季节,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者均应考虑本病,对无典型症状,而有高热等毒血症表现的儿童,更应警惕本病,应及时作肛拭子或用温盐水灌肠取大便检查,如果镜检粪便见大量脓球和红细胞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作粪便细菌培养以鉴定菌群,并作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治疗。对慢性菌痢患者,应作乙状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粘膜病变,并采取标本作培养,以助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急性胃肠炎、阿米巴痢疾、等鉴别,中毒型菌痢应与鉴别,慢性痢疾应与结肠癌、等鉴别。细菌性食物中毒多集体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呕吐剧烈、水样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临床表现与急性重型、中毒型菌痢相似。应及早作盐水灌肠,采取大便标本作镜检及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缓慢,少有毒血症症状,里急后重感轻,便次较少,要注意与菌痢相区别。其腹痛以右侧为主,典型者有果酱样大便,粪镜检见红细胞成堆,而白细胞少,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乙状结肠镜检查所见两者不同,于病变部位取材检查病原体也不相同。对慢性腹泻患者,应想到直肠癌的可能性,及时作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急性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反复惊厥,嗜睡、昏迷、迅速发生回圈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慢性菌痢
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两个月以上。
细菌性痢疾预防
消灭传染源是预防措施之一,除治愈患者外,必须对托幼、饮食业及自来水厂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带菌者,调离工作岗位并予以治疗。切实做好饮食卫生、水源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增强机体免疫力,中国正在试用口服菌痢活疫苗,以刺激肠道持续产生分泌型IgA,保护人体免受痢疾杆菌的侵袭。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一样。
首先,要管理好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要积极彻底地进行治疗。
第二,切断传播途径,喝开水不喝生水,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第三,切断传播途径,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
第四,保护易感人群,近年来使用志贺菌依链株减毒活菌苗口服,可产生IgA,以防止痢菌菌毛贴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毒素的致泻作用。
也有学者采用X线照射及氯霉素或亚硝胍诱变等不同方式获得减毒变异株,用于主动免疫,已获初步效果。但总的来说,由于痢疾杆菌的亚型比较多,因此,制成特异性的疫苗难度较大。另外,病愈后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持续时间也不长,因此,最重要的预防措施还是切断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治疗
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除一般治疗外,可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作病原治疗。如复方磺胺甲基异唑、氯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亦可应用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等治疗。中毒性痢疾应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如抗休克、冬眠药物和脱水药的应用等。慢性菌痢可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治疗。
1.急性菌痢:应用抗生素和其他辅助药为主。
2.急性中毒型菌痢:抗生素联用,积极治疗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3.慢性菌痢:抗菌药联用、加强支持治疗和合并症治疗的综合治疗。
5.休克治疗:选用654-2或阿托品、低分子右旋糖酐、5%碳酸氢纳、多巴胺与阿拉明、西地兰、地塞米松等。
6.呼吸衰竭治疗:选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可拉明或洛贝林等。
7.DIC治疗:选用肝素治疗。 8.中药治疗:黄连、生大蒜、白头翁汤
细菌性痢疾专家提示
菌痢主要是通过痢疾杆菌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进入人体感染,引起结肠化脓性炎症,发生全身中毒症状。因此,预防菌痢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关。急性菌痢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发展为慢性菌痢。中毒型菌痢急骤起病,病情发展快,病情凶险,菌痢症状很不典型。因此,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抢救治疗,切忽贻误病情。是值得医、患家属切记。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痢疾
资料表明,2-7岁儿童发病最多,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1岁以内的年龄组最少发病。在青壮年及儿童中,无性别差异,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多。以上现象,原因不十分清楚,但菌痢的发病,肯定与免疫力降低有关,尤其是肠道的局部免疫力起主要作用。菌痢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中抗体的高低并不一致,而与肠道免疫球蛋白A水平有关。免疫球蛋白A粘附于肠壁形成保护膜,可与细菌特异性结合,形成包被抗体,使细菌不能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良者、慢性病患者及肠功能紊乱者,其肠道免疫球蛋白A水平均低下,不仅容易发病,且比较容易形成慢性菌痢。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见到,两人吃同一份污染食物,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参看
- 《自我调养巧治病》- 细菌性痢疾
- 《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细菌性痢疾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细菌性痢疾
-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细菌性痢疾
- 《传染病学》- 细菌性痢疾
- 《病理学》- 细菌性痢疾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 急性中毒性菌痢
- 痢疾
- 腹泻
- 便血
- 腹痛
- 甲硝唑
根据香港法例第599章 《预防及控制疾病条例》杆菌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为需呈报的传染病。 |
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性痢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乙类法定传染病。 |
杆菌性痢疾为台湾第二类法定传染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