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目录 |
简介
立克次体可引起多种疾病,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持续一至几周发热,头痛,疲乏,虚脱,外周血管炎以及大多病例具有的典型皮疹。
立克次体病包括4组: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Brill-Zinsser病,鼠(地方性)斑疹伤寒和恙虫病;斑点热---落基山斑点热,东方蜱传立克次体病和立克次体痘;Q热和战壕热。埃里希体病是由埃里希体属微生物(一种类立克次体)引起的,经蜱传染给人。
立克次体目大多成员为严格细胞内寄生多形性的球杆菌。虽然它们需生长在活细胞内,但它们是真正的细菌,因为它们具有代谢酶,细胞壁,需氧和对抗生素敏感。大多立克次体通过在动物宿主和可感染人类的昆虫媒介(通常为节肢动物)之间的循环存在于自然界。由于许多立克次体的生长只局限于某些地理区域,因此病人的居住地或新近的旅游处等信息常有助于诊断。
某些立克次体在节肢动物吸附处增殖,产生局部损伤(焦痂)再穿过皮肤或粘膜,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内皮细胞增殖,血管周围渗出和血栓等血管炎。血管内膜炎引起出疹,脑症状和皮肤,组织的坏疽。
习性与繁殖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的许多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比如: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也是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4个的二分裂方式繁殖,它有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等。它能引起人类患病,如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它与一些昆虫关系密切,如森林蜱、体虱,都可以是立克次体的宿主或储存宿主,通过它们作为传播媒介而感染人。
名称由来
这种微生物为什么叫立克次氏体呢?这与发现它的故事以及为此献身的人有关系。
立克次氏体是1909年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1910), 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氏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氏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立克次氏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关,有些与人类有关。
常见种类
普氏立克次氏体
普氏立克次体(R. 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虱传斑疹伤寒或称典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用为研究斑疹伤寒而献身的捷克科学家Von prowazek的姓氏命名。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生流行。普氏立克次体呈多形态性,以短杆形为主,大小为长0.6~2.0mm,宽0.3~0.8mm,在胞质内呈单个或短链状存在(图20-1)。革兰染色阴性,着色较淡。常用Giménez法染色呈鲜红色,效果好;姬姆萨法染色呈紫色或蓝色;Macchiavello法染色呈红色。
储存宿主是病人,传播媒介是人虱,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是虱-人-虱-人。人虱叮咬病人,立克次体进人人虱体内,在肠管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肠管上皮细胞,并随粪便排出体外,感染7~10天后死亡。当感染的人虱叮咬健康人时,立克次体随粪便排泄于人的皮肤上,由于瘙痒而抓伤,立克次体便可侵入人体内致病(图20-2)。由于立克次体的感染性在干燥的虱粪中能保持两个月左右,亦有可能通过呼吸道或球结膜发生感染。致病物质主要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两类。内毒素的化学成分为脂多糖,具有与肠道杆菌内毒素相似的多种生物学活性。可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IL-1和TNF-a。IL-1具有致热性,引起发热;TNF-a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循环障碍、中毒性休克和DIC等。磷脂酶A能溶解宿主细胞膜或吞噬体膜,有利于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此外,微荚膜样粘液层有利于粘附于宿主细胞,并具有抗吞噬作用。
莫氏立克次氏体
莫氏立克次氏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
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引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方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氏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主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鼠、灭虱。
病因病理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学(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片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目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根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行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名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关)
鉴别与诊断
在出疹前的头几天,要区别立克次体病和其他急性传染病是困难的。在立克次体病地方性流行区,虱子,跳蚤的侵染或蜱的叮咬等病史有助于诊断。住在林区或其附近的重病人,不管有无与蜱的接触史,只要有原因不明发热,头痛和虚脱,应怀疑患有落基山斑点热(RMSF)。
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皮疹,在亚急性时为粉红色,斑疹,斑丘疹或瘀点;在暴发型时为瘀点融合或瘀斑,这与RMSF或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脑膜炎球菌出疹在急性期发展迅速,瘀斑触诊感觉柔软;而立克次体疹常在发热第4天出现,几天内逐渐变成瘀斑。
在风疹,出疹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躯干和四肢并很快融合;这很易与RMSF相混淆。风疹的疹子常呈散在性。风疹还伴有耳后淋巴结肿大,无全身中毒体征。
鼠型斑疹伤寒,病情比RMSF和流行性斑疹伤寒轻,疹子为非紫色,非融合状态且不广泛;肾和血管并发症不常见。然而要鉴别鼠型斑疹伤寒和RMSF是困难的,要进行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治疗不应等待到鉴别诊断完成以后。
流行性虱传斑疹伤寒引起与RMSF相似的严重的生理和病理异常反应,包括外周循环衰竭,休克,发绀,瘀斑皮肤坏死,指趾坏疽,氮血症,肾衰竭,谵妄和昏迷。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疹子首先出现在腋窝和躯干,随后扩散到四肢,很少出现于手掌,脚底和面部。
恙虫病,立克次体痘,偶然斑点热会有局部焦痂,流行史常有助鉴别。立克次体痘为水疱疹;蜱传斑疹伤寒常为斑丘疹。在Q热,出疹不常见;在战壕热也少见。在溃疡腺型兔热病(亦有焦痂)及其他型,兔热病没有出疹。莱姆病常产生游走性红斑也应考虑。
立克次体痘病情轻微,常在螨粘附处出现焦痂,随后出现稀疏的绕以红斑的水泡疹。由于水痘也会出现同样的口腔损伤,必须排除。
恙虫病病人所有的临床和病理表现与RMSF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恙虫病流行的地理区域不同,特别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北部,且常伴有焦痂和周围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取血液或组织进行立氏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分离和鉴定,通过荧光染色从皮肤或其他组织中找到病原体有助于确定诊断,特别是RMSF.血清学诊断需取3份血清标本,即发病第1,第2和第4~6周。PCR通过检测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可进行早期诊断。
补体结合反应,针对不同立克次体抗原,RMSF和斑疹伤寒的血清学反应形态不同。斑点热群和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有两种补结抗原:可溶性部分为群各成员共同抗原;纯化部分为各立克次体特异性抗原。各种斑点热(如RMSF,立克次体痘,钮扣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昆士兰蜱斑疹伤寒)可用型特异性洗出的菌体抗原来区别。RMSF和斑疹伤寒初次感染常产生IgM型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在病程第2和第3周出现,发病后3~5天内使用抗生素治疗者出现较晚。在这种情况下,应在4~6周采取晚期恢复期血清。在Brill-Zinsser病,一种7S型抗体在病后几天就迅速出现。Q热抗原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在急性感染,出现2相抗原抗体;1相抗体表明为慢性感染(如肝炎,心内膜炎)。
其他血清学试验 运用纯化抗原进行的血清学试验不仅可区别特异性感染,而且能帮助确定急性期(IgM)和晚期或复发,如Brill-Zinsser病(IgG)免疫球蛋白的类型。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常规诊断;显微镜凝集试验,间接荧光抗体(IFA)和血凝反应可用于鉴定并开始标准化。IFA和补体结合试验有助证实战壕热。小蛛立克次体与其他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但可通过特异性补体结合反应抗体升高加以鉴别。康氏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和澳大利亚立克次体与立氏立克次体和小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但可通过补体结合试验,鼠毒素中和试验和豚鼠体内交叉免疫试验加以区别。
免疫荧光技术已用于从鸡胚组织,豚鼠和蜱中检测立氏立克次体和普氏立克次体。RMSF病人早至病后4天,晚至病后10天可从皮损中检测到立克次体。IFA技术也可从福马林固定组织中检测到立克次体。
分离和鉴定 除了流行病学原因,分离病原体很少进行。如需分离,对斑点热或斑疹伤寒病人,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血液。通过接种豚鼠,小鼠,鸡胚卵黄囊分离立克次体已逐渐被各种组织培养技术所取代。
相关疾病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
别名:立克氏立克次氏体斑疹热;落基山斑点热;落基山斑点热;落矶山斑疹热;;蜱传热;蜱传斑疹伤寒;
临床表现:潜伏期2~14天鵻,平均为7天立氏立克次体感染量越大http潜伏期越短病情也越严重潜伏期后鵻,部分患者可有1~3天的前驱期鵻,表现为食欲减退疲倦、四肢无力和畏寒等症状。
典型患者突然起病体温急剧上升到39~40℃严重患者可出现41℃以上的超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畏光和眼球后痛肝、脾可出现肿大。未经病原治疗发热不退热程可达2~3周,以后多数患者发热缓慢消退鵻。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与其他斑点热不同鵻的鵻是鵻在蜱叮咬处不出现溃疡或焦痂(初疮)鵻,如果叮咬处发生细菌感染可有化脓性炎症改变或脓疱。
80%天90%患者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开始位于手腕和踝部以后扩展到手臂、双足、胸腹部和颌面部皮疹形态为粉红色斑疹直径2~5mm。出疹2~3天后,皮疹出现融和转变为红色或紫色。恢复期皮疹逐渐消退,在手掌足底踝周和腋窝的皱褶处皮疹变为瘀点形成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皮疹的特征性分布皮疹消退后可有短暂的色素沉着和糠皮样脱皮。
没有得到有效治疗m的患者立氏立克次体可使血管内皮鵻的损害加重,出现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性坏疽在鼻尖耳垂、阴囊部和指趾处的皮肤容易发生。如果大动脉血栓形成鵻,可发生肢体坏死和偏瘫重型患者常因心肌炎和肺水肿而死亡。
并发症: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的并发症有休克、心脏和肾衰竭等,一些患者病情恢复后可有耳聋、视力下降肢体瘫痪和反复发作的大疱性红斑等后遗症。
诊断:2周内到过蜱媒存在的小城镇或农村鵻与携带硬蜱的动物有接触史或有被硬蜱叮咬史均是流行病学有用的参考资料。患者急性发热剧烈头痛畏光、眼球后痛以及手腕和踝部有粉红色皮疹应高度怀疑本病。外-斐反应和免疫学阳性结果有利于临床诊断。皮肤皮疹活检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阳性和动物病原体分离阳性有确诊意义。
鉴别诊断:本病的主要鉴别诊断为麻疹,可借助麻疹口腔黏膜科氏斑的特征进行鉴别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相鉴别鵻可借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的瘀点和瘀斑出现早鵻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进行鉴别。
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发现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引起,症状、肺部体征、验血结果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无效。
根据香港大学医学院的最新研究表明,香港等地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是由一种冠状科病毒引起的。由于已经肯定病原体,所以可以称之为冠状病毒肺炎。香港研究人员说,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间接接触传播,冠状科病毒可于体外生存数小时,用手接触眼、口及鼻,即会受感染。港大已发明出抗体测试及病毒基因测试,而其中基因测试可于数小时内知道是否染上非典型肺炎,并且可以将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类型的肺炎区分开来。
非典型肺炎大多数人感染4天后发病,以发烧为首位症状,持续39℃以上数日。部分人可伴有头痛、畏寒、乏力、关节痛、全身酸痛、腹泻。呼吸道症状明显,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重则5天后出现呼吸加速、憋气等呼吸困难症状,极个别病人出现呼吸衰竭,如诊治延误可引起死亡。
上述症状像上呼吸道感染,因此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还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有近期到过该病流行区史或密切接触过病人;验血白细胞1万以内,甚至进行性降低;胸片有不同程度的阴影;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预防措施:
1.保持工作、生活环境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档装修和使用中央空调的单位要定时开窗通风),必要时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使用15%过氧乙酸熏蒸,7毫升/立方米,每天1至2小时);
2.尽量减少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活动;
3.缩短探视病人的时间,接触病人须戴16层棉纱口罩,四小时更换一次。最好隔窗探视;
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5.注意增减衣物,加强户外锻炼,增强体质;
6.一旦发生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治疗。据广东经验,续发的第二代、第三代病人的病原、毒力减弱,病情减轻,因此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食醋熏蒸和服用板蓝根不能阻止该病传播,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