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即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最常见的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乙肝、细菌性痢疾、流脑、结核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在众多传染病中,性传播疾病(简称性病)也许是人们最关心和容易耽误治疗的。传染病的病理过程决定于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和机体的反应,以及是否及时适当的治疗。 大多数传染病通过机体抵抗力增强和适当的治疗可获痊愈。如抵抗力差而又未获及时治疗,可以转为慢性或蔓延扩散,甚至引起死亡。
由于传染病能够通过相互传染对人民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各国都把传染病严格控制和管理。
目录 |
中医“瘟疫”
瘟疫,病名。又名时行、天行时疫、疫疠、疫。指感疫疠之气造成的一时地大流行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素问.本病论》称温疫。《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其发病急剧,证情险恶。若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可见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以疏利透达为主,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可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斑、神志皆乱、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用清瘟败毒饮、白虎合犀角升麻汤等方。参见疫、天行、时行、温疫发斑等条。
常见传染病
-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 (空气传播)
-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水,饮食传播)
-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 (生物媒介等传播)
-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 (接触传播)
最受关注的传染病
- 结核 - ( 1272 views )
- 脚气 - ( 1193 views )
- 癣病 - ( 1139 views )
- 感冒 - ( 971 views )
- 手足口病 - ( 797 views )
- 梅毒 - ( 640 views )
- 甲型H1N1流感 - ( 529 views )
- 肺结核 - ( 487 views )
- 真菌病 - ( 451 views )
- 伤寒 - ( 246 views )
- 一期梅毒 - ( 217 views )
- 乙肝 - ( 153 views )
- 脊髓灰质炎 - ( 10 views )
- 百日咳 - ( 7 views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 7 views )
- 猩红热 - ( 6 views )
- 破伤风 - ( 6 views )
- 疟疾 - ( 6 views )
- 副伤寒 - ( 5 views )
- 流行性感冒 - ( 5 views )
- 禽流感 - ( 5 views )
- 肝炎 - ( 4 views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 4 views )
- 潜伏期 - ( 4 views )
- 血吸虫病 - ( 4 views )
- 狂犬病 - ( 3 views )
- 乙肝表面抗体 - ( 3 views )
- 疑似病例 - ( 3 views )
- 丝虫病 - ( 3 views )
- 水痘 - ( 3 views )
参看:传染病全列表
特点
- 有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它特异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比如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病毒,猩红热的病原体是溶血性链球菌。病原体主要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癣的病原体)、原虫(疟原虫)、蠕虫(蠕虫病的病原体)。
- 有传染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从一个人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每种传染病都有比较固定的传染期,排出病原体,污染环境,传染他人。
- 有免疫性:大多数患者在疾病痊愈后,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机体感染病原体后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
- 可以预防: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人的抵抗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 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能在人群中流行,其流行过程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多方面的流行特征。
病理
病原体进入体内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系统即积极反应,调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不同病原体引起病理改变的基本性质属于炎症范畴。因此传染病的局部和全身反应的变化规律和炎症的规律基本相同。随着病变的发展,临床也出现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和愈复期。病变发展过程和病程及病原体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免疫功能和药物治疗有明显的关系。机体抵抗力强和治疗得当可以缩短病程和减轻损伤,否则病原体繁殖、播散,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感染和感染症
感染症是一种经过医学实证,由病原性的微生物之存在或其活动引起,可对宿主伤害或损坏正常其生理功能的人类或其他物种之疾病。而一个引起感染症的病原,可引发感染的能力在流行病学中特称为感染力。此外,感染症也不可和感染混淆,两者并非同义词,因为感染未必会引发疾病症状或宿主不适。在无限多种类且仍在逐渐产生变异的微生物中,只有极少数能够对健康个体产生疾病。感染症的引发事实上不仅肇因于病原的介入,同时也受到宿主防御影响,前者除了可导致患者生理不正常运作,但有时却是感染者本身的防御机制反应所致,因此一个疾病的表现和严重程度是同时建构于病原和宿主本身两方面。因此依照宿主本身的防御力,这些病原又可进一步归纳为主要病原或伺机性病原。多数感染症不会造成患者死亡,而致病之微生物最终通常会屈服于宿主的免疫反应,进而被清除或潜伏在宿主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免疫机制的参与以杀死或减低病原的活性。但免疫系统对微生物作出的反应常常(但并非全然)是疾病症状的来源,例如发烧、发炎反应、流鼻涕、咳嗽、化脓等,有时这种症状对患者的伤害远大于病原本身的直接伤害。此外,感染疾病、带原或是注射疫苗,甚至是受到结构相似之生物体或非生物,都可能藉以得到抗体而产生对特定病原的免疫力。
新兴疾病
有时微生物和宿主和谐共生共存或互不侵犯,常见于热带地区发源之病毒、某些昆虫、猿、猴或其他物种,由于两方在平衡中共同演化,通常宿主已具备相当程度之抵抗力,同时这些微生物也演化出更有力的致病能力,但当这些微生物由长期共同演化的物种传染至其他毫无抵抗能力之物种时,可能会产生疾病,却对原先共存之物种不造成实质影响,尤其当转移的物种之间基因表现相似度越高,生物体内的辨识能力也较相似,此时受感染的机会也会大幅提升。换句话说,对于新接触微生物的物种若因此染病,则这个微生物对新的宿主而言是一种病原,对于原先共存之物种,这种微生物不造成疾病,则不为其病原。多数人类新兴传染病及其传播都与人为活动有关,由于环境受到改变,某些区域性的微生物可借此取得新的生态平衡,甚至引发大流行。
病原毒力和传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而且也深深影响着病原的长期演化,由于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共同演化出新病原需要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病原要找上先锋的攻击目标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直接地破坏环境平衡,或是藉生态变化,引发物种迁徙,甚至人为消灭之病原,可由实验室演化后释出。通常首次流行时,由于医疗、公共卫生经验不足,死亡率将最为严重,但若是快速致死的疾病,宿主很可能在病原开始蔓延之前死亡,而毒力对宿主生理运作的改变,也将影响传播的结果,例如呼吸道感染可促使患者将病原咳至空气散布,霍乱则可借由爆炸性的腹泻增加分布的面积。
流行病学
传染途径
由于生物性的致病原于人体外可存活的时间不一,存在人体内的位置、活动方式都有不同,都影响了一个感染症如何传染的过程。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类病原性的微生物必须具备可传染的性质,每一种传染性的病原通常都有特定的传播方式,例如透过呼吸的路径,某些细菌或病毒可以引起宿主呼吸道表面黏膜层的型态变化,刺激神经反射而引起咳嗽或喷嚏等症状,借此重回空气等待下一个宿主将其入,但也有部分微生物则是引起消化系统异常,像是腹泻或呕吐,并随着排出物散布在各处。透过这些方式,复制的病原随患者的活动范围可大量散播。
空气传染
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主要借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飞沫传染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借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他个体。
粪口传染
未处理之废水或受病原沾染物,直接排放于环境中,可能污损饮水、食物或碰触口、鼻黏膜之器具,以及如厕后清洁不完全,借由饮食过程可导致食入者感染,主要病原可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如霍乱、甲型肝炎、小儿麻痹、轮状病毒、弓型虫感染症(T. gondii)。有时,某些生物因体表组织构造不足以保护个体,可能因接触患者之排泄物而受到感染,正常情况下在人类族群中不会发生这种特例。
接触传染
经由直接碰触而传染的方式称为接触传染,这类疾病除了直接触摸、亲吻患者,也可以透过共用牙刷、毛巾、刮胡刀、餐具、衣物等贴身器材,或是因患者接触后,在环境留下病原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此类传染病较常发生在学校、军队等物品可能不慎共用的场所。例如:真菌感染的香港脚、细菌感染的脓包症(Impetigo)、病毒在表皮引起增生的疣,而梅毒的情况特殊,通常是健康个体接触感染者的硬性下疳(chancre)所致。
性传染疾病包含任何可以借由性行为传染的疾病,因此属于接触传染的一种,但因爱滋病在世界流行状况甚为严重,医学中有时会独立探讨。通常主要感染原为细菌或病毒,借由直接接触生殖器的黏膜组织、精液、阴道分泌物或甚至直肠所携带之病原,传递至性伴侣导致感染。若这些部位存有伤口,则病原可能使血液感染带至全身各处。
垂直传染
垂直传染专指胎儿由母体得到的疾病。通常透过此种传染方式感染胎儿之疾病病原体,多以病毒、和活动力高的小型寄生虫为主,可以经由血液输送,或是具备穿过组织或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透过胎盘在母子体内传染,例如AIDS和乙型肝炎。细菌虽较罕见于垂直感染,但是梅毒可在分娩过程,由于胎儿的黏膜部位或眼睛接触到母体阴道受感染之黏膜组织而染病;且有少数情况则是在哺乳时透过乳汁分泌感染新生儿。后两种路径也都属于垂直感染的范畴。
血液传染
主要透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将疾病传递至另一个个体身上的过程即血液传染。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因此许多医疗院所要求相关医疗程序之施行,必须经过多重、多人的确认以免伤害患者,于捐血、输血时,也针对捐赠者和接受者进一步检验相关生理状况,减低此类感染的风险,但由于毒品的使用,共用针头的情况可造成难以预防的感染,尤其对于爱滋病的防范更加困难。
致病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搜集全球死亡资料,比较1993年和2002年的世界主要致死疾病,可以发现前三名致死单一疾病分别是爱滋病、结核和疟疾,尽管几乎所有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案例皆逐步减少,但死于爱滋者却以四倍成长,而百日咳、小儿麻痹、白喉、麻疹和破伤风等儿童疾病,此外儿童也在腹泻、下呼吸道感染(包含许多种肺炎、流行性感冒和支气管炎。)中占很大的百分比。
确认流行范围
流行病学的发展对族群中的疾病研究也相当重要,当传染病爆发时,必需仔细分细事件为偶发性(sporadic)、地方病、流行病、大流行,以利医疗团队、公共卫生部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大流行
当一个传染性疾病影响到一个广大的地理区域,就称为大流行,中文惯称瘟疫。除可造成死亡、摧毁城市、政治、国家、瓦解文明,甚至可以歼灭族群、物种,若人类有幸得以控制疫情,则可能更加健全医疗品质、改革制度,进而提升人类福祉。
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病历纪录理学检查以及摄影图像(例如X光)但传染病最主要的诊断工具还是微生物培养,在培养基中提供适当物质,并置入患者检体样本培养,常用来诊断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的细菌性感染。部分病媒无法被人工培养,尤其是多数病毒和钩端螺旋体。过去已发展出利用血清学标记物检查患者,甚至包括运用抗体作为检查方式之一。更新的技术可直接使用血液或分泌物中所含病毒或病原相关蛋白质等.作聚合酶连锁反应,不仅检验速度快,准确率亦大幅提升。
鉴别病原
过去根据柯霍氏法则的验证程序,可以大致确认疾病的病原是否具有传染性,这个法则成功地验证结核分支杆菌为结核病的病原;但有许多情况下这个法则无法如期运作。
治疗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必需尽快了解该种病原性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决定对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依据抗药型(antibiogram)给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可减少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进而减少可能产生之抗药性。
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人群。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
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
参见
- 《传染病学》医学教材 完整电子书
- 常见传染病潜伏期、患者隔离治疗期及接触者观察处理期一览表
- 传染病列表
- 感染
- 消毒
- 院内感染
- 瘟疫
- 《流行病学》医学教材 完整电子书
- 抗生素
- 抗菌消炎类药品列表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传染病
- 《病理学》- 传染病
站外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