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螺旋体

螺旋体(Spirochaeta)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

目录

  1. 简介
  2. 分布
  3. 与细菌的区别
  4. 科属介绍
  5. 种类介绍
  6. 梅毒螺旋体
    1. 基本特征
    2. 生物学特性
    3. 致病性与免疫性
    4. 微生物学检查
    5. 防治原则
  7. 相关疾病
    1. 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2. 怎样传播
    3. 怎样预防
    4. 怎样医治
  8. 参看

简介

Bkaz4.jpg

螺旋体(Spirochaeta)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的运动活泼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全长3~500微米,具有细菌细胞的所有内部结构。由核区和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圆柱体,柱体外缠绕着一根或多根轴丝。轴丝的一端附着在原生质圆柱体近末端的盘状物上,原生质圆柱体和轴丝都包以外包被,轴丝相互交叠并向非固着端伸展,超过原生质圆柱体,类似外部的鞭毛,但具外包被。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含活菌的新鲜标本,可看到运动活泼的螺旋体。运动有三种类型:绕螺旋体的长轴迅速转动、细胞屈曲运动以及沿着螺旋形或盘旋的线路移动。横断分裂繁殖;化能异养;好氧、兼性厌氧或厌氧;自由生活、共栖或寄生,有些种是致病菌。  

分布

螺旋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和动物体内,分5个属:包柔氏螺旋体属(Borrelia),又名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Treponema)、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脊螺旋体属(Cristispira)、螺旋体属(Spirochaeta)。前三属中有引起人患回归热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后二属不致病。  

与细菌的区别

在生物学上的位置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它与细菌的相似之处是:具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内含脂多糖和胞壁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无定型核(属原核型细胞),对抗生素敏感;与原虫的相似之处有:体态柔软,胞壁与胞膜之间绕有弹性轴丝,借助它的屈曲和收缩能活泼运动,易被胆汁胆盐溶解。在分类学上由于更接近于细菌而归属在细菌的范畴。  

科属介绍

疏螺旋体属(borrelia)

Bkaz5.jpg

有5~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其中对人致病的有回归热螺旋体及奋森氏螺旋体,前者引起回归热,后者常与棱形杆菌共生,共同引起咽峡炎,溃疡性口腔炎等。

密螺旋体属(treponema)

有8~14个较细密而规则的螺旋,对人有致病的主要是梅毒螺旋体雅司螺旋体、品他螺旋体,后二亦通过接触传播但不是性病。

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

螺旋数目较多,螺旋较密,比密螺旋体更细密而规则,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本属中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

螺旋体与螺旋菌的区别:螺旋菌较坚挺,弯数较少,一般为1-6周;而螺旋体较柔软,弯数较多。  

种类介绍

.回归热螺旋体

回归热螺旋体(Borreliarecurrentis)引起回归热,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而传播。回归热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螺旋体为疏螺旋体属,引起人类疾病的有两种。一为回归热螺旋体,以虱为传播媒介,引起流行怀回归热,国内流行主要是该种回归热。二是杜通氏螺旋体,以蜱为传播媒介,引起地方性回归热,国内少见。 .奋森氏螺旋体

奋森氏螺旋体(Borreliavincenti)属于疏螺旋体,寄居在人类口腔中,一般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常与寄居在口腔的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齿龈炎等。

Lyme病螺旋体

Lyme病螺旋体(Lymediseasespirochete)是疏螺旋体的一种,引起以红斑丘疹为主的皮肤病变。是以蜱为传播媒介,以野生动物储存宿主自然疫源性疾病。该螺旋体是70年代分离出的新种,属于疏螺旋体中最长(20~30um)和最细(0.2~0.3um)的一种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

基本特征

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n)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透明,不易着色,故又称苍白螺旋体。梅毒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病,近几年在中国发病率又有所回升。  

生物学特性

梅毒螺旋体细长,5~15×0.1~0.2um,形似细密的弹簧,螺旋弯曲规则,平均8~14个,两端尖直。电镜下显示梅毒螺旋体结构复杂,从外向内分为:外膜(主要由蛋白质、糖及类脂组成)、轴丝(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圆柱形菌体(包括细胞壁、细胞膜及胞浆内容物);一般染料不易着色。梅毒螺旋体有生活发育周期,分为颗粒期、球形体期及螺旋体期,平均约30小时增殖一代,发育周期与所致疾病周期、隐伏发作及慢性病程有关。梅素螺旋体抗原分为三类:

1.螺旋体表面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的凝集抗体及密螺旋体制动或溶解抗体,后者加补体可溶解螺旋体。

2.螺旋体内类属抗原: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与非病原性螺旋体有交叉反应

3,螺旋体与宿主组织磷脂形成的复合抗原:当螺旋体侵入组织后,组织中的磷脂可粘附在螺旋体上,形成复合抗原,此种复合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磷脂自身免疫抗体,称为反应素(Aegagin),可与牛心肌或其他正常动物心肌提取的类脂质抗原起沉淀反应(康氏试验)或补体结合反应(华氏试验)。

1981年,Fieldsteel等采用棉尾兔单层上皮细胞,在微氧条件下培养成功,在人工培养基上尚不能培养。

梅素螺旋体对温度、干燥均特别敏感,离体干燥1~2小时死亡,41℃中1小时死亡,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2%石炭酸中数分钟死亡,对青霉素四环素、砷剂等敏感。  

致病性免疫性

螺旋体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由于感染方式不同可分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前者是患梅毒的孕妇经胎盘传染给胎儿的;后者是出生后感染的,其中95%是由性交直接感染,少数通过输血等间接途径感染。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梅毒螺旋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全身感染,螺旋体在胎内儿脏(肝、脾、肺及肾上腺)及组织中大量繁殖,造成流产死胎,如胎儿不死则称为梅毒儿,会出皮肤梅毒瘤骨膜炎、锯齿形牙、神经性耳聋症状

后天获得性梅毒表现复杂,依其传染过程可分为三期:

初期梅毒:梅毒螺旋体侵入皮肤粘膜约三周后,在侵入局部出现无痛性硬结溃疡,称硬性下疳。局部组织镜检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下疳多发生于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下疳常可自然愈合,约2~3个月无症状的隐伏期后进入第二期。

二期梅毒:此期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出现梅毒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亦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在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螺旋体。不经治疗症状一般可在3周~3个月后自然消退而全愈;部分病例经隐伏3~12个月后可再发作。二期梅毒因治疗不当,经过5年或更久的反复发作,而进入三期。

三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的溃疡性损害或内脏器官肉芽肿样病变(梅毒瘤),严重者在经过10~15年后引起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动脉瘤脊髓痨及全身麻痹等,此期的病灶中螺旋体很少,不易检出。

一、二期梅毒又统称为早期梅毒,此期传染性强而破坏性小。三期梅毒又称为晚期梅毒,该期传染性小,病程长、而破坏性大。

目前尚未证明梅毒螺旋体内毒素或分泌外毒素,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螺旋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损害及Ⅲ、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梅毒的免疫是有菌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只有一定的辅助防御作用,意义不大。当螺旋体从体内清除后仍可再感染梅毒,而且仍可出现一期梅毒症状。此病周期性潜伏与再发的原因可能与体内产生的免疫力有关,如机体免疫力强,螺旋体能变成颗粒形或球形,在体内一些部位潜伏起来,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螺旋体又可侵犯体内某些部位而复发。  

微生物学检查

(一)检查螺旋体,采取初期及二期梅毒硬性下疳、梅毒疹的渗出物等,用暗视野或墨汁显影,如查见有运动活泼的密螺旋体即可诊断。

(二)血清学检查

梅毒螺旋体

1.非螺旋体抗原试验:是用正常牛心肌的心类脂(Cardiolipin)作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的反应素。国际上常用性病研究实验室(UDRL)的玻片试验法;该法是一种简单的玻片沉淀试验,试剂及对照已标准化。另外,还可用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其抗原是U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和特异性与UDRL相似。反应素在第一期梅毒病变出现后1~2周就可测出,第二期阳性率几乎达100,第三期阳性率较低。本试验所用抗原是非特异的,检测的抗体时应排除假阳性反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多次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螺旋体抗原试验:抗原为梅毒旋体,以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该试验特异性高,目前常用下述两种方法。

(1)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为间接荧光抗体法,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常用于梅毒的早期诊断。

(2)梅毒螺旋体制运试验(TPI):用来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抑制螺旋体活动的特异性抗体。用活梅毒螺旋体(Nichol株)加病人新鲜血清,35℃培养16小时,同法作正常血清对照,然后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如试验标本活动的螺旋体数目小于或等于对照血清标本内的40%,即为阳性。  

防治原则

梅毒是一种性病,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社会管理,目前尚无疫苗预防。对病人应早诊、早治,现多采用青霉素3个月~1年,以血清中抗体阴转为治愈指标。  

相关疾病

端螺旋体病是什么

端螺旋体病

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端螺旋体属细菌引起的疾病,可感染人类和动物。这种细菌在全世界广泛存在,尤其是在降雨量多的热带国家。它可在淡水、潮湿的土壤、植物和淤泥存活很久。大雨后的洪水有助将细菌在周围环境传播。

端螺旋体病对户外工作或需接触动物的人士构成职业病风险,对游玩人士亦会造成威胁,包括露营、在受污染的湖和河流进行水上运动,例如游泳、涉水和乘筏子的旅客。

疾病潜伏期是2天到4个星期。病情可持续几天到3个星期或更久。征状包括发高烧、严重头痛、冷颤、肌肉疼痛和呕吐,亦可能出现黄疸(眼球和皮肤呈黄色)、红眼、肚痛、腹泻或出疹。如果病人不及早接受治理,可能会出现肾脏损伤脑膜炎肝脏功能衰竭呼吸困难;有些罕见的例子更会导致死亡。  

怎样传播

人类会经由受感染动物(尤其是啮齿目动物)尿液污染的水、食物或泥土而受到传染,例如食用受污染的食物、饮用受污染的水、黏膜表面(譬如眼睛或鼻子)或有伤口的皮肤接触到污染物。端螺旋体病是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怎样预防

旅客有可能在热带国家进行户外运动时受到感染。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风险:避免接触可能受感染动物(尤其是啮齿目动物)尿液污染的淡水、淤泥和植物。当进行可能接触受污染水源的消遣活动或工作时,应穿上保护衣物,譬如防水靴子。  

怎样医治

抗生素可治疗端螺旋体病,患者应尽快接受治疗。病情严重者或须留院治理,接受抗生素静脉注射和其它支援治理。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