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片虫病
姜片虫病,病证名。又名赤虫。《诸病源候论》卷十八:“赤虫,状如生肉。”症见肠鸣,腹泻,时或便脓血。多由食生菱角、荸荠等吞入姜片虫的囊蚴所引起。治宜攻积杀虫。用追虫丸或《仁斋直指》芜荑散。姜片虫病是由姜片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儿童。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扁卷螺内发育为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扁卷螺并附着在水红菱、茭白、荸荠、藕等水生植物上形成 囊蚴。人如生吃了这些水生植物,囊蚴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姜片虫吸附在肠粘膜上吸取营养,还损伤肠粘膜引起发炎、出血溃烂,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营养不良、浮肿、贫血、甚至发育障碍。
【概述】
成虫虫体较大,吸盘发达,吸附力强,造成的肠机械性损伤较其他肠道吸虫明显,数量多时还可覆盖肠壁,妨碍吸收与消化,其代谢产物被吸收后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诊断】
检获虫卵是确诊姜片虫感染的依据。
【治疗措施】
防治原则包括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在流行区开展人和猪的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吡喹酮是首选药物;选择适宜的杀灭扁卷螺的措施。
【病原学】
布氏姜片虫
【病理改变】
可引起变态反应;被吸附的粘膜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甚至肠梗阻。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国内除东北、内蒙、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省外,18个省、区已有报道。近几年由于农业生产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养猪饲料和饲养条件的改变,我国各地人和猪姜片虫病流行情况发生明显变化,许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感染率和感染率迅速下降,一些地区出现新的流行点。该病流行决定于流行区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与媒介,尤其是居民有生食水生植物的习惯者。
【临床表现】
可发生炎症、出血、水肿、坏死、脱落以至溃疡;病变部位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虫数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白蛋白减少,各种维生素缺乏;还可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肠梗阻。严重感染的儿童可有消瘦、贫血、浮肿、腹水、智力减退、发育障碍等。在反复感染的病例,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致死。
【并发症】
变态反应、肠梗阻、粒细胞浸润
【辅助检查】
各种虫卵浓缩法可提高检出率。但诊断为姜片虫病还需考虑寄生的虫数和临床表现,前者可用计卵法得到粗略的印象。虫卵应与粪便中其他吸虫卵如肝片形吸虫及棘口类吸虫卵进行鉴别。
【预防】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猪粪便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水体;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勿生食未经刷洗及沸水烫过的水生植物,如菱角、茭白等。勿饮生水、勿用被囊蚴污染的青饲料喂猪。
【治愈标准】
经彻底治疗后,2~4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后】
无后遗症,但应防止再感染。
姜片虫病:病证名。又名赤虫。《诸病源候论》卷十八:“赤虫,状如生肉。”症见肠鸣,腹泻,时或便脓血。多由食生菱角、荸荠等吞入姜片虫的囊蚴所引起。治宜攻积杀虫。用追虫丸或《仁斋直指》芜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