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型食物中毒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神经型食物中毒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亦称肉毒中毒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症状如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求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临床表现: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有头痛头晕、晕眩、乏力恶心呕吐。眼内外肌谈混可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重者出现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  

目录

  1. 疾病分类
  2. 疾病描述
  3. 症状体征
  4. 疾病病因
  5. 病理生理
  6. 诊断检查
  7. 治疗方案
  8. 疾病预防
  9. 安全提示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描述

肉毒杆菌食物中毒,亦称肉毒中毒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症状如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求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有头痛、头晕、晕眩、乏力、恶心、呕吐。眼内外肌瘫痪可出现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重者出现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肌力低下主要见于颈部及肢体近端,腱反射可呈对称性减弱。由于颈肌无力,头向前好倾向一侧。病程中神志清楚,感觉正常,不发热。常有性便秘腹胀尿潴留。轻者5-9d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症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30—60%,死亡原因多为延髓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误吸肺炎所致继发性感染婴儿患者首发症状常为便秘,迅速出现颅神经麻痹,可因骤发中枢性呼吸衰竭猝死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疾病病因

1、传染源 家畜、家禽及鱼类为传染源。病菌由动物肠道排出,牙孢污染食品,在缺氧环境下肉毒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外毒素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多见于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

3、易感性 普遍易感,无病后免疫力。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 肉毒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毒素进入小肠结肠后,则吸收缓慢,胃酸及消化酶均不能将其破坏,故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肉毒毒素吸收后主要作用于颅神经核,外交神经肌肉接头处及植物神经末梢,阻断胆硷的释放,使肌肉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但肌肉仍能保持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静脉注射乙酰胆碱能使瘫痪的肌肉恢复功能。 病理变化主要是颅神经核及脊髓前角产生退行性变,使其所支配的应肌群发生瘫痪。脑及脑膜显著充血水肿,并也广泛的点状出血血栓形成。  

诊断检查

1、流行病学资料 有进食可疑食物,特别是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史,同餐者集体发病。

2、临床表现 有特殊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眼肌瘫痪,吞咽、咀嚼、发音困难,呼吸困难等。

3、实验室检查 用可疑食物进行厌氧菌培养,分离病原菌。或用动物试验查患者血清及可疑食物中的肉毒毒素。  

治疗方案

1、对症治疗 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患者于食后4h内可用5%碳酸氢纳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泻剂并作清洁灌肠,以破坏胃肠内常委吸收的毒素。吞咽困难者宜用鼻饲及静脉输液。呼吸困难者吸氧,及早气管切开人工呼吸。还应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剂及防治机遇性细菌感染等措施。

2、抗毒素治疗 及早应用多价抗毒血清(A、B、E型),对本病有特效,必须在起病后24h内或瘫痪发生前注射最为有效,剂量每次5万U—10万U,静脉肌内注射(或先做皮肤敏感实验,过敏者先行脱敏处理),必要时6h后重复给予同样剂量1次。在病菌型别已确定者,应注射同型抗毒素,每次1万U—2万U。病程已过2d者,抗毒素效果较差,但应继续注射,以中和血中残存毒素。大剂量青霉素可消灭棒到内的肉毒杆菌以防其继续参考肠素。  

疾病预防

严重管理与检查食品,特别是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制作和保存。禁止出售与食用变质食物。预有同食者发生肉毒毒素中毒时,其余人员应立即给予多价抗度血清预防,1000U—2000U皮下注射,每周1次,共3次。  

安全提示

1、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猪肉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部分地区曾因食用豆豉、豆瓣酱、臭豆腐及不新鲜的鱼、猪肉、猪肝而发病;

2、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并予适当镇静剂,以避免瘫痪加重。患者于食后4小时内可用5%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及灌肠,以破坏胃肠内尚未吸收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