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原虫病
阿米巴病(amebiasis),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全身性寄生虫病。阿米巴 (ameba)一词来自希腊文amoibē,意为变形,故曾译为变形虫,当其胞浆伸出形成伪足以移动或摄取营养时即改变其外形。本虫最多侵犯结肠而引起阿米巴痢疾,也常侵犯肝脏和肺脏引起阿米巴肝脓肿或肺脓肿,有时也可侵入脑部或皮肤引起阿米巴脑脓肿或皮肤阿米巴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多见,温带、寒带也可见到。中国的农村和卫生条件差的地方也有发生。通过被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慢性病人和带囊者是主要传染源。蝇和蟑螂可携带包囊传播本病。本虫也可寄生于猪、狗、鼠及猴体内,但由这些动物传播给人的机会极少。肠道阿米巴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粪便中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肠外阿米巴病则主要依据临床征象、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及影像检查。甲硝哒唑(灭滴灵)或氯喹治疗有效。
目录 |
病原学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原虫,侵入人体组织并使其溶解和破坏,故得名。在分类学上属肉足鞭毛门,肉足亚门,根足超纲,叶足纲,裸阿米巴亚纲,阿米巴目,管足亚目,内阿米巴科,内阿米巴属。其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包囊前期和包囊 3期。滋养体大小不等,病人脓血便或病灶中的滋养体较大,称为大滋养体,直径达20~30┢m;胞浆分内外两层,活动时胞浆外质向前流动形成伪足,内质呈颗粒状,常含被吞噬的红细胞,这是与非致病性阿米巴鉴别的重要特点。核位于虫体中央,经铁苏木素染色后才可清晰地见到,正中有一核仁。无症状带虫者粪便中的滋养体较小,称为小滋养体,直径仅 7~20┢m,平均13┢m,胞浆内不含红细胞而有食物泡,能形成包囊。一般认为,寄生抵抗力的降低、肠道的细菌感染以及局部损伤等因素均可促使小滋养体侵袭组织,吞噬红细胞,并转变为大滋养体而致病。局部肠粘膜坏死、溃破,形成溃疡。其中的大滋养体随血液、粘液落入肠腔,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而死亡;亦可在肠腔内转变为小滋养体。在横结肠以下,粪便中水分大部吸收,粪便较为成形,小滋养体可摄取的营养减少,于是小滋养体排出体内未消化食物,体积缩小而变成球形,即包囊前期。包囊前期为包囊的过渡型,然后分泌囊壁而形成包囊,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包囊呈圆球形,直径 5~20┢m,具有一层几丁质囊壁,因此能耐受恶劣环境和温度变化。成熟而具感染性的 4核包囊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被人吞食后,在消化液作用下于小肠下端虫体脱囊而出,并分裂成4个小滋养体,而重复上述的生活循环。
大肠的厌氧环境和酸碱度最适宜阿米巴的繁殖,所以其病变原发部位多在盲肠及邻近的升结肠。侵入肠粘膜下层及肌层的阿米巴可侵入静脉,并随门静脉血流入肝,致阿米巴肝脓肿,也再继发肺脓肿,还可随血流播散全身各处,引起脑脓肿或脾、肾、尿道、心包等处的阿米巴病,但甚少见。肝脓肿可穿破胸腔或腹腔。直肠病变可蔓延至肛门周围,引起皮肤阿米巴病,也可蔓延至阴道及子宫颈。
阿米巴痢疾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两季较多见。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侵入结肠壁后,借其分泌的多种蛋白水解酶破坏组织。由于肠壁组织的溶解和破坏,形成了典型的口小底宽的烧瓶样溃疡。病变好发于盲肠和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起病缓慢,一般不发热,有时也可发热至38℃左右,出现高热常提示有并发症存在。主要症状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消化不良、肠痛及腹泻等。大便每天5~6次,一般不超过10次,为粘液脓血便,以血为主,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便,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故一般称为“赤痢”。若治疗不彻底,则可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而在抵抗力降低时急性发作,或类似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病人的粪便中不易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诊断主要依据在粪便中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一般在粪便带血液的部分较易找到,天气寒冷时要注意对标本保温。检查时需与寄生人体的非致病性阿米巴如结肠内阿米巴和哈氏内阿米巴相鉴别。血清免疫学试验在阿米巴痢疾时阳性率偏低,最近有人用单克隆抗体和免抗血清作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粪便中的阿米巴抗原,这对早期或轻型病例有一定的价值。本病需与细菌性痢疾、直肠息肉(儿童病例)和直肠癌(中老年患者)鉴别。
本病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少数病例在原先溃疡部位出现较硬的结节状肿块,称为阿米巴肉芽肿或阿米巴瘤。慢性病例也可因肠道瘢痕性狭窄而出现肠梗阻,此时需根据病情考虑外科处理。用灭滴灵或甲硝磺酰咪唑治疗有效。吐根素也有效,但毒性较大,已很少应用。中药白头翁汤也可应用。
阿米巴肝脓肿
在肠道阿米巴感染时,肠壁组织中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以侵入溃疡底部的小血管,经门静脉系统而到达肝脏。在虫体分泌的酶作用下,肝细胞发生坏死,并液化为稠厚的巧克力色脓液,这是阿米巴肝脓肿所特有的征象。由于肠道阿米巴感染好发于盲肠和升结肠,此处的血液汇合入肠系膜上静脉并进入肝右叶,而肝门静脉的右枝较左枝粗而直,带有阿米巴滋养体的血液可直流入肝右叶,且肝右叶的体积较左叶大4~5倍,因而阿米巴肝脓肿多发生在肝右叶,以右叶上方为多见。脓肿常为单发,偶可多发。肝脓肿的中心为坏死区,脓肿壁上常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在大而久的脓肿周围可见一层结缔组织薄壁,远离脓肿的肝组织则仍正常。治愈后脓肿愈合而不形成瘢痕,也不引起肝硬变,这与肝脏其他严重感染不同。
阿米巴痢疾患者中约1/3发生阿米巴肝脓肿,约半数左右的患者既往有痢疾或腹泻史。自患痢疾到发生肝脓肿的时间为数天至20多年,但多数在4年内。起病大多缓慢,病人有发冷、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呈弛张热(每天早晚体温波动超过1.5℃以上),也可呈稽留热(每天体温波动不超过1℃),以及右上腹部疼痛。此外,尚有疲乏、食欲减退及出汗等症状,偶感右下胸痛、咳嗽、气短。检查时发现肝脏肿大,中等硬度,并有局限性压痛及肝区叩击痛,脓肿较大或接近腹壁时,局部可隆起。久病患者常有明显的贫血、消瘦、衰弱甚或恶病质。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隆起,运动受限。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近膈面的肝脓肿常可破溃而穿入胸腔和肺脏,引起继发性阿米巴脓胸和肺脓肿,病人可死亡。
诊断的主要依据:①阿米巴痢疾史;②典型的临床表现;③超声检查肝脏有液平段。胸透右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对诊断也有参考价值。放射性核素肝扫描,可见充盈缺损区。肝脏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脓液,并在脓液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④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阿米巴肝脓肿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也可用于流行学调查。诊断时应与细菌性肝脓肿或肝癌鉴别。
甲硝哒唑、氯喹有良好的疗效,但氯喹偶可引起心跳骤停而死亡。吐根素也有效,但因毒性大已很少应用。从前对阿米巴肝脓肿行切开引流,但病死率高,现很少采用。阿米巴肝脓肿患者痊愈后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力,很少发生再感染。
其他阿米巴病
原发性阿米巴肺脓肿少见,多继发于阿米巴肝脓肿,病人咳嗽,右胸痛,吐酱色粘痰。原发性脑脓肿少见,除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外,尚有头痛、癫痫、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阿米巴病常见于肛门附近或会阴部皮肤,因受粪便中虫体的污染而发病。
病人和带囊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感染性包囊污染水源或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包囊在水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自来水中的氯浓度不能杀死包囊。蝇、蟑螂等昆虫也可携带感染性包囊而传播本病。在预防工作中,对阿米巴痢疾患者及带囊者应及时治疗,对其粪便应进行处理,讲究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消灭蝇和蟑螂等。
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