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入肝经的苦味中药列表/2
|
- 赤地榆
- 赤楠
- 赤楠根
- 赤芍
- 赤芍药
- 赤铜屑
- 翅卫矛
- 臭草
- 臭黄荆叶
- 臭辣树
- 臭牡丹
- 臭牡丹根
- 臭梧桐
- 臭梧桐花
- 臭梧桐子
- 樗鸡
- 川楝子
- 川明参
- 川木香
- 川牛膝
- 川乌
- 穿根藤
- 穿山龙
- 穿石藤
- 穿心草
- 吹火筒
- 垂丝海棠
- 垂丝卫矛
- 春不见
- 椿皮
- 椿树花
- 慈姑
- 慈姑花
- 慈乌胆
- 刺齿凤尾蕨
- 刺萼悬钩子
- 刺果藤
- 刺黄柏
- 刺黄连
- 刺蒺藜
- 刺玫果
- 刺沙蓬
- 粗毛鳞盖蕨
- 粗皮蛙
- 醋
- 催乳藤
- 大避债蛾
- 大茶药根
- 大地棕根
- 大果卫矛
- 大黄
- 大黄连刺
- 大膜盖蕨
- 大青根
- 大乌泡
- 大血藤
- 大叶骨牌草
- 大叶黄杨根
- 大叶金花草
- 大叶马尾连
- 大叶藤
- 代赭石
- 丹参
- 单根木
- 胆南星
- 胆星
- 淡花当药
- 蛋不老
- 当归藤
- 倒触伞
- 倒扣草
- 倒生莲
- 倒水莲
- 倒扎龙
- 灯台莲
- 地八角
- 地白草
- 地不容
- 地丁
- 地肤苗
- 地黄
- 地菍根
- 地涩涩
- 地乌
- 地下明珠
- 地血香
- 地榆
- 滇丹参
- 滇鸡骨常山
- 滇山茶
- 吊干麻
- 跌打老
- 迭裂黄堇
- 疔毒草
- 定心散
- 东北雷公藤
- 东北卫矛
- 东北延胡索
- 东方乌毛蕨叶
- 东紫堇
- 下一页
别名:隔山消、紫地榆、红地榆、万两金、雀食地榆、万榄筋、红寒药
味性:苦涩,凉。
归经:肝;脾;胃;膀胱经。
主治: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赤地榆
别名:牛金子、鱼鳞木、赤兰、石柃、山石榴、瓜子柴、山乌珠、细叶紫陵树、细子莲、赤楠蒲桃、瓜子木、假黄杨
味性:味甘;微苦;辛;性平。
归经:归肾;脾;肝经。
主治:健脾利湿,乎喘,散瘀。治浮肿,小儿盐哮,跌打损伤,烫伤。赤楠
别名:叫耳蒙根
味性:味甘;微苦;辛;性平。
归经:归肾;脾;肝经。
主治:益肾定喘;健脾利湿;祛风活血;解毒消肿。主喘咳;浮肿;淋浊;尿路结石;痢疾;肝炎;子宫脱垂;风湿痛;疝气;睾丸炎;痔疮;痈肿;水火烫伤;跌打肿痛。赤楠根
别名:臭艾、小香草、荆芥七、香草、猴子草
味性:苦辛,寒。
归经:肺;肾;肝;心经。
主治:祛风清热;活血散瘀;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小儿高热惊风;痛经;闭经;跌打损伤;热毒疮疡;小儿湿疹;蛇虫咬伤。臭草
别名:矮桐子、大红花、臭枫根、臭八宝、臭芙蓉、矮脚桐、大红袍、矮童子、野朱桐、臭枫草、臭珠桐、矮桐、逢仙草、臭灯桐、假真珠梧桐、臭树、臭草、鸡虱草、臭黄根、臭茉莉、臭梧桐
味性:辛苦;平。
归经:心;肝;脾经。
主治: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治痈疽,疔疮,乳腺炎,关节炎,湿疹,牙痛,痔疮,脱肛。臭牡丹
别名: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叶、后庭花、海州常山、海桐、臭桐、臭芙蓉、地梧桐、秋叶、凤眼子、泡花桐、楸叶常山、矮桐子、岩桐子、百日红、臭牡丹
味性:苦、甘,平。
归经:肝;胆;脾经。
主治:祛风湿,降血压。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高血压病,偏头痛,疟疾,痢疾,痔疮,痈疽疮疥。臭梧桐
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楝实、练实、仁枣、苦楝子)、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
味性:苦,寒。
归经:入肝、胃、小肠经。
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川楝子(图)
别名:甜川牛膝、甜牛膝、天全牛膝、大牛膝、白牛膝、拐牛膝、龙牛膝、牛膝、都牛膝、米心牛膝、家牛膝、肉牛膝
味性:甘、微苦,平。
归经:肝;肾经。
主治:活血祛瘀;祛风利湿。主血瘀经闭;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热淋;石淋;痛经;风湿腰膝疼痛。川牛膝(图)
别名:春根藤、木头疳、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上木蛇、、白花风不动、山芡实、潭薏米、多泥红、风不动藤、松筋藤
味性:苦辛;平。
归经:肝;心经。
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疥疮。穿根藤
别名:穿地龙、地龙骨、金刚骨、鸡骨头、野山药、穿龙骨、狗山药、山常山、穿山骨、火藤根、粉萆薢、黄姜、土山薯、竹根薯、铁根薯、雄姜、黄鞭、山花啦、串山龙、过山龙
味性:平;苦。
归经:肝;肺经。
主治: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痛,风湿关节痛,筋骨麻木,大骨节病,跌打损伤,支气管炎。穿山龙
别名:球果卫矛、五棱子、青皮树、小米饭、暖木
味性:苦;辛;平。
归经:心;大肠;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经;利水解毒。主风湿痹痛;痢疾;泄泻;痛经;闭经;跌打骨折;脚气;水肿;阴囊湿痒;疮疡肿毒。垂丝卫矛
别名:茨、蒺藜、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即藜、白蒺藜、杜蒺藜、休羽、旱草、三角蒺藜、三角刺、八角刺、蒺骨子、野菱角、地菱、硬蒺藜、蒺藜蓇葖、屈人、白蒺藜子、社蒺藜土蒺藜、硬蒺黎、蒺黎蓇葖、蒺藜狗子、七里丹、陀罗刺、菱角刺
味性:苦辛,温。
归经:入肝、肺经。
主治: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刺蒺藜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峻、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味性: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主治: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用于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大黄(图)
- 《中国药典》大黄
- 《中药大辞典》大黄
- 《中华本草》大黄
-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
- 《本草纲目》大黄
- 《本草备要》大黄
- 《本草便读》大黄
- 《本草乘雅半偈》大黄
- 《本草崇原》大黄
- 《本草从新》大黄
- 《本草撮要》大黄
- 《本草分经》大黄
- 《本草分经》大黄
- 《本草分经》大黄
- 《本草分经》大黄
- 《本草分经》大黄
- 《本草害利》大黄
- 《本草经解》大黄
- 《本草经集注》大黄
- 《本草蒙筌》大黄
- 《本草求真》大黄
- 《本草思辨录》大黄
- 《本草图经》大黄
- 《本草新编》大黄
- 《本草衍义》大黄
- 《本草易读》大黄
- 《本草择要纲目》大黄
- 《本经逢原》大黄
- 《长沙药解》大黄
- 《得配本草》大黄
- 《雷公炮炙论》大黄
- 《雷公炮制药性解》大黄
- 《名医别录》大黄
- 《神农本草经》大黄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大黄
- 《中药炮制》大黄
- 《汤液本草》大黄
- 《吴普本草》大黄
- 《新修本草》大黄
- 《药鉴》大黄
- 《药笼小品》大黄
- 《药征》大黄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大黄
- 《证类本草》大黄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大黄
- 《中药学》大黄
- 《千金翼方》大黄
- 《外科全生集》大黄
- 《冯氏锦囊秘录》大黄
- 《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
- 《顾松园医镜》大黄
- 《医学入门》大黄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土黄连、石妹刺、大黄连、宽叶鸡肢黄连、刺黄连、鸡脚刺、三颗针
味性:味苦;性寒。
归经:肝;胃;小肠经。
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热淋;咽喉肿痛;口疮龈肿;火眼目赤肿痛;痄腮;乳痈;疖肿;烫伤。大黄连刺
别名:臭根、野地骨、土地骨皮、淡婆婆、山漆、地骨皮、假青根、路边青、羊咪青、大叶地骨皮、臭婆根、土骨皮
味性:苦;寒。
归经:心;肝经。
主治: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乙脑,流脑,感冒高热,头痛,肠炎,痢疾,黄疸,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大青根
别名:大红黄袍、乌袍、倒生根、黄水泡、无刺乌泡、糖泡叶、马莓叶、老牛黄泡、乌泡、牛毛泡刺、六月泡
味性:苦,凉。
归经:脾;肝经。
主治:清热利湿,止血接骨。用于感冒发热、肠炎,痢疾,咯血,衄血,风湿骨痛。大乌泡
别名:血藤、红皮藤、千年健、大活血、五花血藤、红藤、赤沙藤、蕨心藤、活血藤、血通、血木通、穿尖龙、半血莲、过血藤、血灌肠、花血藤、黄梗藤、八卦薛、黄鸡藤、血陈根、红牛鼻陈、山红藤、五花七、五花血通、大血通、红血藤、黄省藤、鱼藤、红菊花心、过山龙、血竭、见血飞、槟榔钻
味性:苦,平。
归经:肝;大肠经。
主治: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大血藤
别名:凤尾金星、七星剑、旋鸡尾、排骨草、七星凤尾、一包针、龙眼草、七星草、金鸡尾、七星凤尾草、饍鸡尾、石扁担、凤尾草、骨牌草、连天草、连贴草、石韦、掘不尽、大经刀草、金星剑、大号七星剑、牛舌草、华星蕨、疏鳞星蕨、大号石韦、岩剑、岩刀、岩带、剑刀草、大号石剑、拉舌狗、石刀青、锦鸡尾
味性:苦;寒。
归经:肝;脾;心;肺经。
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热淋;小便不利;赤白带下;痢疾;黄疸;咳血;衄血;痔疮出血;瘰疬结核;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风湿疼痛;跌打骨折。大叶骨牌草
别名:野黄连、水黄连、牙齿芒、擎天蕨、雪仙草、扫雪花、蜢蚱参、上树细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乌韭、石发、地柏枝、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细叶凤凰尾、土黄连、孔雀尾、万能解毒草、苦黄连
味性:微苦;寒。
归经:肝;肺;大肠经。
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血。治风热感冒,中暑发痧,泄泻,痢疾,白浊,白带,咳嗽,吐血,便血,尿血,牙疳,痈肿。大叶金花草
别名:奶汁藤、假黄藤、犸骝能、越南大时藤、犸(犭留)能、黄藤子、黄藤、土黄连、藤黄莲
味性:苦;寒。
归经:肝经。
主治:壮筋骨,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痹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肥大性脊椎炎。外用治骨折。大叶藤
别名:须丸、赤土、代赭、血师、紫朱、赭石、土朱、铁朱、红石头、赤赭石、丁头代赭、钉头赭石、钉赭石
味性:苦甘,平。
归经:肝;胃;心经。
主治: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代赭石(图)
- 《中药大辞典》代赭石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代赭石
- 《本草纲目》代赭石
- 《本草备要》代赭石
- 《本草便读》代赭石
- 《本草乘雅半偈》代赭石
- 《本草崇原》代赭石
- 《本草从新》代赭石
- 《本草撮要》代赭石
- 《本草分经》代赭石
- 《本草分经》代赭石
- 《本草经解》代赭石
- 《本草经解》代赭石
- 《本草蒙筌》代赭石
- 《本草求真》代赭石
- 《本草新编》代赭石
- 《本草易读》代赭石
- 《本草择要纲目》代赭石
- 《本经逢原》代赭石
- 《长沙药解》代赭石
- 《得配本草》代赭石
- 《汤液本草》代赭石
- 《药笼小品》代赭石
- 《药性切用》代赭石
- 《药征续编》代赭石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代赭石
- 《中药学》代赭石
- 《中药学》代赭石
- 《冯氏锦囊秘录》代赭石
- 《顾松园医镜》代赭石
- 《医学入门》代赭石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亦参、木羊乳、逐马、山参、紫党参、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烧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蜜罐头、朵朵花根、蜂糖罐、郄蝉草、赤参;木羊乳、奔马草、精选酒壶根
味性:苦,微寒。
归经:归心、肝经。
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丹参(图)
- 《全国中草药汇编》丹参
- 《中药大辞典》丹参
- 《中华本草》丹参
- 《本草纲目》丹参
- 《本草备要》丹参
- 《本草便读》丹参
- 《本草乘雅半偈》丹参
- 《本草崇原》丹参
- 《本草从新》丹参
- 《本草撮要》丹参
- 《本草分经》丹参
- 《本草分经》丹参
- 《本草害利》丹参
- 《本草经解》丹参
- 《本草经集注》丹参
- 《本草蒙筌》丹参
- 《本草求真》丹参
- 《本草图经》丹参
- 《本草新编》丹参
- 《本草易读》丹参
- 《本草择要纲目》丹参
- 《本经逢原》丹参
- 《得配本草》丹参
- 《滇南本草》丹参
- 《雷公炮制药性解》丹参
- 《名医别录》丹参
- 《神农本草经》丹参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丹参
- 《中药炮制》丹参
- 《吴普本草》丹参
- 《新修本草》丹参
- 《药笼小品》丹参
- 《玉楸药解》丹参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丹参
- 《证类本草》丹参
- 《中药学》丹参
- 《千金翼方》丹参
- 《外科全生集》丹参
- 《冯氏锦囊秘录》丹参
- 《顾松园医镜》丹参
- 《医学入门》丹参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蔷薇莓、空心藨、七叶饭消扭、空筒泡、白花暗洞、三月莓、五月泡、三月泡、白花三月泡、划船泡、龙船泡
味性:涩;微辛苦;平。
归经:肺;肝经。
主治:清热,止咳,收敛止血,解毒,接骨。主肺热咳嗽,小儿百日咳,咯血,小儿惊风,月经不调,痢疾,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烧烫伤。倒触伞
别名:牛舌大黄、牛舌头、鱼鳞菜、倒钩草、倒梗草、破布粘、白基牛膝、鸡骨草、牛七风、白牛七、鹅膝、倒捋草、倒吞吞、倒挂草、鸡骨癀、牛獭鼻、倒刺草、虎鞭草、粘身草、鸭脚节、铁马鞭、撮鼻草、倒勒草、鸡豚草、土常山、掇鼻草
味性:苦辛,寒。
归经:肝;肺;膀胱经。
主治:清热,解表,利水,活血。治感冒发热,痢疾,疟疾,喉痛,脚气,淋病。水肿,跌打损伤。倒扣草
别名:倒水莲、花老鼠、尾生根、石上凤尾草、金鸡尾、盘龙莲、仙人架桥、定草根、刷把草、青丝还阳、姜公久鱼
味性:辛苦,平。
归经:肺;肝;肾经。
主治:活血散瘀,去风湿,通关节。治吐血,衄血,咳嗽痰多,黄肿,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倒生莲
别名:七星莲、天芥菜草、白菜仔、鸡疴粘草、黄瓜草、白地黄瓜、狗儿草、黄瓜菜、细通草、毛毛藤、黄瓜香、野白菜、冷毒草、匍伏堇、小黄瓜香、提脓草、地白菜、王瓜香、银茶匙、石菜、雪里青、抽脓拔、茶匙黄
味性:苦,寒。
归经:归肺;肝经。
主治:祛风,清热,利尿,解毒。治风热咳嗽,痢疾,淋浊,痈肿疮毒,眼睑炎,烫伤。地白草
别名:山乌龟[云南]、地乌龟、白地胆、荷叶暗消、解毒子、地不荣、地芙蓉、乌龟梢、金丝荷叶、金线吊乌龟、山乌龟、地胆、抱母鸡、一文钱、乌龟抱蛋、金不换
味性:苦,寒。
归经:肺;胃;肝经。
主治:涌吐痰食品店;截疟;解疮痛。主疟疾;食积腹痛;痈肿疔毒。地不容(图)
别名:地黄、野地黄、酒壶花、山烟根
味性:鲜地黄:甘、苦,寒;生地黄:甘,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地黄(图)
别名:落地珍珠、铁秤锤、土地子、一粒金丹、陈伤子、铁钮子、山砒霜、泥里珠、寸金黄、一滴金丹、地下珍珠、内宝珠、茅膏菜根
味性:甘;微苦;平。
归经:肺;肝;胃经。
主治:祛风胜湿;活血止痛;散结解毒。主筋骨疼痛;腰痛;偏头痛;跌打损伤;疟疾;瘰疬;肿毒;目赤;翳障;疥疮;亦可用于小儿破伤风;肺炎;感冒。地下明珠
别名:大饭团、梅花钻、风藤、吹风散、大风沙藤、大钻骨风、冷饭团、绣球香、通血香、红吹风、南蛇风、过山龙藤、海风藤、大叶过山龙、大通血香、大红袍
味性:辛;苦;性温。
归经:脾;胃;肝经。
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治风湿痹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痛经,产后腹痛,跌打损伤。地血香
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马连鞍薯、山红枣根、赤地愉、紫地榆、枣儿红、岩地芨、红地榆、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酸赭、豚榆系、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血箭草
味性:苦酸,寒。
归经:入肝、大肠经。
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地榆(图)
- 《中国药典》地榆
- 《中药大辞典》地榆
- 《中华本草》地榆
- 《本草纲目》地榆
- 《本草备要》地榆
- 《本草便读》地榆
- 《本草乘雅半偈》地榆
- 《本草崇原》地榆
- 《本草从新》地榆
- 《本草撮要》地榆
- 《本草分经》地榆
- 《本草经集注》地榆
- 《本草蒙筌》地榆
- 《本草求真》地榆
- 《本草图经》地榆
- 《本草新编》地榆
- 《本草衍义》地榆
- 《本草易读》地榆
- 《本草择要纲目》地榆
- 《本经逢原》地榆
- 《得配本草》地榆
- 《雷公炮制药性解》地榆
- 《名医别录》地榆
- 《神农本草经》地榆
- 《中药炮制》地榆
- 《汤液本草》地榆
- 《新修本草》地榆
- 《药鉴》地榆
- 《药笼小品》地榆
- 《药性切用》地榆
- 《玉楸药解》地榆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地榆
- 《证类本草》地榆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地榆
- 《中药学》地榆
- 《千金翼方》地榆
- 《外科全生集》地榆
- 《冯氏锦囊秘录》地榆
- 《顾松园医镜》地榆
- 《医学入门》地榆
- 资助【中医宝典】>>>
别名:丹参、小丹参、紫丹参、小红参、小红草乌、小红丹参、山槟榔、云南丹参、石山丹参
味性:味微苦;微甘;性微寒。
归经:心;肝经。
主治:活血祛瘀;凉血止血;养心安神;解毒消肿。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腹痛;胸痹绞痛;关节痛;疝痛;崩漏;吐血;衄血;咳血;血虚肢麻;失眠;健忘;惊悸;怔忡;乳痈;疮肿;跌打瘀肿。滇丹参
别名: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
味性:苦;性寒。
归经:肺;肝经。
主治:截疟;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疟疾;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疮毒;跌打损伤;外伤出血。滇鸡骨常山
别名:马断肠、萝卜药、大马桑、酸枣子藤、老虎麻、苦树皮、菜药、棱枝南蛇藤、大钓鱼竿、大钧鱼竿、苦通皮、菜虫药、南蛇根
味性:辛;苦;凉。
归经:肺;肝;肾经。
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经;解毒杀虫。主风湿痹痛;骨折伤痛;闭经;疮疡溃烂;头癣;阴痒。吊干麻
别名:毛腺卫矛、鬼箭羽、卫矛、四棱树、毛叶卫矛
味性:苦;寒。
归经:肝;脾经。
主治:通经;消肿;止痛;杀虫。主症瘕结块;胸痹;经闭;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关节肿痛;虫积腹痛。东北卫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