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子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花叶子 | 中药图典 重定向自:斑叶兰

花叶子
Huā Yè Zi
花叶子
别名斑叶兰
功效作用清热透疹清心安神。主麻疹肺炎心烦失眠
英文名Smallflower Paphiopedilum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毒性 
归经心经肺经肾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概述
  2. 形态特征
  3. 中药用途
  4. 产地分布
  5. 本属概述
  6. 亚族概述
  7. 本族概述
  8. 亚科概述
  9. 本科概述

概述

国内分布:产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

国外分布: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海 拔】:500-2800

【命名来源】:[Linnaea 22: 861 1849]

【中国植物志:17:133

【属中文名】:斑叶兰

【属拉丁名】:Goodyera

亚族中文名】:斑叶兰亚族

【亚族拉丁名】:Subtrib.Goodyednae Klotz.

【族中文名】:鸟巢兰族

【族拉丁名】:Trib.Neottieae Lindl.

亚科中文名】:兰亚科

【亚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兰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纲中文名】:单子叶植物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茎直立,绿色,具4--6枚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8厘米,宽0.8-2.5厘米,上面绿色,具白色不规则的点状斑纹,背面淡绿色,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具柄,叶柄长4--10毫米,基部扩大成抱茎的鞘。花茎直立,长10---28厘米,被长柔毛,具3-5枚鞘状苞片;总状花序具几朵至20余朵疏生近偏向一侧的花;长8--20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约12毫米,宽4毫米,背面被短柔毛;子房圆柱形,连花梗长8-10毫米,被长柔毛;花较小,白色或带粉红色,半张开;萼片背面被柔毛,具1脉,中萼片狭椭圆状披针形,长7—10毫米,宽3--3.5毫米,舟状,先端急尖,与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卵状披针形,长7--9毫米,宽3.5--4毫米,先端急尖;花瓣菱状倒披针形,无毛,长7—10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或稍尖,具1脉;唇瓣卵形,长6--8.5毫米,基部凹陷呈囊状,宽3--4毫米,内面具多数腺毛,前部舌状,略向下弯;蕊柱短,长3毫米;花药卵形,渐尖;花粉团长约3毫米;蕊喙直立,长2--3毫米,叉状2裂;柱头1个,位于蕊喙之下。花期8-10月。  

中药用途

全草入药,能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治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病疖疮疡。

【别名】小叶青、小青麻叶青、银线莲、蕲蛇

【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斑叶兰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挖,鲜用或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淡、寒。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解毒消肿,止痛。用于肺结核咳嗽,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痈疖疮疡。

【用法用量】 1~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各家论述】

1.《峨嵋药植》:浸酒服,治跌打损伤

2.《苏南种子植物手册》:治毒蛇咬伤。

3.《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消炎退肿。治毒蛇咬伤,痈肿疮肺病咳嗽,气管炎

4.《西藏常用中草药》:软坚散结。治瘰疬。  

产地分布

产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沟谷阔叶林下。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越南、泰国、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属概述

GoodyeraR.Br.R.Br.inAit.Hort.Kew,ed.2,5:197.1813.地生草本。根状茎常伸长,茎状,匍匐,具节,节上生根。茎直立,短或长,具叶。叶互生,稍肉质,具柄,上面常具杂色的斑纹。花序顶生,具少数至多数花,总状,罕有因花小、多而密似穗状;花常较小或小,罕稍大,偏向一侧或不偏向一侧,倒置(唇瓣位于下方);萼片离生,近相似,背面常被毛,中萼片直立,.凹陷,与较狭窄的花瓣粘合呈兜状;侧萼片直立或张开;花瓣较萼片薄,膜质;唇瓣围’绕蕊柱基部,不裂,无爪,基部凹陷呈囊状,前部渐狭,先端多少向外弯曲,囊内常有毛;蕊柱短,无附属物;花药直立或斜卧,位于蕊喙的背面;花粉团2个,狭长,每个纵裂为2,为具小团块的粒粉质,无花粉团柄,共同具1个大或小的粘盘;蕊喙直立,长或短,2裂;柱头1个,较大,位于蕊喙之下。蒴果直立,无喙。本属模式种:Goodyerarepens(L.)R.Br.(SatyriumrepensL.)约4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向南可达墨西哥、东南亚、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岛屿,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也有。我国产29种,全国均产之,以西南部和南部为多。本属部分种的全草民间作药用。  

亚族概述

Subtrib.Goodyednae Klotz. Klotz.In Hayne,Arzbetgew 14:tab.24. 1846,"Goodyereae". 地生或罕有附生或腐生草本,常具近茎状的圆柱形根状茎和少数稍肉质的根。茎一 般较细弱,具叶。叶散生或簇生,席卷式,草质,常有种种美丽斑纹。总状花序顶生, 具数花至多花;花一般扭转,具较浅色泽;唇瓣基部通常凹陷成囊状或有距,内有腺体 或毛,不同程度地与蕊柱基部合生,有时前端扩大,在囊状基部与扩大前端之间具爪, 爪上常有流苏或齿缺;花药生于蕊柱背侧,直立;花粉团2个或每个纵裂为2,花粉团 粒粉质,由许多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花粉团或花粉团柄从花药顶端 伸出粘附于粘盘上;蕊喙直立,与花药近等长;柱头1或2个。 本亚族模式属:Goodyera R.Br. 花约35属,全球均有分布,主要见于热带,特别是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13属。  

本族概述

Lindl,Coil.Bot.App.1821.地生或腐生草本,地下通常有长或短的根状茎,极罕具块茎,不具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叶片通常扁平,罕有近圆筒形,少数无叶(腐生种类)。花两侧对称或罕有近辐射对称;唇瓣基部一般不具长距;花药以狭窄基部或花丝连接于蕊柱,常枯萎或脱落;花粉团通常2个,罕有4个,粒粉质,为均匀的粒粉质或由可分的小团块组成,具或不具花粉团柄和粘盘,若有花粉团柄则从花药顶端伸出;蕊喙长或短,前者常直立并分裂。本族模式属:NeottiaL.共约80属,全球热带至温带均有分布。我国有8个亚族共45属。  

亚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状茎、块茎或假鳞茎。叶茎生或基生,折扇状、对折或具网状脉,草质至革质。花序(或花葶)顶生或侧生;花通常两侧对称,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转,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2--8个,粒粉质或蜡质,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团柄并连接于粘盘,也有直接连接于粘盘或通过粘盘柄连接于粘盘的,较少既无花粉团柄又无粘盘柄与粘盘的;柱头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种子通常两端有延长的翅,较少无翅并有厚的外种皮。本亚科模式属:OrchisL.共约690余属,全球均有分布。我国有4个族,42个亚族共167属。  

本科概述

地生、附生或较少为腐生草本,极罕为攀援藤本;地生与腐生种类常有块茎或肥厚的根状茎,附生种类常有由茎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质假鳞茎。叶基生或茎生,后者通常互生或生于假鳞茎顶端或近顶端处,扁平或有时圆柱形或两侧压扁,基部具或不具关节。花葶或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常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少有为缩短的头状花序或减退为单花,两性,通常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萼片离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态常有较大的特化,明显不同于2枚侧生花瓣,称唇瓣,唇瓣由于花(花梗和子房)作180°扭转或90°弯曲,常处于下方(远轴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较少3室而具中轴胎座;除子房外整个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状体,称蕊柱;蕊柱顶端一般具药床和1个花药,腹面有1个柱头穴,柱头与花药之间有1个舌状器官,称蕊喙(源自柱头上裂片),极罕具2-3枚花药(雄蕊)、2个隆起的柱头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时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状,称蕊柱足,此时2枚侧萼片基部常着生于蕊柱足上,形成囊状结构,称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团块,称花粉团,花粉团的一端常变成柄状物,称花粉团柄;花粉团柄连接于由蕊喙的一部分变成固态粘块即粘盘上,有时粘盘还有柄状附属物,称粘盘柄;花粉团、花粉团柄、粘盘柄和粘盘连接在一起,称花粉块,但有的花粉块不具花粉团柄或粘盘柄,有的不具粘盘而只有粘质团。果实通常为蒴果,较少呈荚果状,具极多种子。种子细小,无胚乳种皮常在两端延长成翅状。科的模式属:OrchisL.全科约有700属20000种,产全球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也见于温带地区。我国有171属1247种以及许多亚种变种和变型。兰科是一个进化而复杂的科,至今对科内各类群间亲缘关系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发表的许多兰科系统中,以R.Dressier(1981,1993)系统较为全面,但该系统对鸟巢兰族(ridb.Neottieae)的处理是有欠缺的。幸而C.Seidenfaden等人在“TheOrehidsofIndochina”(OperaBot.114:5--502.1992)和“TheOrehidsofPeninsularMalaysiaandSingapore”(1992)中有较合理的处理。本书基本上采用了后者的框架,但将等级作了调整,而对亚族的组成则更多地参考Dressler系统(PhylogenyandClassifica-tionoftheOn:hidFamily,1993)。本书将兰科分为3个亚科,兰亚科之下分4个族。其中兰族(Orchideae)与万代兰族(Vandeae)是比较自然的类群,而鸟巢兰族(Neottieae)与树兰族(Epidendreae)则尚存在不少问题。在许多近代兰科系统中,上述的4个族均被作为亚科,在亚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则是亚族。应当说,大多数亚族的建立是比较客观的。但族的组合则含有相当多的主观性,甚至是勉强的拼凑。因此,本书避繁就简,在兰亚科之下只承认4个族,族之下则包含较多的亚族。这样不仅简化了层次,而且更为客观和实用。当然,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有些问题仍然未能解决,如鸟巢兰族与树兰族的特征交叉过多,有些亚族较为庞杂等。这里就不作详细讨论了。这里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提供的“亚科与族的检索表”和“兰亚科分亚族检索表”均系根据国产种类编写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与亚族的全面特征,在使用时务请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