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白英 Bái Yīnɡ | |
---|---|
别名 | 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线绿毛龟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抗癌。全草:用于感冒发热,乳痈、恶疮,湿热黄疸、腹水,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根:风湿痹痛。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小毒 |
归经 | 胃经、肝经 |
药性 | 寒 |
药味 | 苦 |
白英,为植物、药材的统称,同时又是人物的名称。植物白英为茄科草质藤本,生于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国内外均有分布。该植物的全草或根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白英(白毛藤)、白毛藤根。其中,全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之功效;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目录 |
植物
物种名称
中文名 白英(植物名实图考)
别名 山甜菜(同前书);蔓茄(陕西丹凤);北风藤(四川南川);白荚(杭州,白英之误);生毛鸡屎藤(广东云浮)。
学名 Solanum lyratum Thunb.
英文名 Nightshade
科学分类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
管花目(Tubiflorae)
茄亚目(Solanineae)
茄科(Solanaceae)
茄属(Solanum)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长0.5-1米,茎及小枝均密被具节长柔毛。叶互生,多数为琴形,长3.5-5.5厘米,宽2.5-4.8厘米,基部常3-5深裂,裂片全缘,侧裂片愈近基部的愈小,端钝,中裂片较大,通常卵形,先端渐尖,两面均被白色发亮的长柔毛,中脉明显,侧脉在下面较清晰,通常每边5-7条;少数在小枝上部的为心脏形,小,长约1-2厘米;叶柄长约1-3厘米,被有与茎枝相同的毛被。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生,疏花,总花梗长约2-2.5厘米,被具节的长柔毛,花梗长0.8-1.5厘米,无毛,顶端稍膨大,基部具关节;萼环状,直径约3毫米,无毛,萼齿5枚,圆形,顶端具短尖头;花冠蓝紫色或白色,直径约1.1厘米,花冠筒隐于萼内,长约1毫米,冠檐长约6.5毫米,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4.5毫米,先端被微柔毛;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孔略向上;子房卵形,直径不及1毫米,花柱丝状,长约6毫米,柱头小,头状。浆果球状,成熟时红黑色,直径约8毫米;种子近盘状,扁平,直径约1.5毫米。花期夏秋,果熟期秋末。
生境分布
喜生于海拔600-2800米的山谷草地或路旁、田边。产于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诸省。日本、朝鲜、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湿润气候,耐阴湿。适宜砂质壤土及粘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及分根繁殖。种子繁殖:北方地区春季播种,4-5月条播,行距40cm,保持土壤湿润,约2星期左右出苗,苗出齐后间苗,株距15-20cm。分根繁殖;宜春、秋进行。当苗高20cm左右时,要搭架缚藤,以利生长。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红蜘蛛为害。
药材
中药名称
药名 白英
别名 白毛藤、白草、毛千里光、毛风藤、排风藤、毛秀才、葫芦草、金钱绿毛龟。
药材基源
为茄科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的全草。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化学成分
茎及果实含有茄碱(即龙葵碱solanine C45H73NO15N)。果实含量为0.3~0.7%,茎含量
0.3%,果皮尚含有花色甙及其甙元。
中药药性
【性味归经】苦,平,有小毒。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抗癌。全草:用于感冒发热,黄疸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病,癌症,子宫糜烂,白带,肾炎水肿;外用治痈疖肿毒。根: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全草、根15~30g;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药方选录
⑴黄疸性肝炎:白英、天胡荽各30g,虎刺根15g。水煎服,每日剂。
⑵声带癌:白英、龙葵各30g,蛇莓、石见穿、野荞麦根各15g,麦冬、石韦各12g。水煎2次分服。
附注说明
《中华本草》:植物白英的中药名分别为:白毛藤、白毛藤根,详见专条。
主任医师
白英,女,东海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77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医疗专业。毕业后分配东海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1983年在南京鼓楼医院进修呼吸内科,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连云港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擅长呼吸内科,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发表省级以上杂志论文10余篇。
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