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母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平贝母
Pínɡ Bèi Mǔ
平贝母
别名平贝、坪贝、贝母
功效作用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英文名BULBUS FRITILLARIAE USSURIENSIS
始载于 
毒性 
归经肺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基本概述
  3. 形态特征
  4. 分布及生长特点
  5. 化学成份
  6. 药理作用
  7. 功能主治
  8. 栽培技术

基本信息

拉丁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中文名:平贝母

拉丁科名:Liliaceae

中文科名:百合

保护级别:3级  

基本概述

平贝母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名贵药用植物。由于分布范围较狭窄,生长地区的林木不断受到砍伐,自然植被遭受破坏,林地环境恶化,加之不断采挖,因而野生植株逐渐减少。  

形态特征

平贝母是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鳞茎扁圆形,具2~3枚肥厚鳞片,白色,周围有时附有少数小鳞茎,基部簇生须根。茎直立,光滑。茎下部叶常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至披针形,长4~14厘米,宽2~6毫米,茎上部叶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上部叶腋,下垂,共着花1~3朵,顶端的花具4~6枚叶状苞片;苞片长7~10厘米,宽11毫米,先端卷曲;花钟形,花被片6,外面污紫色,内面有近方形的黄色斑点,离生,两轮排列;外花被片长圆状倒卵形,长约3.5厘米,宽约1.5厘米;内轮花被片长圆状椭圆形;蜜腺圆形,蜜腺窝位于花被下方,在花被背面明显凸出;雄蕊6,比花被片短,花丝具小乳突,花药近基部着生;于房棱柱形,花柱乳突状突起,柱头3裂。葫果广倒卵圆形,具6棱,有多数种子。种于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分布及生长特点

平贝母分布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多生于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下。是早春植物,鳞茎小,须根少,吸肥力较差,而地上部分生长期仅55~60天,故适宜生于水肥充足而富有腐殖质的土地上。喜清凉、湿润的气候。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即顶冻出苗,5月开花。地温在2℃~4℃时即开始抽茎,气温13℃~16℃时已生长旺盛。但不耐高温,如气温超过28℃~30℃,土温20℃以上时,生长即受到抑制,故在5月下旬至6月地上部分即枯萎,地下鳞茎进入休眠状态,休眠至8月中、下旬又开始萌动,在鳞片上开始生长子贝。9月上、中旬子贝渐多,直至结冰,又进入休眠。待翌春又返青出苗。  

化学成份

鳞茎含西贝母碱-3β-D-葡萄糖甙(sipeimine-3β-D-glucoside),贝母辛碱(peimisine),西贝母碱(sipeimine),平贝碱甲(pingbeimine A),平贝碱乙(pingbeimine B),平贝碱丙(pingbeimine C)及平贝碱甙(pingbeimine glucoside)。 茎、叶含贝母辛碱,平贝碱甲,平贝定甙(pingbeidinoside),及24α-羟基薯蓣皂甙元-3-O-α-rhamnopyranosyl-(1→2)β-D-吡喃葡萄糖甙〔24α-hydroxydiosgenin-3-O-α-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 花含贝母辛碱、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及贝母属碱A(fritillarine A)。 全草含平贝七环碱(ussuriendine),平贝七环酮碱(ussuriendinone),平贝七环碱甲醚(ussurienine),平贝七环酮碱甲醚(ussurienone),平贝酮(pingbeinone),黑龙江贝宁(beilonine)。  

药理作用

1.抗溃疡作用:平贝母总碱3毫克/100克、1.5毫克/100克皮下注射幽门结扎型溃疡、腹腔注射对消炎痛型溃疡及应激性溃疡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蛋白酶活性有关;

2.其他作用:平贝母浸膏对实验性动物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平贝母总生物碱、平贝碱甲均有明显的祛痰和降血压作用;

3.毒性:平贝母总碱静注的LD50为84.2毫克/千克;腹腔注射的LD50为148.4毫克/千克。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分别皮下注射平贝母总碱0.3毫克、0.15毫克,每日1次,连续3星期,对血象、肝为、肾功以及心、肝、脾、肾均无影响。  

功能主治

平贝母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主治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瘰疬,乳痈等。  

栽培技术

1.选地与整地:栽培平贝母应选择疏松、湿润、肥沃的腐殖土或油砂土。在这样的土地上栽培的平贝母质量好、产量高。在秋季或春季深翻,除净残碎根茎和杂质,耕翻深度在20~25厘米,耙细整平。保持土壤疏松、平整,有利于平贝的生长发育,获得高产。 平贝母多采用畦作,长度根据地形确定,宽1.2米,留作业道宽50厘米,畦高在15~20厘米。平贝母是喜肥植物,应施足底肥,有利于平贝的生长发育,否则会影响产量。粪肥以腐熟的猪粪、鹿粪和马粪为好,但忌用生粪及鸡鸭、鹅和人粪,否则使用后发酵生热烧伤磷茎及根而导致腐烂。

2.繁殖方法:平贝生命力强,繁殖率高,即可有性繁殖,又可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一般需要6年左右才能收获,无性繁殖1~2年即可收获,所以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即用磷茎栽培的方法。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贝母地上植株枯萎时挖取鳞茎,按大、中、小分开,随挖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应用湿沙或湿土埋藏。栽培时间应在新根及新生芽分化前栽培完,否则影响新根、越冬芽及子贝的生成及分化,而影响来年的生长及产量。栽前将种子用筛子筛选,分大、中、小三个等级,挑出破损、有病的鳞茎。分级栽种,鳞茎大小一致,植株的生长一致,采收期也一致。一般大贝栽后一年采收,中贝栽后二年起收、小贝栽后三年起收。平贝母植株矮小,又无分枝适宜密植。适当的密植能增强平贝的抗旱能力,提高产量。

3.栽培方法:在施完底肥,铺好畦土的畦上栽培,采用横畦条播,大、中贝行距5~10厘米,株距5厘米,小贝行距5厘米,株距3厘米。播栽完后将根据种栽大小覆盖4~6厘米腐殖土,覆盖后搂平。然后在床面上覆盖2~3厘米的盖头粪,以保证土壤疏松,保持水分,增加土壤肥力,缓解土温的变化,保护平贝母安全越冬。

4.种植:遮荫作物平贝母是早春植物,喜凉爽湿润气候,怕干旱炎热、早春温度在4℃时即萌发出土,温度在13℃~16℃时进入生长茂盛期。从出苗到枯萎只有60天左右生长期。平贝母植株枯萎后有遮荫物更有利于鳞茎更新芽的分化与子贝的分生生长。如果地面裸露,容易造成杂草丛生、影响平贝母正常发育。遮荫作物以大豆,矮生豆角类为好,一般不影响平贝生长,其根瘤还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的含量,有利于平贝母生长。同时大豆枝叶繁茂遮荫能力强,能控制杂草生长。

5.摘花蕾:不作为留种的平贝母,要掐花打蕾,以免浪费养分,促进鳞茎生长发育。

6.病虫害防治

(1)平贝母菌核病:又名黑腐病。是危害平贝母鳞茎最严重的病害。病发区有零星无苗斑块区。感染本病的鳞茎全部变黑腐烂。并顺水流向方向传播感染,造成大面积缺苗,造成减产绝产。染病植株早期叶片边缘变紫色或黄色,整个叶片逐渐变黄变紫,叶缘向下卷曲,下部叶片卷曲严重、顶部叶片、叶卷须及时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预防方法:一是通过有性繁殖建立无病种子田生产无病种裁。二是引种时要严格检疫,绝不引种有病源的种子。三是发现发病植株要把病株和土壤一并挖出用石灰消毒换上新土补种新的种茎。四是平贝出齐苗后要结合叶面喷施丰贝、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7~10天喷一次进行预防,并结合喷施叶面肥增强免疫力。对已发病的植株可结合叶面喷施杀菌剂和灌根处理。

(2)平贝母锈病:又名“黄疸”,是危害平母较重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茎叶,首先在叶片背面和基部呈黄锈色病班,孢子成熟后呈黄锈色粉末,随风飘扬,传播迅速。茎叶病斑部位出现组织穿孔,逐渐枯黄,造成死苗。

防治方法:发病前7~10天喷施杀菌剂防病。发病时用萎锈灵或粉锈宁叶面喷施,每5~7天喷一次,连喷3~4次。

(3)主要虫害:平贝母主要害虫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主要是因用未腐熟好的粪肥而引起。

防治方法:一是毒饵诱杀。用敌百虫粉0.5千克,麦麸子或豆饼25千克,加水拌匀,黄昏时撒于田间、特别是雨后撒放效果更好。二是用敌百虫和辛硫磷喷拌腐熟肥料,闷24小时后再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