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平贝

品名:

平贝

Bk5t8.jpg

概述:

平贝母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平贝母也称平贝、贝母,是药用贝母类药材的一种,贝母的应用早在东汉《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将其列入中品,"味辛,平","主伤寒烦热,喉痹,乳难……"。魏晋年间的《名医别录》载"疗腹中结实,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其后诸如《药性论》、《唐本草》、《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医药著作对贝母的功效、采收及品种来源等均有记述。但非指本种而言。东北地区历来就有使用平贝母治疗疾病的习惯,19世纪中期咸丰年间东北的汉、朝、满、回等民族即有"贝母梨"治疗肺热咳喘等民间验方流传。本世纪初吉林市的"世一堂"等药店已有平贝母等药材经营,并由营口等地转销关内。于是平贝母开始进入国内药材市场,供应各地药用。(常用中药材)

产地分布:

我国野生平贝母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南部山区。主产于黑龙江尚志、铁力、五尚、伊春、佳木斯、穆棱、阿城、宾县、方正、通河、延寿、东宁;吉林浑江、桦甸、集安、通化、柳河、梅河口、敦化、抚松、长白、靖宇、和龙、安图、汪清、辉南、永吉、蛟河、舒兰、东丰;辽宁开原、清源、新宾、抚顺、宽甸、东沟、桓仁、本溪。多为栽培,山西、陕西、河北亦有引种。(常用中药材)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多数,生于鳞茎茎盘下面,长6-20厘米,直径0.3-0.5毫米。鳞茎圆而扁平,由2-3片肥厚的鳞瓣抱合而成,纵径1厘米左右,横径1-1.5厘米。地上茎直立,光滑无毛,紫色或绿色。叶片15-25枚,茎的下部叶常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叶线状披针形或线形,无柄,全缘,先端渐尖,顶部小叶呈卷须状,叶长8-10厘米,宽2-6毫米,绿色。花单生于茎上部叶腋间,下垂;花梗长2-3厘米;花冠钟形;花被片6枚,矩圆状倒卵形,先端钝,长2-3厘米,宽0.5-1厘米,黄绿色带紫色网状斑纹,基部有蜜腺;雄蕊6枚,花药黄色;雌蕊柱头3裂,子房棱柱形。蒴果宽倒卵形,三室,具6棱,果皮膜质,内含100-150粒种子。种子褐色,3角形,扁平。(常用中药材)

生态环境:

野生平贝母,多生长于我国东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坡地、阔叶林中、林缘、灌丛、草甸及河谷两岸。多在土层较厚,质地疏松,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棕色森林土及山地黑钙土上生长。(常用中药材)

生物学特性:

野生平贝母喜冷晾、湿润气侯,抗逆性强,具有耐低温,怕高温和干旱的特性。在年平均气温2-5℃,1月均气温-17--20℃,7月均气温20-23℃,温度年较差40℃左右;终霜期5月中、下旬,初霜期9月中、下旬,无霜期110-120天;年平均降水量750-1000毫米,多集中在7-9月;土壤含水量20-3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能在气温-30--40℃的严寒下越冬而不发生冻害。

平贝母属早春植物,在东北3月下旬-4月上旬,温度在2-4℃出苗,4月上旬至中旬,温度在3-5℃展叶;5月上旬,温度10-14℃开花,花期7-15天。温度在13-16℃时进入生长盛期,开花后1个月左右,6月上旬,温度17-19℃,果实陆续成熟,6月上旬,气温28℃以上,平贝母鳞茎所在土层温度达到20℃以上时,地上植株枯萎,进入夏眠,即完成1个年生长发育过程。平贝母生育期较短,仅60天左右。7月上旬-8月下旬,越冬芽开始生长发育,并形成新须根和子贝。冬季进入休眠。

从平贝母种子播种到新种子形成需7年时间,6月末至7月中旬播种后,2个月左右长根。由于种子具胚后熟和上胚轴低温休眠特性,播种当年种子不出苗。翌年4月初,小苗出土,只生长1片狭长的线形基生叶,6月上旬枯萎。鳞茎直径约3-4毫米,鲜重0.025克。2、3年生平贝母也只有一片披针形叶。鳞茎鲜重2-10克。4、5年生的平贝母有明显地上茎,其上长有3-9片叶,株高8-20厘米。无花,鳞茎直径1-1.5厘米,鳞茎重3-20克。老鳞茎边缘可产生小子贝。6年生以后开花结果,植株高30-60厘米,茎上有叶15-25片。叶腋生出1-3朵钟形花,下垂。鳞茎圆而扁平,直径2厘米左右,鲜重20-30克。

种胚的后熟和上胚轴休眠:自然成熟的种子,其种胚在形态上尚未完成,需经一段时间的低温,完成胚形态后熟。这样的种子在3-4℃条件下可以发育,13-14℃时发育较快,高于18℃发育较缓,再高停止发育。当平贝母种子线形胚充满胚腔而完成形态后熟后,胚根珠孔伸出,发育成初生根。此时胚芽渐渐长大,由于上胚轴需要的低温条件没有得到满足,胚芽长到一定程度停止生长,需再经过一段低温,翌年春才能出土。

鳞茎和芽的更新:平贝母鳞茎的增大是通过鳞茎的更新来完成的。新鳞茎是由更新芽芽鞘基部膨大增厚而形成的。夏眠后芽鞘基部开始膨大,形成鳞片,冬眠后新鳞茎逐渐长大,花后鳞茎生长最快,到地上部分枯萎时新鳞茎停止生长。在新鳞茎形成过程中,老鳞茎上的子贝靠老鳞茎的营养或自行制造的营养逐渐长大,老鳞茎养分耗尽干瘪后,子贝脱离母体形成新的独立小鳞茎。

平贝母的芽也年年更新,新芽的更新是在鳞茎进入夏眠后开始。夏眠后期上1年形成的更新芽原基分化出茎、叶、花及新的更新芽原基。夏眠后,分化的茎、叶、花原基在芽鞘内渐渐长大,发育成茎、叶、花的雏形,然后进入冬眠,翌春萌发出土,长成茎、叶、花。

平贝母无性繁殖力强。3年生的平贝母鳞茎即能产生子贝,5、6年生者可产生30-50个子贝,子贝是生产上主要繁殖材料。(常用中药材)

生长习性:

野生平贝母喜冷晾、湿润气侯,抗逆性强,具有耐低温,怕高温和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平贝母无性繁殖力强。3年生的平贝母鳞茎即能产生子贝,5、6年生者可产生30-50个子贝,子贝是生产上主要繁殖材料。(常用中药材)

采收及加工

1、采收 无性繁殖,大中栽子一般2-3年,小栽子4年采挖。有性繁殖的生长5-6年采挖。以地上植株枯萎后采挖为佳,一般在5月下旬-6月中旬,此时鳞茎的生物碱含量最高。采挖时在畦床的一头扒开部分土,露出鳞茎,用平锹或木板锹沿鳞茎层将覆在上面的土翻到作业道上,使畦内平贝母鳞茎露出来,挑拣出大的及较大的鳞茎,把余下的小鳞茎摊匀,再将翻到作业道上的土重新覆盖在畦面,铺平。

2、加工 采用炕干和晒干两种方法。炕干:是产区常用的传统方法,在密闭的室内火炕上铺一层筛过的柴草灰或熟石灰,将平贝母鳞茎按大小粒分级铺在其上,再筛上一层柴草灰或熟石灰。加火增温,炕上温度50℃左右,24小时可全部干透。筛去草灰或熟石灰,再重新炕或日晒1次,即得到平贝母干货。加工过程中,炕温不宜过高,否则易出现"焦粒",如温度过低,干燥时间过长,易产生"油粒"。晒干法 选择晴天,将平贝母鳞茎放于席子上,薄薄地摆上一层(也可撒拌草灰或熟石灰吸取水分),直到晒干为止。此法采用较少,只适用于小量加工生产。(常用中药材)

储藏养护:

平贝母一般用双层麻袋包装,每件40公斤左右。贮于通风干燥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70%左右。商品安全水分12-13%。

本品富含淀粉,易虫蛀,吸潮后变色,生霉。吸潮品手握感潮软;用指甲刮鳞瓣断面,粉尘嵌在指甲缝内;有的鳞瓣表面呈现霉斑。危害的仓虫有大谷盗、赤拟谷盗、日本蛛甲、印度谷螟等,蛀孔多见于鳞瓣相对合抱凹陷处。

储藏期间,应保持环境整洁、干燥;可按库、垛或成件密封抽氧充氮养护;发现吸潮或轻度霉变,及时晾晒,或用明矾水淘洗清除霉迹,干燥,密封保藏;虫情较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常用中药材)

药材性状:

平贝母呈扁圆形,纵径0.5-0.8厘米,横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似,相对抱合,顶端常开裂,内有小鳞叶和心芽。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苦。

规格标准: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平贝母商品不分等级。干货,呈圆形扁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光滑,顶端闭口或开口。质坚实。断面白色。味苦微酸。大小粒不分。间有黑脐、碎贝、油贝、焦粒,无全黑枯贝、杂质、虫蛀、霉变。(常用中药材)

性味功效:

平贝母性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有清肺,化痰止咳功能。主治肺热咳嗽,痰多胸闷等症。

主要成分:生物碱,近年来从平贝母中提取出4种生物碱,即西贝素、贝母辛、平贝碱甲、平贝碱乙。还含有淀粉、蔗糖甾醇苷、单糖及挥发油等。

主要药理作用:平贝母浸膏对实验动物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镇静作用明显。(常用中药材)

种植技术:

(一)种栽处理:

目前平贝母栽培多采用种栽繁殖方法。

1、选种:选无病虫害基地生产的种栽清除混杂在种栽中的小根蒜、芦粒及结草等,然后按种栽规格大小分别堆放。

2、种栽消毒:栽种前要对进行药物消毒,目前采用五氯硝基苯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1:200。将种栽与药剂拌匀即可。

(二)选地及整地:

1、选地:平贝母栽培地块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以山地黑土,油砂土赤宜,不宜黄泥土的地块,特别是忌选涝洼地。

2、整地:栽培平贝母地块整地先起后栽培,同时套种其它作物,具体作法是:春打垅,起垅时需两犁一垄,起垅后将垄尖用耙子拖平,以增加垄沟土层厚度。垄台可正常栽培粮食或经济作物,垄沟留作平贝母栽培用。

(三)栽培方法:

1、栽培时间:待种栽采收后开始栽培,最迟不超过一月时间,栽培过晚,影响当年地下更新芽分化及来年出苗率。具体时间为六月中旬至七月上中旬。

2、栽培方法:

将垄沟内土用平锹铲去3厘米左右,为20-30厘米,把种栽种播入沟内,再复土,一般是用第二垄上的土盖第一垄沟,以此顺序进行,复土厚度3厘米左右。最后再用腐熟的农家肥(猪粪、牛粪、羊粪、鹿粪及马粪等)均匀盖好,厚度为1.5-2厘米左右。过去平贝栽培有施底肥习惯,但近年来反映底肥地块如遇高温干旱年地,则易出现:"发烧"、"电裂"现免,影响保苗率。栽培平贝母地块养份,同时可以何墒保水,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平贝母高产起到先决的作用。

(四)田间管理:

1、除草:平贝母地块可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人工除草多为解决一些与平贝平母同生的杂草,但投工量较大,除草效果较差。近年来多采用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结合套种作物进行化学除草;一种是单纯为平贝母地进行化学除草。无论采用哪种除草方式都有必须在平贝母地上部枯萎死亡后(即"倒秧"后)进行,以免对平贝母产生药害。平贝母套种玉米作物的地块,可在六月上旬喷施:"阿特拉津"兑"乙草铵(按说明使用)进行每一次除草,同时可在玉米收获前即九月下旬至十月初喷施"农达"进二次除草,需要注意的是在收获前施药时要避免"农达"接触玉米植株,以免产生药害。平贝母间种大豆作物的地块,则在平贝母"倒秧"后杂草2-3叶期,采用"克阔乐"兑"拿扑净"进行第一次除草,秋季大豆收割前(大豆黄夹黄叶时)再用"农达"进行二次除草,栽有平贝母的地块化学除草切忌使用土壤处理药剂,以对平贝母形成药害。

2、清园:平贝母"倒秧"和套种作物收获后,要及时将枯萎残清除园外,进行处理。以免带病植株残体传播病害,影响平贝母生长。

3、摘花蕾:平贝母未开花前要及时摘掉花蕾。摘除花蕾后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增加鳞茎的产量,据调查,摘花后蕾的平贝母鳞茎产量可提高50%左右。

病虫害防治:

1、病害 锈病:又称"黄疸"。病原为真菌中一种担子菌,主要侵染茎叶,5月上旬发生。一般久旱后降小雨发病严重。平贝母病株清理不净和杂草较多是主要传染途径。防治方法: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株。保持田间卫生;发病前喷敌锈钠300倍液或萎锈灵500-600倍液或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多菌灵600-700倍液或百菌清700-8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黑腐病:又称菌核病。病原为真菌中一种子囊菌,病菌可借水传播或借人、畜、农机具等传播。危害地下鳞茎,5-9月发生。被害植株的地上部萎蔫枯黄,以致全株死亡。地下水位高、低洼积水,高温潮湿处发病严重。防治方法:更换老平贝母地进行轮作;建立无病种子田,进行用有性繁殖;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用菌核利浇灌病区。

灰霉病:危害地上叶,一般在5月中、下旬发生。高温潮湿条件下易发病并蔓延很快,种植过密的平贝母也易出现。防治方法:于5月中下旬出现多天阴雨,雨后立即喷洒1∶1∶120的波尔多液或500倍的液敌菌灵,一般喷1-2次即可;搞好田间卫生,及时铲除杂草和清除病株。

2、虫害 平贝母地下害虫主要是蛴螬、金针虫、蝼蛄等。一般因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尤其是马粪、鹿粪等虫害更加严重,造成缺苗断条。防治方法:施腐熟粪肥前掺拌敌百虫或呋喃丹等农药;栽种前,用敌百虫按每亩-2公斤与畦内土壤混拌,进行土壤处理;用毒饵诱杀。(常用中药材)

发展前景:

平贝母在中医临床中,治疗气管炎、痈疮等疾病,还用于配制复方贝母片小儿牛黄德肺散等多种中成药,用量较大。近年来还从平贝母的茎、叶、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用以制成治疗气管炎新药,效果良好,展示了综合利用的途径。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平贝母年需要量约11万公斤,野生蕴藏量约25万公斤,每年栽培面积约2000亩,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东北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平贝母生长,当地群众有种植的习惯和经验,又可粮药间作,生产潜力较大。

平贝母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减少;某些新区栽培技术还不过关,单产较低。因此,应对野生资源实行护育、采挖相结合方针,做到资源永续利用;进一步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平贝母生产基地,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尽快满足市场需要。(常用中药材)

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情况:

平贝母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计划管理商品,1985年改为指导性计划品种,以后由市场调节产销。平贝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在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后,产量逐年增加,特别是80年代后增长较快,成为商品主要来源,市场紧缺状况有所缓和,但仍属供应偏紧的品种。

50年代由于野生资源零星分散,采挖困难,平贝母收购量不多。为缓解市场供应紧缺状况,各产区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在加强收购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野生变家种的试验。60年代,平贝母野生变家种进展较快,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但尚未形成生产能力,商品量不多。70年代野生资源明显减少,家种生产已初具规模,由于平贝母用种量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生产发展缓慢,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3万公斤。进入80年代,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落实,生产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明显增加。1985年比1980年增长50%,缓和了市场供应。(常用中药材)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春季采挖,除去外皮、须根及泥砂,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球形,高0.5-1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顶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断面粉性。气微,味苦。

鉴别:(1)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多为圆三角形、卵形、圆贝壳形、三角状卵形、长茧形,直径 6-58(74)μm,长约至67μm,脐点裂缝状、点状或人字状,多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多脐点单粒可见,脐点2-4个。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0-48(50)μm,副卫细胞4-6个。

(2)取本品粉末10g,加浓氨试液10ml,三氯甲烷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平贝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2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6:1:0.5)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5%亚硝酸钠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味与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与用量:3-9g,研粉冲服,一次-2g。

注意: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