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
山葡萄 Shān Pú Tɑo | |
---|---|
别名 | |
功效作用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肠炎;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 |
英文名 | |
始载于 |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苦 |
山葡萄[Ampelopsis breipedunculata (Maxim.) Trautr] 潮汕地区别名称为山浮桃、野葡萄、鸟嘴萄、鸟葡萄、破布藤。外地区别名称为山菩提、蛇白蔹、见毒消、山葡萄、接骨藤、见消肿、外红消、梦中消、禾花子藤、过山龙、蛇葡萄。
目录 |
形态特征
山葡萄又名野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藤可长达15米以上,树皮暗褐色或红褐色,藤匍匐或援于其它树木上。卷须顶端与叶对生。单叶互生、深绿色、宽卵形,秋季叶常变红。圆锥花序与对生,花小而多、黄绿色。雌雄异株。果为圆球形浆果,黑紫色带兰白色果霜。花期5-6月,果期8-9月。山葡萄喜生于针阔混交林缘及杂木林缘,在长白山海拔200-1300米间经常可见,主要分布于安图、抚松、长白等长白山区各县。果熟季节,串串圆圆晶莹的紫葡萄掩映在红艳可爱的秋叶之中,甚为迷人。山葡萄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生食味酸甜可口,富含浆汁,是美味的山间野果。山葡萄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是一种良好的饮料。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安徽、辽宁、浙江、吉林、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2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沟谷林中及灌丛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药用价值
山葡萄味甘酸、微涩,性平,无毒。内服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清热利尿、凉血止血、舒筋活、散瘀、通络。入肺肾经。主治腹泻、伤暑身酸、小儿水肿、风湿腰痛、中耳炎、湿痰流注、皮肤疯疹、风血湿酸痛、无名肿毒、疮疡肿毒、跌打肿毒、外伤瘀血、风湿水肿。
栽培管理
植株生长势强。结果枝占芽眼总数的60.9%,每一结果枝上的平均果穗数为1.8个,但因穗粒均小,产量低。从萌芽到果实充分成熟的生长日数为137天,活动积温为2985℃,在北京8月中旬、吉林9月中旬成熟,属中熟种。抗病、抗湿力强,嫁接亲和力亦强,是优良的抗寒砧木,但枝条的发根力极差,嫁接成活后易出现小脚现象,是其缺点。为了克服发根力差的缺点,一般采用种子播种,先培育好砧木苗,再行嫁接。也可用欧山杂种1代(F1)的黑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育成)、公酿1号、北醇等为砧木嫁接,它们根系的抗寒力虽比山葡萄稍差,但扦插发根力均强,嫁接后的小脚现象都轻。适于黑龙江、吉林一带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