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果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天仙果
Tiān Xiān Guǒ
天仙果
别名水风藤、牛乳茶、山无花果、加星里[苗族语]、牛乳甫、牛奶浆、野枇杷、大叶牛奶子、毛天仙果、牛奶珠、山牛奶、大号牛奶仔
功效作用润肠通便解毒消肿。主便秘痔疮肿痛
英文名 
始载于本草纲目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种中文名:天仙果

种拉丁名:Ficus erecta Thunb. var. beecheyana (Hook.et Arn.) King

科中文名:桑科

科拉丁名:Moraceae

属中文名:榕属

属拉丁名:Ficus国内分布:产广东(及治海岛屿)、广西、贵族、湖北(武汉、十堰)、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台湾。

国外分布:日本(疏球)、越南也有分布。

命名来源:(本草纲目)[

性味归经:辛、酸、涩,温。

功能主能:祛风化湿,止痛。主治关节风湿疼痛,头风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腹痛腰疼带下,小儿发育缓慢。

用法用量:鲜根1~2两。外用捣敷患处。

最高海拔:500

生 境:山坡林下、沟边  

目录

  1. 形态特征:
    1. [栽培要点]
    2. [采集加工]
  2. 药用功能:
    1. [性味功能]
    2. [主治]
    3. [用法用量]
    4. [附方]
  3. 出处

形态特征:

灌木,高2~3m。小枝、叶脉和叶柄幼时均被疏柔毛;枝纤细,有托叶残留的痕迹。叶互生;叶柄长4~6mm;托叶长三角形,长约8mm,早落;叶片膜质,倒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1~3.5cm,先端通常渐尖,尖端有时长达1cm以上,中部以下渐狭,有时不对称,基部楔形,全缘或上部呈浅波状或有不规则的缺齿;侧脉和疏离的网脉在背面稍明显。隐头花序(榕果)单生于叶腋,梨形或近球形,成熟时紫红色,直径6~8mm,外面有小瘤体,顶端有脐状突起,基部渐狭成一短柄,长2~3mm;雄花、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中,雌花生在另一花序托内;雄花花被片3~4,雄蕊2;瘿花花被片4~5,舟状,花柱短,侧生;雌花与瘿花相似,花被片4,但花柱较长,柱头漏斗形。瘦果。花期4~7月。  

[栽培要点]

野生品,亦有少量栽培。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用功能:

[性味功能]

味甘、微涩,性平。  

[主治]

1. 活血补血催乳止咳,祛风利湿,清热解毒。主治月经不调,产后或病后虚弱,乳汁不下,咳嗽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背痈,乳痈毒蛇咬伤湿热黄疸急性肾炎尿路感染。《中华本草》

2. 柔肝和脾,清热利湿。治急、慢性肝炎,腰脊扭伤,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全国中草药汇编》

3. 根或根皮水煎服治心闷气紧(瑶族),子宫脱垂(侗族),浸酒搽患处治跌打损伤(壮族)。全株水煎服治风湿性心脏病,产后或病后虚弱,产妇乳汁缺乏(瑶族)。《广西民族药简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

1. 治毒蛇咬伤后昏迷不醒:

台湾榕根皮、叶捣烂,冲入热酒闷片刻,取药酒灌服。《广西民族药简编》》。  

出处

据考证,天仙果始载于《纲目》,在果部无花果条下的附录项中谓:“出四川,树高八、九尺,叶似荔枝而小,无花而实,子如樱桃,累累缀枝间,六、七月熟,其味至甘。宋祁方物赞云:有子孙枝,不花而实,薄言采之,味埒蜂蜜。”以上所述形态特征与今桑科植物天仙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