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胲子
羊胲子 Yánɡ Hǎi Zǐ | |
---|---|
别名 | 羊嚼子、羊咬子、山羊胃结石、羊哀、百草丹 |
功效作用 | 宽胸止呕。主治噎膈反胃,朝食幕呕。 |
英文名 | Nodules in Goat Stomach |
始载于 | 《本草纲目》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胃经 |
药性 | 温 |
药味 | 淡 |
【出处】:羊胲子 (《纲目》)
【异名】羊哀(《辍耕录》),百草丹(《纲日拾遗》)。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
【药材】形圆如弹丸,大小不等,常见者直径为2~3厘米。外表灰黑色,略现细小草筋状物质,微带光泽。质轻松,体不沉重,无臭。以个大、体轻、色暗、有光泽者为佳。产于四川。其他地区亦产。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胃经。
【功用主治-羊胲子的功效】①《纲目》:治翻胃。 ②《纲目拾遗》:解百草药毒,治噎膈翻胃。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分;或入丸、散。
【宜忌】《四川中药志》:胃火炽,无气滞者勿服。
【选方】治翻胃:羊胲子(煅存性),每一斤入枣肉、平胃散末一半,和匀。每服一钱,空心沸汤调下。(《摘元方》)
羊胲子.版本二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1.《纲目拾遗》:羊哀,惟山羊有之,胡羊不能成也。亦牛黄、狗宝之类。牛黄细腻而疏松,且香烈,故以黄名;狗宝花白而坚凝如石,故以宝名;此则如烂草团成,轻松而气羶,人多惜其不能如牛黄、狗宝之精美,故哀之,因名曰哀。《宦游笔记》载:军营于羊腹中得石子,名鲊答,形如鸭卵,色紫黄,两头有二白圈,圆如黄豆,腰有束带,宽如韭叶,色青蓝,束带上亦二白圈,质细如玉,滋润如水。《辍耕录》亦载:鲊答,产
【拼音名】Yánɡ Hǎi Zǐ
【英文名】Nodules in Goat Stomach
【别名】羊哀、百草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ra hirc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山羊时剖腹取喟,如其中有草结,取出洗净,晾干。
【原形态】
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性状】
1.形圆如弹丸,大小不等,常见者直径为2-3cm。
2.外表灰黑色,略现细小草筋状物质,微带光泽,质轻松,体不沉重,无臭。
3.以个大、体轻、色暗、有光泽者为佳。
【性味】味淡;性温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解百草毒。主噎膈反胃;噫气;晕船呕吐;草药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9-1.5g;或入丸、散。
【注意】胃火盛者禁服。
【各家论述】
1.《纲目》:治翻胃。
2.《纲目拾遗》:解百草药毒,治噎膈翻胃。
【摘录】《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