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冠唇花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滇南冠唇花
Diān Nán Guàn Chún Huā
别名野藿香、香薷、藿香
功效作用发表解暑;化湿和中。主风寒感冒咳喘气急;夏月感寒饮冷;头痛胸闷腹痛吐泻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所属卷:Microtoen Prain

所属科:Labiatae

中文名:滇南冠唇花

其它中文名:霍香(景东、龙陵)、香薷(耿马、梁河)、野藿香(梁河)、“班草刚”(景颇族语)、“牙皮弯”(傣族语)。  

目录

  1. 文献来源
  2. 形态特征
  3. 分布及生境
  4. 用途及功能

文献来源

Microtoena patchouli (C. B. Clarke) C. Y. Wu et Hsuan ex Hsuan (1965).

Plectranthus patchouli C. B. Clarke ex Hook. f. (1885, 1888, 1889); Microtoena cymosa Prain (1889* , 1890); M. insuavis Prain ex Dunn (1913), (1915), p. p. ; Kudo(1929), p. p. ; Doan in Lecte. (1936) p. p. ; C. Y. Wu (1959) p. p.  

形态特征

直立草本。茎高1—2米,四棱形,被平展柔毛及倒伏小绒毛,基部半木质化,多分枝。茎叶纸质,三角状卵圆形,稀为长圆状卵圆形,长2.5-9厘米,宽2-7.5厘米,先端急尖状长尖,基部截形至近心形,边缘有具小突尖的粗锯齿,两面均被糙伏毛,在背面脉上较密;叶柄长1.5—4厘米,密被柔毛;苞叶与茎叶同形。二歧聚伞花序蝎尾状或不明显蝎尾状,组成顶生的圆锥花序,小苞片线形,长约2-3毫米。花萼小,长约2-3毫米,外面密被具腺短柔毛及短硬毛,内面除萼齿外无毛,萼齿近相等,披针形,果时增大,网脉明显。花冠长约1.5厘米,内外无毛,冠管基部宽1.6毫米,口部宽约3毫米,冠檐紫色或褐色,长7毫米,先端微缺,下唇略短,长圆形,中裂片狭舌形,长0.7毫米,宽0.4毫米,侧裂片卵圆形,宽约2毫米。花盘环状,边缘微有起伏,无毛。小坚果黑褐色,平滑。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期2-3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云南西南部、南部及中部,海拔(560-)1100—2000米的林下或草坡中。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用途及功能

全草富含芳香油,入药代广藿香,治感冒风寒喘咳气急、消化不良气胀腹痛肠炎痢疾、小儿腹泻以及妇科腰痛

【功效分类】发表解暑药;化湿和中药

性味】味辛;性微温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滇南冠唇花的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