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铃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串铃
Chuàn Línɡ
串铃
别名万年、小羊芋
功效作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寒感冒喉蛾风湿骨痛经闭骨折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一、乐器简介
  2. 形制特征
  3. 演奏方法
  4. 〖二、护身符〗
  5. 二、中草药名
  6. 植物形态
  7. 功效分类
  8. 用法用量

一、乐器简介

串铃,藏族、瑶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厄尕,意为铃,瑶族称母柱。流行于西藏、四 川、云南、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  

形制特征

串铃原为骡马驴狗等家畜颈上所系饰物与响器。是在一条布带或皮带上缀挂二十余个金属小铃而成。小铃用铜、铁冷压或铸制为两个半球形,后合成球状体。规格大小不一,直径2厘米~6厘米。铃外一侧设有环形耳用以系挂,另一侧有一细长开口为出音孔,铃内装有一粒铁制小珠。小铃的形状除球形的以外,尚有椭圆形、葫芦形、桃形等多种,出音孔除一字形开口外,尚有弧形、人字形等几种。  

演奏方法

演奏时,奏者或坐或立,藏族多双手执布带或皮带两端,瑶族则左手执皮带两端,弯成环状,通过绷拉或摇动,使铃中铁珠碰撞铃壁而发音,音色清脆。用于宗教活动和歌舞及藏戏伴奏。在藏族佛教寺院的跳神和歌舞、藏戏演出中,奏者将串铃系于腰间、腿或手臂上,随舞蹈动作而哗哗作响。也有的演奏者将串铃钉缚在一块形如刷子的小木板上,手执板把摇奏或碰击肩、膝等部位演奏,是藏族颇具民族特色的色彩性节奏乐器;在瑶族的祖祭和丧葬活动中,人们一手执母柱,一手拿白绫,先唱孝歌,后振铃起舞。

Bkcf0.jpg

  

〖二、护身符〗

串铃也叫“虎撑”或“虎衔”,过去的行医卖药者都视其为护身符。相传“药王孙思邈有次进山为人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但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担草药的扁担准备搏斗。这时,他发现老虎伏在地上并不追扑他,只是张开大口猛喘粗气,孙思邈发现,老虎的眼中露出哀求的神色。出于职业敏感,他带着惊奇走近老虎,看到老虎的喉咙被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又怕虎兽性发作咬断自己的手臂。正在犹豫时,忽然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老虎的上下颚,从猛虎口中顺利取出兽骨。被治愈的老虎摇动尾巴点头致谢,随后转身而去。此事传开,江湖行医的人们纷纷效仿,铜圈便成了外出时必备之物,后人逐渐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可以作为行医标志,二来是因为孙思邈用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们便把它作为保护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二、中草药

串铃

别名

万年、小羊芋。

汉语拼音

chuanli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Impatiens pinfanens Hook.f.

功效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科属分类

凤仙花

主治

风寒感冒;喉蛾;风湿骨痛;经闭;骨折

生态环境

生于山谷湿地或林缘。

采收和储藏

秋季采收,取下基部茎节的膨大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资源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等地。  

植物形态

块节风仙花 草本。茎直立,无毛或近于无毛,基部匍匐,节膨大成块茎状。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具粗锯齿,基部有或无具柄腺体;侧脉4-5对。总花梗短于叶,花梗中部以上具披针形的苞片萼片2,卵状长圆形,无毛;花冠粉红色,翼瓣基部裂片圆钝,唇瓣漏斗状,具与檐部等长的内弯细距;雄蕊5,花药尖。蒴果线形,具条纹。种于近球形,直径约3mm,褐色,光滑。花期6-8月,果期7-10月。  

功效分类

祛风除湿药;活血止痛药

性味

辛;温

药材基源

为凤仙花科植物块节风仙花茎基部膨大的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