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贼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土木贼
Tǔ Mù Zéi
别名木贼、纤弱木贼、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节节草、斗眼草、豆根草、锁眼草、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
功效作用利湿清热,明目。治目赤胀痛,翳膜胬肉急性黄疸型肝炎淋病
英文名 
始载于广东中药
毒性无毒
归经 
药性
药味

【出处】 《广东中药

【拼音名】 Tǔ Mù Zéi

【别名】 木贼(《滇南本草》),纤弱木贼、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节节草、斗眼草、豆根草、锁眼草(《滇南本草》整理本),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广西中药志》)。

【来源】 为木贼科植物笔管草全草。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割取地上部分,拣除杂草,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营养茎和孢子囊茎相似,单出或簇生,分枝或不分枝,细长有节,节间多半中空,通常高可达1米,直径约2~15毫米,表面有肋棱6~30条,平滑或有1列密集的小刺状突起,沟中有2列气孔。小枝1条或为2~3条一组,很少4~5条的,小枝可能再分枝。叶退化,轮生,细小,与叶鞘连接,叶鞘常呈管状或漏斗状,紧贴,短或略伸长,先端呈齿牙状,齿宿存或脱落,而遗留一截头状、浑圆或三角形的基部。孢子囊穗长约2.5厘米,顶端短尖或有小突尖;孢子囊6~9个,在孢子叶下面边缘排成1列,孢子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上,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

【生境分布】 生于溪边、沟边、沙壤或粘土上半阴湿地方。分布华南、西南、长江中上游各地。

【性状】 干燥全草为细长分枝的圆柱状茎条,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60厘米不等。表面粗糙有纵沟,多节,节间长5~8厘米,亦有长至13厘米的。干时易断,潮湿时坚韧,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基部及钝头的齿片呈黑褐色。以粗条、青绿色、身长肉厚者为佳。

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当地作木贼使用,参见"木贼"条。

【性味】 甘微苦,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酸微苦。"

②《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性凉无毒。"

【功效与作用】 利湿清热,明目。治目赤胀痛,翳膜胬肉急性黄疸型肝炎淋病

①《滇南本草》:"散肝家郁结。(治目)暴亦、胀痛,退翳膜,消胬肉攀睛。兼治五淋玉茎疼痛,亦白便浊。(根治)妇人赤白带下破血积,通月经。止大肠下血。"

②《广西中药志》:"疏表,利湿。治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临床应用】 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成人每天用鲜草1~2两或干草1两,煎水当饮。据82例观察,大部分病例服药后尿量增多,食欲好转,黄疸明显消退。可能与本品有利湿、退黄、清热作用有关。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