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根
芭蕉根 Bā Jiāo Gēn | |
---|---|
别名 | 芭蕉头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止渴;利尿。主热病;烦闷消渴;痈肿疔毒;丹毒;崩漏;淋浊;水肿;脚气 |
英文名 | Root of Japanese Banana |
始载于 | 《日华子本草》 |
毒性 | 无毒 |
归经 | 胃经、脾经、肝经 |
药性 | 寒 |
药味 | 甘 |
芭蕉根
(《日华子本草》)
目录 |
简介
芭蕉头(《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茎。
采集
全年可采。
考证
出自《日华子本草》。
《本草衍义》:芭蕉,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茎止一花,全如莲花。叶亦相似,但其色微黄绿,从下脱叶。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莲样,然未尝见其花心,剖而视之亦无蕊,悉是叶,但花头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开,直至中秋后方尽。凡三叶,开则三叶脱落。北地惜其种,人故少用。
科属分类
芭蕉科
拉丁文名
Radix Musae
生态环境
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植物形态
芭蕉(《汉书》文颖注),又名:巴且(《汉书》),天苴(《史记》徐广注),绿天、扇仙(《群芳谱》),香蕙、甘露树、大叶芭蕉。
多年生草本。茎短,通常为叶鞘包围而形成高大的假茎,高约4米。叶长2~3米,宽25~30厘米,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先端钝,表面鲜绿色,有光泽,中脉明显粗大,侧脉平行;叶柄粗壮,长达30厘米。穗状花序顶生,下垂;苞片佛焰苞状,红褐色或紫色,每苞片有多数小花,除苞片最下面具3~4不孕花外,其余皆发育。花单性,通常雄花生于花束上部,雌花在下部;花冠近唇形,上唇较长,先端5齿裂,下唇较短,基部为上唇所包;雄花具雄蕊5,离生,伸出花冠;药线形,2室;雌花子房下位3室,花柱1,柱头近头状,光滑。浆果三棱状长圆形,肉质。种子多数。
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分布山东以至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本植物的叶(芭蕉叶)、花或花蕾(芭蕉花)、种子(芭蕉子)、茎汁(芭蕉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中药化学成分
茎含水分、灰分1.82%。1%盐酸可溶物11.01%、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功效与主治
功效
清热解毒;止渴;利尿
主治
各家论述
《食疗本草》
主黄疸。
《日华子本草》
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敷。
《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现代实用中药》
利尿。治水肿脚气。
《贵州民间方药集》
通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