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叶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苦瓜叶
Kǔ Guā Yè
别名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主疮痈肿毒;梅毒痢疾
英文名Leaf of Balsampear
始载于滇南本草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Kǔ Guā Yè

【英文名】Leaf of Balsampear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叶,植物形态详苦瓜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Roem, Luffa acutangula (L.)Roxb.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font]

【采集】夏、秋采收。

【原形态】苦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大,肾状圆形,长宽各约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状椭圆形,基部收缩,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叶柄长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单生,有柄,长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肾状圆心形,宽5-15mm,全缘;萼钟形,5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长4-6mm;花冠黄色,5裂,裂片卵状椭圆形,长1.5-2cm,先端钝圆或微凹;雄蕊3,贴生于萼筒喉部。雌花单生,有柄,长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纺锤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细长,柱头3枚,胚珠多数。果实长椭圆形,卵形或两端均狭窄,长8-30cm,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橘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椭圆形,扁平,长10-15mm,两端均具角状齿,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化学成分】苦瓜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苦瓜素等(momordicine),当前研究的较多的是其抗虫成分,主要是momordicine Ⅰ-Ⅴ

【药理作用】苦瓜素可能即系喷瓜素(Elaterin),后者有二种异构体,β-喷瓜素为峻烈的水性致泻剂(α-异构体无此作用),不溶于水,微溶于醇,味甚苦,曾用于肾炎病人以消除水肿,但剂量不能过大,应用次数不能太多。

性味】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疮痈肿毒;梅毒痢疾

【各家论述】

1.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治胃痛下痢,驱虫。

2.《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3.《四川中药志》:外涂或外洗红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两(鲜用);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选方】①治疔毒痛不可忍:苦瓜叶晒干研末,酒送服三钱。

(《泉州本草》) ②治热毒疮肿:苦瓜叶捣绞汁抹患处。

(《泉州本草》) ③治杨霉疮:苦瓜叶为末,无灰酒下。

(《滇南本草》) ④治狗咬:苦瓜叶捣敷。

(《陆川本草》) ⑤治鹅掌风:先用苦瓜叶煎汤洗,后以米糠油涂之。

(《福州台江验方汇集》)

【功用主治-苦瓜叶的功效】治胃痛,痢疾,疔疮肿毒。

①李承祜《药用植物学》:治胃痛,下痢,驱虫。

②《陆川本草》:治小儿胎毒。

③《四川中药志》:外涂或外洗红肿疮毒。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