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叶
鸭脚木叶 Yā Jiǎo Mù Yè | |
---|---|
别名 | |
功效作用 | 止痛,接骨,止血,消肿。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刀伤,烧伤。 |
英文名 | Leaf of Ivy tree, leaf of Common Schefflera |
始载于 | 《岭南采药录》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凉 |
药味 | 辛、苦 |
《中药大辞典》:鸭脚木叶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Yā Jiǎo Mù Yè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叶,夏、秋采取。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鸭脚木皮"条。
【性味】 ①《岭南采药录》:"味涩,性平。"
②《陆川本草》:"味辛,微温。"
【功效与作用】 止痛,接骨,止血,消肿。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刀伤,烧伤。
《陆川本草》:"驳骨,止血,消肿,止痛。治风湿骨痛,跌打骨折,伤积肿痛,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为丸。外用:捣汁涂或酒炒敷。
【附方】 ①治跌打肿痛:鸭脚木叶三斤,扫把枝叶一斤。晒干研末,米汤调为丸。每丸一钱,酒化内服或外涂,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丸。(《广西中草药》)
②治烧伤:鲜鸭脚木叶适量,捣烂取汁,用棉签蘸涂患处;另取鸭脚木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鸭脚木叶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拼音名】 Yā Jiǎo Mù Yè
【英文名】 Leaf of Ivy tree, leaf of Common Schefflera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octophylla (Lour.) Harms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多为鲜用。
【原形态】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高2-15m,胸径可达30cm以。树皮灰白色,枝条粗壮,平时有皱纹,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不久毛渐脱落至稀。掌状复叶互生,小叶6-9;叶柄细长,圆柱状,长15-30cm,小叶柄长2-5cm;托叶半圆形。小叶革质或纸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9-17cm,宽3-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稀圆形,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下面灰白色,幼时必被星状短柔毛,后渐脱落;侧脉7-10对,网脉不明显。花序为伞形花序聚生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初密生星状短柔毛,后渐脱落;萼疏被星状短柔毛至无毛,边缘有5-6个细齿;花瓣5,肉质,花后反曲,长2-3mm,白色,芳香;雄蕊5,长过花瓣;子房下位,5-7室,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长约0.5mm。浆果球形,直径约5mm,熟时暗紫色。花期11-12月,果期翌年1月。
【化学成份】 叶中含3-表白桦脂酸-3-O-硫酸酯-28-O[α-L-吡喃鼠李糖(1→4)-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祛见化湿;解毒;活血。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斑疹发热;风疹瘙痒;风湿疼痛;湿疹;下肢溃疡;烧伤;跌打肿痛;骨折;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研末为丸。外用:适量,捣蛋汁涂;或酒炒敷。
【注意】 《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虚寒者及孕妇忌服。”
【附方】 ①治跌打肿痛:鸭脚木叶三斤,扫把枝叶一斤。晒干研末,米汤调为丸。每丸一钱,酒化内服或外涂,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丸。(《广西中草药》)②治烧伤:鲜鸭脚木叶适量,捣烂取汁,用棉签蘸涂患处;另取鸭脚木叶二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