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鲥鱼
Shí Yú
鲥鱼
别名瘟鱼、三黎、箭鱼、时鱼、鲥刺、三耒
功效作用补中益气温补脾肺。治烫、火伤,疔疮
英文名Seasonal shad, Reeves's shad
始载于食疗本草
毒性无毒
归经肺经脾经
药性
药味

鲥鱼学名:Tenualosa reevesii)俗称迟鱼,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198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

目录

  1. 名称
  2. 科属
  3. 形态
  4. 产地
  5. 成分
  6. 性味
  7. 归经
  8. 功能
  9. 宜忌
  10. 营养
  11. 食疗作用
  12. 适宜人群
  13. 养殖
  14. 参看

名称

鲥(shí)鱼(yú)

英文名: Reeves shad

拉丁文名: Hilsa reevesi

地方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鲥刺

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科属

鲱科  

形态

鲥鱼,江海洄游型鱼类,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 ,体长椭圆形,侧扁。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休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鲥鱼4~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在江何的中、下游产卵繁殖。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口大,端位。吻尖,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骨正中有一显著凹陷,上下两颌均无齿。脂眼睑发达,几乎遮盖眼的一半。腮孔大。鳞片大而圆薄,上有细纹。无侧线。腹部有大型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有胸鳍、腹鳍各一对,腹鳍极小;背鳍、臀鳍各一个,背鳍条14~15,臀鳍条16~18;尾鳍深叉形,被有小鳞。体背和头部为灰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两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他各鳍暗蓝绿色。  

产地

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珠江的西江在70-80年代也可见。  

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蛋白质16.9克,脂肪16.9克,碳水化物0.2克,灰分1克;钙33毫克,磷216毫克,铁2.1毫克,硫胺素微量,核黄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  

性味

甘,平。

①《食疗本草》:"平。"

②《纲目》:"甘,平,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肺。"  

功能

①《食疗本草》:"补虚劳。"

②《日用本草》:"快胃气。"

③《本经逢原》:"性补,温中益虚。"  

宜忌

①《食疗本草》:"稍发疳痼。"

②《本草求原》:"发疥癞。"  

营养

1.鲥鱼味鲜肉细,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核黄素、尼克酸及钙、磷、铁均十分丰富;

2.鲥鱼的脂肪含量很高,几乎居鱼类之首,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益处;

3.鲥鱼鳞清热解毒之功效,能治疗疮、下疳、水火烫伤等症。  

食疗作用

鲱科动物鲥鱼的肉。鲥鱼又称瘟鱼、三黎、分布于我国沿海及长江、钱塘江、珠江等水系。获得后,除去鳃、鳍、内脏,不去鳞,洗净鲜用。

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温中开胃。用途于鳓鱼相似。宜连鳞蒸食。鲥鱼肉嫩味鲜美,鳞下多脂,是名贵的食用鱼类,为江南席珍。

鲥鱼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有补益虚劳、强壮滋补、温中益气、暖中补虚、开胃醒脾、清热解毒、疗疮的功效。

鲥鱼蒸后,以其流下之油,涂火烫伤处甚效。

《本草纲目》称鲥鱼“肉,甘平无毒,补虚劳。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烫火伤,甚效。”

《日用本草》:凡食鲥鱼,不可煎熬,宜以五味竹笋、荻芽带鳞蒸食为佳。

《随息居饮食谱》:鲥鱼甘温,开胃,润脏,补虚。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小儿及产妇食用;

2. 多食发疥,故体质过敏及皮肤患有瘙痒皮肤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红斑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肾炎、痈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  

养殖

(一)特征特性

鲥鱼,体侧扁,长园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颌正中具一缺刻。腹部有大型、锐利、排列呈锯齿状的棱鳞。尾鳍深叉形,体部和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鱼体无侧线。鳞片较小。

Bkf2x.jpg

鲥鱼是著名的暖水性溯河鱼类,每年到了繁殖季节,由海进入珠江、钱塘江、长江等江河作生殖洄游。入长江的鲥鱼,最远可达宜昌,但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赣江一带。入江的鲥鱼,常活动在水的中下层,游泳能力强。亲鱼产卵后,鱼群分散,随即离河入海索饵和越冬。幼鱼则在通江湖泊和江河干流的某些江段、生长发育。秋后9-10月,水温下降,江湖水位开始下降,幼鲥鱼随江水顺流而下,降河入海,在海洋中生长到性成熟,再参加溯河生殖洄游。

鲥鱼为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但在其生活史的各阶段,摄食的种类和摄食强度是不同的。降河入海前的幼鲥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六肢幼体、小虾、微囊藻、硅藻、绿藻等;降河入海的幼鲥,沿近海作索饵洄游,主要摄食海产桡足类,其次是园筛硅藻、涟虫类,六肢幼体及小虾等。鲥鱼生长较快,孵化后两月,体长即可达6.0厘米。雌性的生长远较雄性为快。鲥鱼3龄可达性成熟,性成熟时的体长雌性约为46.5厘米,雄性为42厘米。在第一次性成熟前,生长速度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其产卵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长江水系的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江西赣江中游一带。产卵场的大多都底质为沙质或卵石;水流速度1 米/秒左右;流量为1200-1800立方米/秒的江段上。洪峰过后2-3天是鲥鱼的产卵高峰。产卵时的水温为25-32℃,最适27-30℃。亲鱼一般喜欢在傍晚或清晨时产卵。卵比重略大于水,在静水中,常沉于水底,流水中则浮于水中上层。一般个体怀卵量为150-250万粒,最多的达300多万粒,属一次性产卵类型。

(二)人工繁殖

1、亲鱼捕捞。人工繁殖所用亲本多来自天然的成熟鲥鱼,在产卵季节即将到来之时捕获。捕捞的渔具常用绵纶丝三层刺网,网长60米,高2米。网线直径0.25毫米,内网高而松驰,作业时形成囊袋。选择鲥鱼汛期下网,下网后要注意观察巡视,当风平浪静时,有鱼上网,可见上纲抖动,浮子拉沉,应立即取鱼。取鱼时要小心,动作轻而快,取鱼不离水,尽量少碰鱼体。捕获的鱼立即养于船舱内,并不断换水或冲气,以防缺氧或受伤。

2、授精与孵化。人工授精常在江边进行,将捕获的鲥亲鱼栓养于江水中或放养在船舱内备用。如先捕到雄亲鱼,可先取其精液保存在冰瓶内,待捕到有流卵的雌鱼时,立即进行干法人工授精。

获得的授精卵,用尼龙袋充氧运往环道或其它孵化器内孵化。孵化用水要求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PH值约7.0左右,水温27-33℃,流速约为0.3米/秒。在正常情况下,经14-17小时就可孵出鱼苗。

(三)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人工孵化的鱼苗,体质弱,在集苗、运输的过程中易受伤。为了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可创造与天然环境相似的生活条件,即鱼苗到稚鱼阶段的培育仍在孵化环道中进行,密度为每立方水体0.6-1.2万尾。环道的水保持早期流速与孵化时相同,后期逐渐减缓。溶氧要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鱼苗在孵出后第3天就开口摄食。此时要用50目筛绢制成的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生物投喂。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投喂。当鱼苗长到1.5厘米时,用1毫米孔距的窗纱过滤饵料,投饵量约为鱼体重的1.5倍。为了保持池水清新,每隔2-3天就要用皮管吸除环道底部的污物。皮管的入水端要用适当密度的纱窗包裹,以防鱼苗被吸出。仔鱼培养阶段鱼体易感染车轮虫病而引起大批死亡,可用食盐水泼洒,使池水保持1‰的盐度即可起防治作用。

Bkf2y.jpg

鱼苗经过30余天的培育,长到2.6厘米以上时即可进行人工放流,或转入池塘培育大鱼种。

2、鱼种培育。一般采用面积1-3亩,水深2-3米的池塘,放养密度为每亩尾左右。放养前一周,要彻底清塘消毒,然后每亩池塘下基肥200-500千克。放养前三天,每天每亩再泼洒2千克黄豆磨的豆浆,用以繁殖池塘中的浮游生物。鲥鱼火片放入池塘后,每天每亩投喂1-1.5千克黄豆浆,使水质显深油绿色或淡褐色,保持浮游动物有较大的密度,以保证鲥鱼有充足的饲料。池塘水源要好,最好设置增氧机,以保持池水中有稳定、高浓度的溶解氧。

鲥鱼种也可以用水泥池培育,每立方水体可放养40尾,每天的早、晚投喂浮游动物。2-3天要吸除池底污物一次,并注入新水以增加溶氧和调节水质。为了防止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可经常用食盐水消毒,若发现被感染时,也可用食盐水治疗,方法是使池水的盐度达1‰,2-3天后鱼体可恢复正常。

在有条件的地方,入秋后当水温降至15℃以前,可把鲥鱼种移入室内越冬。越冬时的放养密度约每立方米尾,水温控制在20℃以上,每天投喂一至二次大中型浮游动物,投喂量为体重的1/10。待第二年春天室外水温上升到17℃以上时,再移到池塘中养殖。在越冬期间,在室内水温适宜,饵料充足的情况下,鲥鱼种的体重可比越冬前增重近二倍。

(四)鱼种采捕

鲥鱼苗种除人工繁殖获得外,还可进行天然采捕。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于七月下旬,鱼苗种全长1.4-3.5厘米,体重0.04-0.44克时,其体狭长灰白色,鳞片已形成或部分形成,但薄而透明,鳃耙细长。在静水中,这些鱼苗游泳迅速,但在流水中则随水流漂动。晴天无大风时,黎明前后游到浅滩处索饵,风雨天则游到水层深处。

Bkf2z.jpg

鲥鱼苗与鮰苗、餐条鱼苗极为相似,应仔细辩认才能区别。鲥鱼苗口端位,吻部稍长,眼间距较宽,性急燥,捕捉后鱼苗头喜向容器底部钻,尾部剧烈摆动,此时应及时分选。可用密布网捕捞,作业方式为岸边围网,网长200米,高3米, 网是用聚氯乙烯丝织成的网布做成。捕到的鱼苗种要认真分选,并且操作要细心,动作要轻、快,稍有不慎会造成大量死亡。

被分选出的鲥鱼苗,应立即放入盛有2‰食盐水溶液的暂养箱中,放置暂养箱的水体要大,水质要清。投放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500尾左右。暂养期间,也要投喂浮游动物作为饵料,鱼苗会上下翻动捕食。运输途中要换水和喂食,其成活率可达98%以上。运输工具和方法可参照家鱼苗种的运输,其密度可小些。

长江鲥鱼

(五)池塘养食用鱼

在池塘中主要是驯养二龄和三龄鲥鱼。一般二龄鲥鱼的体重可达每尾200克左右,三龄鲥鱼个体重量可达600克左右,即为较好的商品规格。养殖方式常为混养,即在养殖家鱼的池塘中每亩搭配放养鲥鱼30尾左右,或每亩鱼池放养鲥鱼50-80尾,再搭配适量的其他鱼种混养。

由于鲥鱼属滤食性鱼类,主食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动物,所以可参照鳙鱼的养殖方法,要尽量保持池水既肥,且活,池水中的浮游动物数量要保持在300个/升以上。使水体中溶氧量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池塘中可堆放青草沤肥或经常施用人畜粪肥等有机肥料,用于培育浮游动物,如果肥度一时跟不上,浮游生物数量不足,可增施速效肥和泼洒豆浆,以利于鲥鱼的正常生长。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