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百日草
Bǎi Rì Cǎo
百日草
别名十姊妹、火毡花、对叶菊、步步登高、节节高
功效作用清热利尿。主治痢疾,淋症,乳头痈。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形态特征
  3. 生长习性
  4. 繁殖方法
  5. 栽培技术
  6. 观赏应用
  7. 花卉寓意
  8. 花卉疾病
  9. 百日草.中药材

基本信息

名 称百日草

学 名:Zinnia elegans

别 名: 百日菊、步步高、火球花、对叶菊 、秋罗、步登高

: 菊科

: 百日草属(Zinnia L.)

类 别: 为一年生草本花卉

百日草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花。  

形态特征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上被短毛,表面粗糙,株高40~12Ocm。 叶对生无柄,叶基部抱茎。叶形为卵圆形至长椭圆形,叶全缘,上被短刚毛。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梗甚长。花径4~1Ocm,大型花径12~15cm。舌状花多轮花瓣呈倒卵形,有白、绿、黄、粉、 红、橙等色,管状花集中在花盘中央黄橙色,边缘分裂,瘦果广卵形至瓶形,筒状花结出瘦果椭圆形、扁小,花期6~9月,果熟期8~10月。种子千粒重5.9g,寿命3年。

品种类型很多,一般分为:大花高茎类型株高90~12Ocm分枝少、中花中茎类型株高50一6Ocm分枝较多、小花丛生类型株高仅4Ocm分枝多。按花型常为大花重瓣型,纽扣型、鸵羽型、大丽花型、斑纹型、低矮型。

百日草花大色艳,开花早,花期长,株型美观,是常见的花坛、花境材料。高杆品种适合做切花生产。  

生长习性

喜温暖、不耐寒、怕酷暑、性强健、耐干旱、耐瘩薄、忌连作。根深茎硬不易倒伏。宜在 肥沃深土层土壤中生长。生长期适温15~30°C,适合北方栽培。矮型种在炎热地区,宜植轻荫 处,同属约有20种,如小百日草、细叶百日草等。

瘦果、种子千粒重2.8-11克。适宜播种于花坛、花镜,矮生种可盆栽。百日草也是优良的切花材料。

百日草花瓣颜色多样,花期长,花型变化多端,基本上都是重瓣种。

百日草原产墨西哥,性强健,耐干旱、喜阳光,喜肥沃深厚的土壤。忌酷暑。在夏季阴雨、排水不良的情况下生长不良。

春播于3-4月进行,4-5片叶时移植,株距10厘米。6月初定植,株行距30×30厘米。生长期间每10天施一次10倍人粪尿液。7月至霜降开花。百日草也可利用夏季侧枝扦插繁殖,但因气温过高,且多阵雨,应注意防护遮荫。

百日草秧苗在生长后期非常容易徒长,为防止徒长,一是适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量;二是保证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加大株行距;三是摘心,促进腋芽生长。一般在株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留下2-4对真叶摘心。要想使植株低矮而开花,常在摘心后腋芽长至3厘米左右时喷矮化剂。不徒长的苗露地栽培,如果为了限制高度也要摘心。定植前5-7天放大风炼苗以适应露地环境条件。

百日草可采取调控日照长度的方法调控花期。因它是相对的短日照植物,日照长于14小时,开花推迟,播种到开花需70天,且舌状花多;日照短于12小时,则开花提前,播种到开花只需60天,但以管状花较多。另外,也可通过调整播种期和摘心时间来控制开花期。  

繁殖方法

以种子繁殖为主,发芽适温20~25C,7~10天萌发,播后约70天左右 开花。真叶2~3片移苗,4一5片摘心,经2~3次移植后可定植。华北地区多于4月中、下旬播 种于露地,大约一周发芽,2~3片真叶时移植或间苗,田间栽植株行距因品种高矮而定在15一 4Ocm范围,盆栽时须待摘心后,移植到盆中,可倒盆一次,矮茎种盆栽要反复摘心,促生侧枝, 形成丰满丛株,"五一"节用花可于2月上旬播种于室内,盆播3月下旬分苗入盆,4月下旬移盆栽植。追肥以磷钾肥为主。留种要在外轮花瓣开始干枯,中轮花瓣开始失色时进行,剪下花 头,晒干去杂、贮存。

百日草花期长,后期植株会长势衰退,茎叶杂乱,花变小。所以秋季花坛用花应在夏季重新 播种,并摘心1~2次。扦插繁殖可在6月中旬后进行,剪侧枝扦插,遮荫防雨。

播种繁殖

春季3-4月份进行。每克种子120-130粒,发芽适温 21-25℃,播后,7-10天发芽,发芽率为60%。播种至开花因品种不同,从45-75天。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一般在 6-7月份进行。利用百日菊侧枝剪取长10厘米,插入沙床,插后15-20天生根,25天后可盆栽。由于扦插苗生长不整齐,操作麻烦,实际应用不普遍。  

栽培技术

菊科,百日草属,一年生草本,性强健,喜温暖,不耐寒,喜光照,较耐干旱。发芽适温为22-25℃,播种时应稍加覆土,并置于避光处,待长出真叶后要立即移植。百日草生长极快,容易徒长,所以要及时摘心,促发腋芽生长,使其花株粗壮,座花率高。

百日草为1-2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片对生、无柄,由舌状花和筒状花组成。由于百日草为相对短日照植物,因此可采取调控日照长度的方法调控花期。当日照长于14小时时,开花将会推迟,从播种到开花大约需要70天,此时的舌状花会明显增多;而当日照短于12小时时,则可提前开花,从播种到开花只需60天,此时的花则以管状花较多。另外,也可通过调整播种期和摘心时间来控制开花期。 

在播种过程中,百日草要求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环境。通常发芽温度为21-22 度,发芽时需要覆土,2-5天即可发芽。在生长过程中,日温应保持在18度,夜温应达到21度。从播种到开花,所需时间一般为9-10 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百日草忌连作,应适时轮作。

由于百日草在生长后期容易徒长,为此,种植者通常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加以控制:一是适当降低温度,加大通风量;二是保证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加大株行距;三是及时摘心,促进腋芽生长。具体操作方法一般是在株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留下2至4对真叶后摘心。要想使植株低矮而开花,常在摘心后腋芽长至3厘米左右时喷矮化剂。对于没有徒长的苗可露地栽培,如果为了限制其生长高度也要进行摘心处理。 

百日草生长势强,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也能耐半阴。生长适温为20~25℃,不耐酷暑,当气温高于35℃时,长势明显减弱,且开花稀少,花朵也较小。为短日照植物,在长日照(光照14小时/日)下,株高增加,舌状花较多;在短日照(光照9小时/日)下,舌状花变小而管状花增多。适应性强,不择土壤,但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沃土中生长最佳。在夏季多雨或土壤排水不良的情况下,植株细长、花朵变小、忌连作。

百日草以种子繁殖为主,也能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宜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行,发芽适温为15-20℃。它的种子具嫌光性,播种后应覆土、浇水、保湿,约1周后发芽出苗。发芽率一般在60%左右。在小满至夏至期间,结合摘心、修剪,选择健壮枝条,剪取10~15厘米长的一段嫩枝作插穗,去掉下部叶片,留上部的两枚叶片,插入细河沙中,经常喷水,适当遮阴,约2周后即可生根。

定植成活后,在养苗期施肥不必太勤,一般每月施一次液肥。接近开花期可多施追肥,每隔5~7天施一次液肥,直至花盛开。当苗高达10厘米时,留2对叶片,拦头摘心,促其萌发侧枝。当侧枝长到2~3对叶片时,留2对叶片,第二次摘心。这样做,能使株形蓬大、开花繁多。春播后经过70天即可开花。百日菊为枝顶开花,当花残败时,要及时从花茎基部留下2对叶片剪去残花,以在切口的叶腋处诱生新的枝梢。修剪后要勤浇水,并且追肥2~3次,可以将开花日期延长到霜降之前。雨季前成熟的第一批种子品质较好,应及时采收留种。

播种苗4-6片叶时定植于10-12厘米盆。百日菊侧根少,移栽时注意少伤侧根。苗高10厘米时,进行摘心,促使多分侧枝。生产上为了矮化植株,在摘心后 2周,用0.5%比久喷洒,效果显著。也可应用生长调节物质来调控花期,幼苗期用0.25%-0.4%比久溶液喷洒,可提前开花,花朵紧密;如用0.4%-0.8%比久或矮壮素,喷2-4次,将推迟开花。幼苗期每半月施肥1次,花蕾形成前增施2次磷钾肥。或用"卉友"20-20- 20通用肥。花后不留种需及时摘除残花,促使叶腋间萌发新侧枝,再开花。苗种植株必须隔离,防止品种间杂交,影响种子质量。  

观赏应用

高型种可用于切花。因花期长,可按高矮分别用于花坛、花境、花带。也常 用于盆栽。叶片花序可以入药,有消炎和珐湿热的作用。  

花卉寓意

百日草 想念远方朋友,天长地久

百日草花期很长,从六月到九月,花朵陆续开放,长期保持鲜艳的色彩,象征友谊天长地久,更有趣的是百日草第一朵花开在顶端,然后侧枝顶端开花比第一朵开的更高,所以又得名"步步高"。 百日草花的颜色非常丰富,作盆栽欣赏,观其花朵,一朵更比一朵高,会激发人们的上进心。

花语

ZINNIA (MAGENTA) - Lasting Affection

百日草(洋红色) - 持续的爱

ZINNIA (MIXED) - Thinking (or in Memory) Of An Absent Friend

百日草(混色) - 想到(或纪念)一个不在的友人

ZINNIA (SCARLET) - Constancy

百日草(腓红色) - 恒久不变

ZINNIA (WHITE) - Goodness

百日草(白色) - 善良

ZINNIA (YELLOW) - Daily Remembrance

百日草(黄色) - 每日的问候  

花卉疾病

百日草白星病

症状:叶上发病。初生暗褐色的小斑点,后成周边暗褐色而中心灰白色、直径2~4毫米的病斑。多在下部叶上发病,严重时叶卷枯。病斑表面有暗绿色霉状物。

病原物 Cercospora zinniae Ellis et Martin 为百日菊尾孢菌,属真菌半知菌亚门

传染途径菌丝块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栽培的病株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病斑上的病菌也可通过风、雨、园艺操作来传播。

百日草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该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85%以上。但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的情况下,也易发病。此外,缺肥、缺水,或大水漫灌,生长不良等都容易发病。

百日草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 施足肥料,培育壮苗,防雨遮荫,定植后适时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加强棚室通风,降低湿度。及时清除病残体。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然后立即喷药防治,可用1:0.5:200倍的波尔多液加0.1%硫磺粉,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代森铵800~1000倍。

百日草黑斑病

百日草黑斑病又称褐斑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被侵染植株的叶子变褐干枯,花瓣皱缩,影响观赏。

症状:叶、茎、花均可遭受此病危害。叶片上最初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大为现规则形状的大斑,直径为2毫米~10毫米,红褐色。随着斑点的扩大和增多,整个叶片变褐干枯。茎上发病从叶柄基部开始,纵向发展,成为黑褐色长条状斑。花器受害症状与叶片相似,不久花瓣皱缩干枯。幼苗期,茎的基部受害时,形成深褐色中心下陷的溃疡斑,病斑逐渐包围茎部,使小苗呈立枯病症

病原:为真菌百日草链格孢 A lternaria zinniae Pa-pe。

侵染途径:此病菌在病叶、病茎等残体上越冬。带病的也可能成为初次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在百日草整个生长过程中都可侵染。特别是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1、选择排良好的地段种植。栽植密度要适当。避免连作。种子播前要进行消毒处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侵种10分钟)。秋后,病叶、病茎等集中销毁,消灭来年的侵染源。从无病的健康母株上留种。

2、用50%代森锌或代森锰锌5000倍液或80%新万生右湿粉剂600倍液喷雾。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叶背表面喷匀。

百日草花叶病(CMV)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常常引起植株矮小、退化,观赏性下降。

症状:发病初期叶上片呈轻微的斑驳状,以后成为深浅绿斑驳症。新叶上症状更为明显。

病原:引起百日草花叶病的病毒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

传染途径:此病毒病可以由多种蚜虫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而且百日草生长季节又是蚜虫活动期,蚜虫与病害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

防治方法:灭蚜防病对百日草花叶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另外,也要注意田间的卫生管理,根除病株,清除CMV的其它寄主,以减少侵染源。  

百日草.中药材

【拼音名】Bǎi Rì Cǎo

【别名】十姊妹、火毡花、对叶菊、步步登高、节节高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百日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nia elegans Jacq.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夏日菊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被糙毛工长硬毛。叶对生;无柄;叶片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10cm,宽2.5-5cm,全缘,基部稍心形抱茎,两面粗糙,下面必被短糙毛,基出3脉。头状花序径5-6.5cm,单生枝端,无中空肥厚的花序梗;总苞宽钟状,总苞片多层,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外层长约5mm,内层长约10mm,边缘黑色;托片上端有延伸的附片,附片紫红色,流苏状三角形;舌产太花深红色、玫瑰色、紫堇色或白色,舌片倒卵圆形,先端2-3齿裂或全缘,上面被短毛,下在被长柔毛;和状花黄色或橙色,长7-8mm,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雌花瘦果倒卵圆形,长6-7mm,宽4-5mm,扁平,腹面正中和两侧边缘各有1棱,先端截形,基部狭窄,被密毛;和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长7-8mm,宽3.4-4mm,极扁,被疏毛,先端有短齿。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原产墨西哥。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有时逸主野生。

化学成份】

1.从叶中分得哈阿格百日菊内酯(haageano-tide)。

2.花中分得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side),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β-D-gluco-side),芹菜素-7-O-β-D-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glucoside),芹菜素-4′-O-β-D-葡萄糖甙(apigenin-4′-O-β-D-glucoside),山柰酚-3-木糖甙-7-葡萄糖甙(kaempferol-3-xyloside-7-glucoside),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乙酰化的矢车菊素-3,5-二葡萄糖甙(acetylated cyanidin-3,5-diglucoside),乙酰化的蹄纹天竺素3,5-二葡萄糖甙(acetvlated pelargonidin-3,5-digluco-side)。

3.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 acid)22.3%,硬脂酸(stearic acid)3.8%,油酸 (Oleic acid )39.7%和亚油酸 (linoleicacid)25.2% 。另报道含有皂甙类(saponins)化合物

性味】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湿热痢疾;淋证;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知审理,鲜品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