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肉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狐肉
Hú Ròu
别名南狐、狐、狐狸
功效作用补虚温中。主治水积黄种,疥疮不愈,蛊毒寒热
英文名Fox as food
始载于唐本草
毒性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胃经心经脾经肾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狐肉简介
    1. 来源
    2. 动物形态
  2. 狐肉功效
    1. 性味
    2. 功用主治
    3. 用法与用量
    4. 选方

狐肉简介

(《唐本草》)  

来源

为犬科动物狐的肉。  

动物形态

狐(《诗经》),又名:龙狗、毛狗。 体长60~90厘米,尾长40~60厘米,体重5~10公斤。外形似狗而略细长,颜面部狭,吻尖,耳大,四肢比较短,肛门附近有臭腺,能分泌可憎的狐骚气味。尾毛蓬松。毛色变异很大,一般头部灰棕色,耳背面黑或黑褐色,唇和下颏到前胸部暗白色。背红棕色,颈、肩和身体两侧稍带黄色。胸腹部白色或黄白色。尾部与背色相同,尾尖端白色。四肢浅褐色或棕色,外侧有宽狭不等的黑褐色纹。

栖居森林、草原、丘陵等处的树洞或土穴中。嗅觉听觉发达,昼伏夜出,行动敏捷。食性很杂,喜食老鼠、野兔、各种野禽;此外,亦食昆虫、蛙、鱼及野果;有时盗食家禽。分布东北、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青海等地。  

狐肉功效

性味

甘,温。

①《食疗本草》:"温,有小毒。"

②《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③《纲目》:"甘,温,无毒。"  

功用主治

补虚暖中,解疮毒。治虚劳,健忘惊痫,水气黄肿,疥疮

①《唐本草》:"作腥食之,主疥疮久不差者。"

②孟诜:"补虚,又主五脏邪气。"

③《医学入门》:"补虚,治健忘。"

④《四川中药志》:"治水积黄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或煎汤,4~8两。  

选方

①治惊痫,神情恍惚,语言错谬,歌笑无度:狐肉一片及五脏,治如食法,豉汁中煮,五味和作羹或作粥、炙食,并得。京中以羊骨鲫鱼替豉汁。(《食医心镜》狐肉羹)

②治水积黄肿:狐肉配四川中药志》)

③治疥疮不瘥:狐肉、一支箭夏枯草蒲公英侧耳根。共炖汤服。(《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