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海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浮海石
Fú Hǎi Shí
浮海石
别名浮石、石花、海石、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功效作用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主痰热咳嗽瘿瘤;疮肿
英文名Pumice
始载于本草从新
毒性 
归经肺经肾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浮海石
    1. 介绍
    2. 别名
    3. 拼音
    4. 英文名
    5. 来源
    6. 采制
    7. 原形态
    8. 生境分布
    9. 性状鉴别
    10. 性味
    11. 功用
    12. 主治
    13. 用量
    14. 禁用法用量忌
    15. 贮藏
  2. 各家论述
  3. 选方

浮海石

介绍

本品为石珊瑚类的骨骼石花)或火山岩浆形成的石块(浮石)。

非晶质。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而呈浅红色。具有标准的多孔构造,形似蛀窠,有时具管状构造。表面暗淡或具丝绢光泽。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故名。

浮海石是一种由火山喷发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质构成,偶然含少量结晶质的矿物。但总的化学成分和流纹岩相似,以SiO2为主,其次为Al2O3、K2O等。  

别名

石花,浮石,海浮石(山东)、浮水石(广东)、水泡石、海浮石、浮水石、羊肝石  

拼音

fú hǎi shí  

英文名

CORAL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及瘤分胞苔虫等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2.Cellporina costazii(Audouin) [Costazia costazii Audouin]  

采制

1.石花:6~12月间自海中捞出,用清水洗去盐质及泥砂,晒干。 2.浮海石:四季皆产,以夏秋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炮制] 生浮石:洗净晒干,碾碎即成。 煅浮石:取洗净的浮石,置砂罐内,在炉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碾碎即成。 [化学成份]据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分析1958年北京市售品,石花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少量的Mg++,Fe++及酸不溶物;定量分析结果,CaO47.81%,MgO3.65%,Fe0.15%,SiO21.61%,湿存水1.01%。  

原形态

1.脊突苔虫,营固着生活的海生群体动物,雌雄同体。个虫很小,为囊状,前有口,口缘有马列蹄状的突起,其上生有多数触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连接口与肛门,肛门亦在体的前端。体外分泌石灰质及胶状物质,形成树枝的群体骨骼,虫体死后,残留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珊瑚状骨骼。

2.瘤分胞苔虫,群体瘤状、豌豆状或分叉状,淡黄色或黄褐色。个虫中等大小,包括卵室长为0.5-0.62mm,排列不规则,口圆形或略方形,下缘具显着小腔,原生口位于群体外表,个体渐老,原生口渐向深处下陷,其表面逐渐由围口膜形成次生口,在口的两侧围口膜形成一对柱形物,其上具小的侧鸟头体,彼此斜着相对而生。在口的下缘围口膜又形成不同大小的长舌;伸向次生口内。;围口膜的发达程度随年龄而不同。卵室大则宽,长0.13-0.15mm,宽0.25-0.28mm,凸出或下陷,外卵室为窄圆圈形;内卵室上具凸出的放射状排列孔道。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常 附着于海滨岩礁上。

2.为太平洋两岸很普通的品种,但群体的外形、个虫及卵室的结构等均异很大。常附着于海藻、贝壳、珊瑚岩礁上,或水螅虫小枝及多毛类的栖管上。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南部沿海。

2.我国自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及西沙、中沙、南沙海域,水深0-150m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

1.石花:呈珊瑚样不规则的块状,或略作扁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不一,基部略平坦。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多数细小孔道。质硬地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多数细小孔道。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腥,味微咸。 以个整、体轻、灰白色、细花(分枝细)如球状者为佳。 2.浮石: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2~7厘米,有者可达20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体轻,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淡。 以个匀、体轻、灰白色、干燥不碎者为佳。  

性味

咸、寒  

功用

清肺热,化老痰。  

主治

肺热咳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等证。  

用量

10g~16g。  

禁用法用量忌

虚寒咳嗽不宜。  

贮藏

置干燥处。  

各家论述

1. 朱震亨:海石,治老痰积块,咸能软坚也。

2.《纲目》:浮石,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

3.《本草拾遗》:水花主渴,远行山无水处,和苦栝楼为丸,朝预服二十丸,永无渴。

4.《本草衍义》: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枝,每枝各槎牙分歧如鹿角,上有细文起。铮铮然有声,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世亦难得。其体甚脆,不禁触击。

5.《纲目》:浮石,乃江海间细砂水末凝聚,日久结成看,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唆案,白色体虚而轻。海中者昧咸,入药更良。  

选方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醉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亿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的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11、治疮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