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扭
小地扭 Xiǎo Dì Niǔ | |
---|---|
别名 | 飞疔药、元叶毒草、五角苓 |
功效作用 | 凉血解毒;散瘀消肿。主咳血;疔疮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Briadkeaf Fakseounoerbek, Broadleaf Falsepimpernel |
始载于 | 《贵州草药》 |
毒性 | |
归经 | |
药性 | 平 |
药味 | 苦 |
《中药大辞典》:小地扭
【出处】 《贵州草药》
【拼音名】 Xiǎo Dì Niǔ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小地扭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小草本,高6~13厘米。茎直立,方形,棱上有细短柔毛。叶对生;叶片卵形,先端钝,基部浑圆或阔楔形,边缘有疏锯齿及短毛,下面主脉上疏具细短毛:花在顶端腋生,1~2朵;萼钟形,5裂;花冠淡红紫色,唇形。朔果。
【生境分布】 多生于草坡。
【性味】 苦,平。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地扭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经订正本品原植物为长蒴母草,见定经草条。
【拼音名】 Xiǎo Dì Niǔ
【英文名】 all-grass of Briadkeaf Fakseounoerbek, Broadleaf Falsepimpernel
【别名】 飞疔药、元叶毒草、五角苓
【来源】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宽叶母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nia mummularifolia (D. Don) Wettst.[Vandellia nummulariafolia D.Do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15cm。根须状。茎直立,不分枝或有时多枝丛密,枝倾卧后上升,茎枝四方形,棱上有短毛。叶对立;无柄或有短柄;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0.5-2cm,宽0.4-1.5cm,先端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心形,边缘浅圆锯齿,齿端有小突尖,侧脉2-3对至基部发出。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仅顶生者有总花梗,花有梗或无梗两种类型有时出现在同一植株上;无小苞片;萼齿5,长约3m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针形;花冠紫色;少有蓝色或白色,上唇直立,卵形,下唇开展,2裂;雄蕊4,全育,前面1对花丝基部有齿状附属物。蒴果长椭圆形,先端渐尖,比宿存萼长约2倍。种子棕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800m以下的田边、沟旁等湿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性味】 味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凉血解毒;散瘀消肿。主咳血;疔疮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泡酒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