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鄂山茱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川鄂山茱萸
Chuān è Shān Zhū Yú
川鄂山茱萸
别名 
功效作用补肝益肾;收敛固脱。主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尿频;体虚多汗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肝经肾经
药性
药味

川鄂山茱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Cornus chinensis Wang er.[Macro-carpium chinense(Wanger.)Hutch.]

分类山茱萸目 -- 山茱萸科 -- 山茱萸属

落叶乔木,高4-8米;树皮黑褐色;枝对生,幼时紫红色,密被贴生灰色短柔毛,老时褐色,无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密被黄褐色短柔毛,花芽近于球形,顶端突尖,叶芽狭圆锥形。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至长圆椭圆形,长6-11厘米,宽2.8-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近于无毛,下面淡绿色,微被灰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有明显的灰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侧脉5-6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1-1.5(-2.5)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嫩时微被贴生短柔毛,老后近于无毛。伞形花序侧生,有总苞片4,纸质至革质,阔卵形或椭圆形,长6.5-7毫米,宽4-6.5毫米,两侧均有贴生短柔毛,开花后脱落;总花梗紫褐色,长5-12毫米,微被贴生短柔毛;花两性,先于叶开放,有香味;花萼裂片4,三角状披针形,长0.7毫米;花瓣4,披针形,黄色,长4毫米;雄蕊4,与花瓣互生,长16毫米,花丝短,紫色,无毛,花药近于球形,2室;花盘垫状,明显;子房下位,花托钟形,长约1毫米,被灰色短柔毛,花柱圆柱形,长1-1.4毫米,无毛,柱头截形;花梗纤细,长8-9毫米,被淡黄色长毛。核果长椭圆形,长6-8(-10)毫米,直径3.4-4毫米,紫褐色至黑色;核骨质,长椭圆形,长约7.5毫米,有几条肋纹。花期4月;果期9月。  

中药材

药名

川鄂山茱萸(Cornus chinensis Wanger.)

汉语拼音

chuan e shan zhu yu

归经

归肝;肾经

功效

补肝益肾;收敛固脱

科属分类

山茱萸科

主治

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尿频;体虚多汗

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750-2500m的林缘或林中。

采收和储藏

秋季果熟果分批采摘,将鲜果置沸水中煮10-15min,及时捞出浸入冷水,趁热挤出种子,取果肉晒干或烘干即成。

资源分布

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广东等地。

用药禁忌

素有湿热、郁火及小便不利者禁服。

功效分类

补肝益肾药;收敛固脱药

性味

味酸;涩;性微温

药材基源

为山茱萸科植物川鄂山茱萸的果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