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柑
地柑 Dì Gān | |
---|---|
别名 | 葫芦藤 |
功效作用 | 清心泻火;凉血止血。主癫狂;尿血;鼻衄 |
英文名 | Stem and leaf of Globulebearing Pothos |
始载于 | 《新华本草纲要》 |
毒性 | |
归经 | 心经 |
药性 | 寒 |
药味 | 甘 |
【药 名】:地柑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天南星科植物地柑的全株。
【功 效】:清心泻热。
【性味归经】:甘、寒。入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6一12克,煎汤。
【别 名】:葫芦藤《广西龙州》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龙州。
【拉丁名】:Dothos pilulifer Buchet ex Gagn
【考 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全株:有清心、泻热的功能。用于癫狂、尿血、鼻衄。
【药理作用】: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对实验大白鼠有轻微降压作用。
介绍
所属卷:Pothos L.
所属科:Araceae
中文名:地柑
其它中文名:地柑(广西)。
文献来源:Pothos pilulifer Buchet ex Gagn. in Lecte.(1942*).
描述
草质藤本,附生于石上,长2-3米。小枝绿色,有纵条纹,具四稜;节间长2-3厘米。叶革质,表面黄绿色,背面苍黄色;叶片椭圆形,急渐尖,先端有芒尖,长7-9厘米(包括长10-15毫米的尖头),宽2.5-4.5厘米,侧脉3对从中肋伸出,另有1对系基出,细脉多数,近平行、倾斜、网结;叶柄短,长0.8—2.5厘米,宽0.7-1.5厘米,约为叶片长的1/4-1/8,倒卵形,截平,略具耳(枝上部的叶柄更短),侧脉3-4对,细脉稀疏。各级叶脉均明显隆起。花序腋生;苞片4-5,小,长2-6毫米,上面的较长,具纵脉;序柄及梗长1—2厘米;佛焰苞卵形,反折,长5毫米。肉穗花序黄绿色,球形,直径约5-6毫米。花果期12-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云南东南部河口、麻栗坡。海拔200—1000米,常见于密林中石上。广西也有。最初发现于越南北部。我国云南,广西新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