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刺楸茎
Cì Qiū Jīnɡ
别名 
功效作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胃脘痛
英文名 
始载于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药名】刺楸茎

【汉语拼音】ci qiu jing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 Koidz.

中药化学成分】茎中含刺根皂甙(kalopanaxsaponin)I和Ⅱ。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科属分类】五加

【拉丁文名】Ramulus Kalopanacis Septemolbi

【主治】风湿痹痛;胃脘痛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动植物形态】落叶大乔木,高约10m,最高可达30m,胸围达70cm以上。树皮暗灰棕色,小枝圆柱形,淡黄棕色或灰棕色,具鼓钉状皮刺,刺长5-6mm,基部宽6-7mm。叶在长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细长,长8-50cm,无毛;叶片近圆形或扁圆形,掌状5-7浅裂,裂片三角卵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不及全叶片的1/2,茁壮枝上的叶片分裂较深,裂片长超过全叶片的1/2;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仅脉上具淡棕色软毛或除基部脉腋外无毛。伞形花序列 聚生为顶生圆锥花序,长15-25cm,直径20-30cm;伞形花序直径1-2.5cm,有花数朵;花萼无毛,边缘有5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长约1.5mm,白色或淡黄绿色;雄蕊5,长约2.5mm,内曲,花丝较花瓣长1倍以上;子房下位,2室;花盘隆起,花柱2,合生成柱状,柱头离生。核果近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约5mm;宿存花柱长约2mm。种子2,扁平。花期7-10月,果期9-12月。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刮去刺,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薄片,切面表皮韧皮部甚薄,中央具有白色柔软的髓部,嫩茎髓部宽广,木部狭窄;老茎髓部较小,木部宽广,质轻松,气微,味微苦、微辛。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枝条呈圆柱形,长10-20cm,直径1cm。表面灰色至灰棕色,有黄棕色圆点状皮孔和淡棕色的角状刺,刺尖锐,侧扁,基部扁而宽阔,呈长椭圆形,微有光泽。质坚硬,折断面木部纤维性或裂片状,中央可见白色髓部。气微,味淡。

【功效分类】祛风除湿药;活血止痛药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茎枝。

性味】味辛;性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