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马豆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竹叶马豆
Zhú Yè Mǎ Dòu
别名铁马豆
功效作用清热解毒。主疮;癣;疥;癞;小儿麻疹后余毒未尽
英文名Linearleaf Vetchling
始载于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毒性 
归经 
药性
药味

目录

  1. 竹叶马豆.版本一
    1. 异名
    2. 来源
    3. 植物形态
    4. 采集
    5.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6. 性味
    7. 功用主治-竹叶马豆的功效
    8. 用法与用量
  2. 竹叶马豆.版本二
    1. 出处
    2. 拼音名
    3. 英文名
    4. 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性状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用法用量
    12. 各家论述
    13. 摘录

竹叶马豆.版本一

异名

铁马豆(《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

豆科植物细叶牧地香豌豆的全草。  

植物形态

细叶枚地香豌豆多年生草本,高约30~90厘米。茎直立或稍披散,细弱,通体无毛。 双数羽状复叶;小叶1~3对,叶轴先端成2歧卷须,叶柄短,长3~6毫米;基部有大形耳状托叶1对;小叶线状披针形,长2.4~4厘米,宽1.5~4.5毫米,先端具小突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明显,于两面凸出。 总状花序腋生,长约6厘米,花2~4朵,蝶形,紫红色,长约1.5毫米,花梗细小,基部有细小苞片1枚。 荚果圆柱状,无毛。 花期春季。 生于田边、草丛中。  

采集

夏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竹叶马豆,日本名连理草,曾报道其煎剂口服,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有降血糖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草酸,但动物试验不能证实此说 印度产草香豌豆中含一种神经毒性的成分,如以50%的豆粉喂饲动物,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维生素B不能阻止)、脱发皮炎乃至局部溃疡、幼年动物停止生长等。 如先加过量水煮沸,除去液体,再自然干燥,磨粉制饼,则可供食用,且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性味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  

功用主治-竹叶马豆的功效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 治疮、癣、疥、癞,小儿麻疹后余毒未尽。  

用法与用量

外用:煎水洗。 内服:煎汤,3~5钱。  

竹叶马豆.版本二

出处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拼音名

Zhú Yè Mǎ Dòu  

英文名

Linearleaf Vetchling  

别名

铁马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五脉叶香豌豆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thyrus quinquenervius(Miq.)Litv.ex Kon.et Alisov.[Vicia quinquenervius Miq.;Lathyrus Palustris L.var. linearfolius Ser.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五脉叶香豌豆 多年生草本,高20-60cm。茎直立或平卧,全株无毛。叶互生;基部托叶大形,箭头形;偶数心状复叶,小叶2-6片,叶轴先端成2歧卷须;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4-4cm,宽1.5-4.5mm,先端具小突尖,基部楔形,全缘,叶脉于两面现在凸出,网脉不明显。总状花序腑生,长约6cm,花2-4朵;花萼钟状,萼齿短,三角形;蝶形花紫红色,长约1.5cm;雄蕊10,二体;花柱近扁平,荚果圆柱形,无毛。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茎纤细,无毛,羽大辩论复叶,小叶1-3对,叶轴先端成2歧卷须;叶片皱缩,小叶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2.4-4cm,宽1.5-4.5mm,先端具小突尖,基部楔形,全缘,上下表面叶脉明显凸出。有的可见总状花序,腋生,花暗紫红色。荚果圆柱形,无毛。味苦、凉。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主疮;癣;疥;癞;小儿麻疹后余毒未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各家论述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治疮、癣、疥、癞,小儿麻疹后余毒未尽。  

摘录

《中华本草》